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俄罗斯大胆少妇bbw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專注南京地區(qū)心理輔導,是您身邊專業(yè)、貼心的心靈伙伴!

首頁 / 心理學家及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咨詢

發(fā)布時間:2011-2-12 瀏覽次數:8789

 
精神分析產生的歷史背景 

    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又被稱為動力心理學(dynamic psychology ),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形成于19世紀末。1900年,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廣泛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和精密的臨床觀察基礎上,出版了富有歷史意義的著作“的解析”,標志著精神分析理論開始形成體系。精神分析與其它心理學派不同之處在于:(1)它不是在心理學內部產生的,不是學院講壇的產物。它是在探討神經癥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中產生出來的;(2)由此在學科研究的目的、對象和方法上與其它心理學派不同,它著眼于神經癥患者的內心沖突,用臨床觀察而不是實驗室的方法,尋找解決困擾患者癥狀的有效途徑。盡管精神分析與現代心理學其它學派有很多不同,它仍然對心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還涉及到了文學藝術、語言、宗教、哲學和倫理學等領域。
    19世紀中葉,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引發(fā)了動力學領域里的一系列重大發(fā)現。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電器設備、汽車、飛機等,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關于人的全新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人是一個能量系統(tǒng),和肥皂泡或行星一樣,服從同樣的物理規(guī)律。弗洛伊德的老師布呂克是當時杰出的生理學家,任維也納大學生理實驗室主任,他認為生命機體是一個動力系統(tǒng),同樣服從化學和物理學的規(guī)律。弗洛伊德以他極高的天賦和智慧,將這種動力生理學的思想和理論發(fā)展到研究人類的精神世界,研究人格結構中能量的轉換和改變,從而創(chuàng)立了動力心理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也就是精神分析的技術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發(fā)展
   精神分析理論誕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學生和弟子又進一步發(fā)展了他的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后人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理論的發(fā)展,將其分為幾個階段:(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2)新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新弗洛伊德學派,主要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3)后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后弗洛伊德學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和海默德的自體心理學派等。還有學者將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發(fā)展分為四個支流:A:新弗洛伊德學派(主要指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B:后弗洛伊德學派(主要包括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和海默德的自體心理學派等);C:精神分析社會心理學派(主要指霍妮和弗洛姆的理論);D:客體心理學派(主要指瑪勒等的客體關系理論)。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思想
   1.精神結構的地形學說——潛意識理論,這是弗洛伊德在他發(fā)展精神分析早期時提出的著名理論。他把人的精神活動分成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意識是個體心理活動的有限外顯部分,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活動部分;前意識是界于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部分,它是可以回憶起來的經驗,是可以招回到意識中的那部分經驗和記憶;而潛意識是被壓抑到意識下面的、無法從記憶中招回的部分,它們通常是被社會的風俗習慣、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內容,包括個人原始的沖動和與本能有關的欲望等。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心理歷程在正常及變態(tài)心理機能中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和意義,它決定了個體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也決定了神經癥或其它精神障礙患者的癥狀。潛意識學說的理論使我們認識到,心理現象與生理現象一樣,沒有什么事情是偶然或碰巧發(fā)生的,每一個心理事件的產生,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所決定的,包括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誤、筆誤、,以及神經癥的各種癥狀等。潛意識學說本質是提出了心理活動的決定論或因果原則,既在我們清醒的意識活動下面,還存在著更為重要和有意義的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這部分心理活動的內容決定了我們的行為特征,在心理病理狀態(tài)下,決定了患者的癥候特征。
   2.內驅力學說:內驅力(drives)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是指產生心理活動的能量,它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fā)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tài),產生某種需要的感覺或我們通常稱謂的緊張狀態(tài),這種興奮或緊張狀態(tài)推動個體的活動,從而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這里所說的內驅力是來自于本能的力量。在精神分析文獻中,內驅力也常常被稱作本能,二者不同之處在于內驅力的概念強調即使是人類的本能行為,也受環(huán)境和經驗的影響。

 
     弗洛伊德將人類本能的內驅力分為性驅力和攻擊驅力,在我們所能觀察到的所有本能現象中,不論是正常的還是病理的,這兩種內驅力都參與其中或融合在一起。相對于性驅力和攻擊驅力,弗洛伊德提出了兩種心理能量——指向生命和成長的“力比多(Libido)”及指向破壞、毀滅和死亡的攻擊能量。 
   3.客體關系理論:客體(object)這一概念是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在精神分析理論中,客體指的是對我們心理發(fā)展影響最為重要的人,通常首先是父母或祖父、祖母輩的養(yǎng)育者,其次是兄弟姐妹。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一個人在他成年后是否具有與他人建立信任和友好關系的能力,取決于他早年生活經歷中的客體關系。一個始終能夠得到充分并且恰當的關愛的孩子,就能夠建立對生活和對他人的基本信任感,能夠擁有基本的自信。反之,則容易陷入焦慮和自卑之中。
    弗洛伊德最初使用客體這一概念時是與內驅力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把內驅力比作人類心理活動的能量,且這一能量是有指向性的,既指向某一個客體。如,通常一個嬰兒的內驅力指向首先是對母親的,其次是父親。弗洛伊德將內驅力指向特定客體這一現象叫做心理能量的“投注(Cathexis)”,但心理能量不能像物理能量那樣直接通過空間投入或傳遞給外部客體,他所能傳遞的只是各種各樣的想法、記憶、幻想以及感情等心理活動的產物。因此,對某一客體投注越大,這個客體就越重要。
   4.兒童心理結構的發(fā)展理論:通過對兒童成長發(fā)育過程的觀察和回朔成年神經癥患者的童年經歷,弗洛伊德將個體心理發(fā)展與生理功能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發(fā)現了無論在任何文化背景或任何種族中都共有的人類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1)口欲期(oral stage, 0一1歲):弗洛伊德將嬰兒期稱為口欲期,是因為對嬰兒來說,口腔及口周圍黏膜是其滿足快樂及交流的最重要的身體部位。這時,嬰兒通過口腔的味覺來感受世界和看待世界。這個時期孩子的性敏感區(qū)、或叫“快感區(qū)”是在口唇部位,嬰兒通過吸吮母親的乳房獲得營養(yǎng)的奶汁,從中也得到情感的滿足。香甜的乳汁刺激使嬰兒感到快樂,在口唇吸吮的同時,孩子在母親懷抱里感受到溫暖,皮膚的接觸,母親身體的氣味等,伴隨還有的“抓住本能”行為的出現,如抓住母親身體的某一部位(通常是乳房)。故從內驅力的釋放和需求的滿足來看,性驅力投注的主要對象是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在嬰兒的精神世界里,他和母親處于一種共生狀態(tài)(Symbioses),母親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嬰兒的要求并給予滿足,二元關系更多是軀體性的,通過喂奶、撫弄和清潔身體,使得母親與嬰兒之間有頻繁的、極具感情及快樂的交互作用。這樣的過程中能使嬰兒形成最初的信任感。因此,母親的心理狀況和個性特征對嬰兒的影響就此開始了。當母親對嬰兒的呵護使細心的、適當的、穩(wěn)定的,嬰兒才可能得到適當的滿足,內驅力的發(fā)展才會向下一個階段順利過度。如果母親忽略這個孩子,對他的寒冷、饑餓不予關注,這個嬰兒就會過多的經受早期的挫折感——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挫折感;或者,一個神經質的母親過分地關注嬰兒的狀況,不停地檢查他的尿布是否尿濕,頻繁地給嬰兒喂奶,則嬰兒通過母親的這些非言語性行為更多地體驗到她的焦慮和對自己的“控制”,進而也易使嬰兒總處于一種緊張和焦慮狀態(tài)。
   (2)肛欲期(anal stage ,約2——4歲):弗洛伊德把精神結構發(fā)展的第二個時期稱作“肛欲期”顯然也是將心理發(fā)展與生理功能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1歲左右的孩子通常都要接受大小便的訓練了,隨著括約肌的發(fā)達,孩子開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大便的積累造成強烈的肌肉收縮,當大便通過肛門時,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感,這樣的感覺不僅是難受,也能帶來高度的快感。另外,大便對嬰兒還有其它的重要意義。對嬰兒來說,大便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排出大便相當于做出“貢獻”或獻出“禮物”,而且,通過排便,他可以表達自己對環(huán)境的積極服從,而憋著時則表達的是自己不肯屈服。因此,從主客體關系地性質來看,大便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孩子與父母或成年人保持關系的某種工具,孩子們感受到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此期母子二元關系逐漸開始解體。這個時期,孩子學會了走路,能用簡單的詞語交流,開始體會到了自主性,他們開始學會觀察環(huán)境、探索環(huán)境、擺弄玩具,尋找過渡性客體,如絨動物、枕頭、指頭等。
  (3)俄底浦斯情結期(Oedipal-complex stage 4-6歲),又稱性蕾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age):俄底浦斯是某希臘神話中一位王子的名字,在這個故事中,由于種種離奇的原因,王子最終在無意中殺父娶母,并在知道真相后自殘雙眼。弗洛伊德用古希臘神話來命名這一時期,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對雙親中的異性(兒子對母親,女兒對父親)有更多的親近感,而對雙親中的同性可能會出現排斥感。從生理發(fā)育上,孩子可能出現最早的類似手淫的行為,如,小男孩會用手擺弄自己的“小雞雞”,小女孩會有時夾緊自己的雙腿摩擦陰部。從心理發(fā)育上,這時孩子的主客體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從二重關系進入了三重關系,或三角關系階段。孩子開始能清楚地感覺到爸爸媽媽是不同性別,且他們之間有一種親密的關系。孩子開始把父親視作我和媽媽之外的第三個人。三角關系的格局出現了。這時男孩子會表現出對母親的更多親近感,女孩子則對父親表現出更多的親近感。在俄底浦斯情結階段的兒童要經受新的焦慮體驗,當他意識到家庭中的關系不再是二元的,而是三元的,更復雜的還有弟弟、妹妹的大家庭。孩子會產生一種被遺棄的焦慮,被排斥在外的焦慮。此外,和同性父母競爭的欲望也使孩子產生害怕被閹割的焦慮等。
    5.人格結構理論:弗洛伊德在晚年又進一步修正了他的潛意識學說,提出了人格結構的理論。他用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個層次的結構來闡述人的精神世界,其中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組成,是無意識、無理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樂原則,要求無條件的即刻滿足,嬰兒的人格結構就完全是由本我組成的。本我與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觸,它唯一的出路是通過自我。自我是在現實環(huán)境的反復教訓下,從本我分化出來的一部分,它是現實化了本我,是理性的、識時務的,它不會盲目地追求滿足,而是在現實原則指導下,力爭既回避痛苦,又獲得滿足。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著現實和審慎,它奉行的是現實原則。超我,又稱為理想自我,它是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獲得和發(fā)展出來的一部分,是人格結構中道德和準則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jiān)督自我的行動。在正常情況下,人格結構的三個部分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但當本我的沖動和欲求強烈,超我又給予嚴厲批判和壓力時,使自我難以承受,需不斷地啟用各種不成熟的、神經癥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機制時,個體就會出現神經癥或精神病性的癥狀。
精神分析治療簡介
    經典的精神分析技術是從弗洛伊德讓患者躺在長沙發(fā)上做自由聯(lián)想開始的,分析師坐在患者的側面或后面,要求其把腦海中正顯現的內容報告出來。這種分析的設置要求患者每周進行4至5次的分析,每次約1小時。現代的精神分析技術已經有許多的發(fā)展和改良,如國內近幾年的中德班學員們接受的訓練就叫做“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psychoanalytic oriented psychotherapy)”。其設置多選擇斜對面坐式,每周1次至2次,每次訪談時間50—60分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定大約共需要多少次治療,治療的目標是什么等。當然,經典的分析方式仍然是對某些患者必須的,但需要分析師具備足夠的經驗。
    就像其它形式的心理治療一樣,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需要系統(tǒng)的學習和訓練。通常需要至少幾年時間才能具備基本的職業(yè)資格,學習和訓練包括三個方面:理論性學習、案例實踐,和自我被分析的體驗。前兩個方面的學習同醫(yī)學科學的訓練相似,但作為分析師或治療師本人也需要先被分析或“治療”(同時需要個人付出費用),這是精神分析治療師培訓所特有的。國外正規(guī)訓練的分析師至少都接受400個小時以上的自我體驗,通常是由有一定資格的的資深分析師來做這項工作。分析師之所以自己需要被分析,是因為當患者把自己的癥狀、痛苦和問題呈現給分析師時,會牽動分析師的個人經驗和情感反應。而在分析過程中,如果分析師過多卷入個人的情感,甚至缺乏節(jié)制地表達出個人的態(tài)度和情感,則對解決患者的問題是不利的。因此,治療師自身先接受分析,目的就是先修通個人的內心沖突,避免在給患者的治療中走入誤區(qū)。如一個飽受精神創(chuàng)傷的神經癥患者很容易以他艱難的經歷引起分析師深深的同情,隨之表現出的理解和關切的態(tài)度反饋給患者時,也會激發(fā)其對分析師的感激、信任和依賴。在以上描述的這個過程中,患者對分析師的情感反應叫做移情,分析師對患者的情感反應叫做反移情。反移情有積極的或正性的,也有消極的或負性的,如對分析師的不滿、憤怒、敵意和攻擊等。在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中,分析師賴以解決患者問題和痛苦的重要技術和工具就是對分析治療過程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洞察、理解、和處理。因為在分析過程中患者對分析師產生的所有情感體驗和反應均與其童年的經歷密切相關,患者常常在潛意識中將其與早年重要客體的關系模式帶入到分析情景中來,因此,他對分析師的感情,不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對治療都是有意義的。分析師要做的工作不僅僅是對患者的理解和同情,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患者不斷地將其內心沖突和體驗加以澄清,使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再加以恰當的解釋,幫助患者修通其問題所在。
   當然,除了運用移情和反移情這一分析工具之外,精神分析還有更多的技術和內容,如對夢的分析,阻抗的處理等,但所有這些技術都與治療關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初學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的是動力性心理治療的設置、初始訪談階段中主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對移情和反移情的洞察、理解、處理以及對阻抗的識別和處理等。
動力性心理治療的設置
    精神分析治療之所以又稱為動力性心理治療,就在于它關注和強調分析治療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因此,對于發(fā)生在治療室中和治療期間的任何事情,我們都要先假設它是有意義的,包括治療室的布置、座椅的角度、治療時間的約定、每次治療時間的長短,以及治療師和患者是否遲到或失約等等。通常相對嚴格的治療設置是必須的,包括:①時間安排:每次治療50~60分鐘,短程治療每周一次,中、長程治療每周可2~3次;②療程的設定:短程治療一般20次左右,中程治療50~60次左右,長程治療一般不在開始階段決定治療結束的時間,其治療持續(xù)的時間視患者的問題和治療進展的速度而決定;③治療室的布置:與一般的心理治療室一樣,房間要相對安靜、舒適,莊重。對分析治療過程有意義的不是房間究竟應該布置到什么樣的標準,而是在分析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如患者坐到了治療室應該坐的椅子上)或患者對房間內事物的反應;④收費:任何形式的心理治療都應該是收費的,因為收費本身就在某種意義上定義了患者和治療師的工作關系,患者對治療付費的態(tài)度和表現方式在治療中也具有動力學意義。
初始訪談階段的主要內容
    初始訪談一般指前3次左右的訪談,有經驗的治療師一般在此階段要完成對患者的診斷和動力學評估,建立初步的治療聯(lián)盟,并在與患者協(xié)商后做好治療設置。做出正確的心理動力學評估和診斷是分析治療開始的關鍵,它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①患者發(fā)病及求診的原因;②重要的生活史及早期生活中的重要人物;③對以前治療及治療者的體驗;④如何與治療師建立和發(fā)展關系;⑥主要的心理沖突及心理防御機制的形式;⑦心理發(fā)展與人格結構的特點。
關于阻抗的理論和技術 
    對分析過程中的阻抗識別及處理,Ralpf R. Greenson在“精神分析的技術與實踐”一書中有較詳細的闡述,以下內容是對其中部分章節(jié)的編譯,可供參考。

(1)阻抗的工作定義(Working definition),Freud于1900年給阻抗所做的定義或解釋是: 阻抗意味著對抗(Resistance means opposition),所有來自患者內部的、與分析程序和分析過程相對抗的力量都是阻抗,包括:①阻止、妨礙患者自由聯(lián)想的力量;②干擾患者試圖回憶和獲得內省的力量;③與患者理性自我(reasonable ego)及想改變自己欲望的對抗的力量。
    阻抗可能是意識的、前意識的、或潛意識的,阻抗的表現可能的通過情緒(emotions)、態(tài)度(attitude)、想法(ideas)、沖動(impulses)、思想(thoughts)、幻想(fantasies)或行為(action)來實現。
    阻抗在本質上是來自于病人內部的反向力量(counterforce),它與分析、分析家以及分析程序和過程(analytic procedures and processes)相對抗.
   Freud于1912在識別阻抗的重要性時說:“阻抗伴隨著治療的每一步,在治療中對患者的每一個聯(lián)想,每一個行動(act)都要放在阻抗的意義下加以考慮和對待;颊叩穆(lián)想和行動代表了一個妥協(xié)——指向康復的力量和與其相反的力量之間的一種妥協(xié)。
    對患者的神經癥來說,阻抗充當了防御的功能。①阻抗對抗了分析程序的有效性;②阻抗對抗了患者的理性自我和分析情境(analytic situation);③阻抗保護了神經癥的狀態(tài);④由于精神生活的所有部分都可以起到防御功能(defensive function),因此它們也都能為阻抗的目的而服務。
(2)阻抗的臨床表現及處理
    阻抗可以各種微妙和復雜的形式發(fā)生,它可以是結合了的或混合了的形式,單獨的,孤立的例子并不總是常規(guī)。在分析中,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為阻抗的目的服務,所有的行為都有沖動和防御兩個成分。然而下面列舉的臨床例子都將是典型的、簡單的和最容易觀察到的:
① 患者沉默(The patient is silence)
    這是在精神分析實踐中最容易識別、也是最常見的阻抗。沉默意味著患者在意識和潛意識的層面里都不愿意和分析師交流他的思想和感情;颊呖赡軙X察到他的不愿意,或僅僅感覺到腦子里沒什么東西。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任務是分析他沉默的理由。我們要揭示對抗自由聯(lián)想分析程序的動機,我們可以這樣問患者:
“是什么原因使你此刻遠離了分析?”
“是什么原因使你腦子里一片空白?”
 或“你好像再想不起什么了,是怎么回事呢?”
    弗洛伊德(1913)及Ferenczi(1916)都說過:只有在最深度的睡眠中大腦才會出現空白,否則,“什么都沒有”就是由阻抗引起的。
    有時除了沉默之外,有些患者可能無意中會通過他的姿勢、動作或面部表情顯示出他沉默的動機、甚至內容。如把頭移開視線,用手捂住眼睛,在躺椅上輾轉不安及臉紅都意味著窘迫或尷尬。如果同時患者心不在焉地把她的結婚戒指摘下來,又在小指上戴上摘下地重復,那么除了沉默之外,她似乎在告訴我,她正在為有關性的想法或對婚姻不忠誠的想法所窘迫。她的沉默意味著她還沒有意識到這些沖動,還沒有意識到她想暴露自己體驗的愿望和想把這種體驗掩蓋的力量正在對抗和斗爭。 
② 患者沒有談話的感覺(The patient does not feel like talking)
    這也是前面所說情境的一個變化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不是在字面上的沉默,而是意識到他沒有想談話的感覺,或沒有任何事情可說,在這種狀態(tài)之后常常跟著來的就是沉默。分析師的任務與對付沉默是一樣的:去揭示為什么或什么東西使患者缺乏想談話的感覺。這種“沒什么可談的”的狀態(tài)是有原因的,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患者對這個原因進行工作。這個任務就如同于處理病人沉默的狀態(tài),挖掘引起患者腦子一片空白的潛意識里的東西。

③ 提示阻抗的情感(Affects Indicating Resistance)
    從患者的情緒上能最典型地提示阻抗的現象是:當他用語言和你交流時缺乏情感的表達,(感情是缺失的);颊叩臄⑹鲲@得枯燥、單調、使人厭倦和漠然。給人的印象是患者并沒有投入或遠離了他正在報告的內容。這種對本來應有很高情緒負荷的事件的情感缺失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一般說來,這種情感的不恰當性是阻抗的明顯標志。當理性和情緒不一致時,患者的表達、發(fā)音全表現出希奇古怪或異乎尋常的性質。

④ 患者的姿勢(The Posture of the Patient)
   患者在躺椅上的姿勢經常能展示出他們的阻抗:僵硬的、不自然的、或把身子蜷縮起來都提示防御。任何不改變的、維持一個小時甚至更長訪談時間的姿勢都是阻抗的信號。如果一個人相對放松地做自由聯(lián)想,他的姿勢在一個小時中是有一些變化的。過多的身體活動也提示某些東西正在替代語言在釋放。姿勢和語言內容不相符也是阻抗的信號,如當患者用溫和的語調講述某些事件時,身體卻輾轉不安,他身體的動作似乎在面對講述事件的另外部分。握緊拳頭,雙臂交叉緊緊扣在胸前,踝部緊緊靠在一起都是遇到阻礙物的提示。還有,患者在訪談中從躺椅上坐起來,或有一只腳離開躺椅,都是他想逃離分析情境的提示。打哈欠也是阻抗的標志;颊哌M入辦公室的方式,與分析師避開眼神的接觸,或談一小段與躺在躺椅上的話題無關的內容,或在訪談結束離開房間時不看分析師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阻抗的提示。 
⑤ 時段固定(Fixation in Time)
    一般說來,當患者比較自由地談話時,他講話的內容會在過去和現在的話題之間轉換,當患者持續(xù)地、不加改變地總是談論他的過去而沒有一點現在內容的點綴,或相反,患者總是談論現在而一點都不涉及過去,就說明阻抗正在工作。 
⑥ 談論瑣事或外在的事件(Trivia or External Events)
    當患者用談論一些表面的、不重要的、相對無意義的事件而拖延時間時,他正在避免一些對他有意義的事情。當患者只是在重復談話內容而沒有進一步的詳述或缺乏相伴的情感、沒有深刻的內省時,我們就可推斷阻抗正在發(fā)揮作用。當患者對自己談論這些索然無味的事情并不覺得奇怪時,就意味著他正在遠離什么。缺乏內省和沉思都是阻抗的表現,一般說來,浮夸的詞語表達起來可能是豐富的,但如果它沒有引出新的回憶、新的內省或明確的情緒體驗,那么就提示是防御的表現。
    還有一種同樣的情況是談論外部的事件——即使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果只談論外部事件的情境,而沒有導入到個人的、內部的情境,也說明阻抗在工作。  ⑦ 回避主題(Avoidance of Topics)
     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是患者回避談論引起痛苦的話題,他們這樣做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這樣形式的阻抗特別容易發(fā)生于與性、攻擊性和移情有關的時候。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當病人慷慨陳辭時仍然能夠小心謹慎地避開那些與性和攻擊沖動有關的內容,避開與分析師有關的情感內容。即使談及到與有性有關的內容時,最困難的部分似乎也是談論軀體的感受性,患者可能一般性地提及性的欲望或興奮,而不愿意提及特定的身體感覺或渴望某部位興奮的感覺。患者可能回憶一次性事件而不愿直接和簡單地說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卷入了。他們可能像這樣說:

“We made oral love last night. ”

“ My husband kissed me sexually.” 
    這一類的例子都是典型的阻抗。 
    在分析早期,帶有性的、或敵意的對分析師的幻想也是回避的內容;颊呖赡茱@示出對分析師的強烈好奇,但又用正統(tǒng)的術語談論他,而不愿面對他們的性或攻擊性的情感。如 
   “我想知道你結婚了嗎?” 
    或“你今天看上去面色不好,很疲憊! 
    任何一個沒有進入分析主題的偶然話題都是阻抗的重要標志,必須緊緊抓住。

⑧ 一成不變(Rigidities) 
   患者在一次次的分析中總是沒有改變地重復同樣的規(guī)則時,我們應考慮到阻抗正在出現。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習慣,但如果這些習慣不是服務于防御目的的話,它們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因為沒有阻抗的行為總是會有一些變化的。
    典型的例子如下,每次訪談的開始都詳述一個夢或宣稱沒有,或每次開始時都報告病狀和主訴,或談討前一天的事件。這這種每次開始都是老一套的、刻板不變的方式均提示阻抗的存在。還有些患者要收集一些“有趣的”信息為一個小時的分析而準備。他們收集這些材料以填充這個小時的時間,避免沉默,或想做一個好病人,所有這些也都提示阻抗。一般說來,連續(xù)的遲到或連續(xù)的準時,這樣的一成不變都提示某種東西在背后起一種阻止和抑制的作用,提示某種東西正在逃開。一些特定形式的刻板可能會提示被防御和阻抗的內容,如習慣性的早來可能就是擔心來的太晚了,這是典型的害怕失去對括約肌控制的“如廁”焦慮(a typical “toilet” anxiety regarding fear of loss sphincter control)。 
⑨ 回避性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Avoidance)
   陳詞濫調、技術性的術語、或枯燥無味的語言是常見的阻抗形式之一,它是對生動的、能喚起個體化語言的回避,其目的是阻止個體化的交流和溝通。當患者用“生殖器(genital organs)”來表示陰莖時,他是在避免想象著陰莖這個詞進入意識。當患者說“我是帶有敵意的(I was hostile)”,實際的意思是“我已經是暴怒了(I was furious),”當他用“敵意”這個枯燥無味的詞時就避免了想象暴、狂怒的感覺了。在這里應注意分析師運用個人的、生動的語言和患者溝通也是十分重要的。
   用陳詞濫調可以隔離情感,避免情緒的卷入。例如,頻繁地使用“實際上(really)”和“真實地(truly)”,或“我猜(I guess)…”,“你知道…(You know)”等等,都是一些回避的表現。從臨床經驗上看,當患者使用“實際上、真實地”和“誠實地(honestly)”這些詞時,通常都意味著他正處在一個矛盾的狀態(tài)中,他已經意識到了與之相反的體驗,并希望他所說的都不真是的。例如:
“I really means”的意思是:“I wish I really meant it”
“I’m truly sorry”意思是“I wish I were truly sorry, but     I am aware of the opposite feelings as well.”
“I guess I was angry”的意思是“I’m sure I was anger, but I am reluctant to admit it”…
   所有這些都是非常微妙的、也是反復出現的阻抗,我們必須加以識別。

⑩ 遲到、失約、忘記付費(Lateness, Missing Hours, Forgetting to Pay)
   患者遲到、失約、忘記付費都提示患者不愿來診,或不愿為一小時的分析付費。當分析家指出這些表現是阻抗時,一般比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當阻抗發(fā)生在潛意識中時,患者可能會賦予合理化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阻抗的分析必須等到有足夠的支持性證據再進行。使患者能夠正視他在潛意識中正在回避什么。只有患者觸及到這一點,才有可能觸及到阻抗的基本來源;颊咄浉顿M不僅僅是不愿拿錢出來,而且在潛意識中試圖否認他和分析師之間僅僅是職業(yè)性的關系。

⑾ 夢的缺失(The Absence of Dreams)
    患者知道他們做夢了但又忘記夢的內容,這是對回憶夢的明顯的阻抗。患者報告了他們的夢,但夢的內容提示他們在逃離分析,如在夢中走錯了辦公室,或遇到另外的分析師等,這些都提示患者正在與某種形式的回避分析情境的想法作斗爭;颊呦氩黄饋碛腥魏螇魰r,這是最強的阻抗,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阻抗不僅僅成功地忘記了夢的內容,而且能使記憶中沒有夢。
    夢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到達潛意識的工具,是獲得被壓抑的、本能部分的工具。忘記夢是患者對在分析師面前暴露自己的潛意識和部分本能生活的一個對抗。如果在一個小時的訪談中能成功地克服阻抗,患者可能突然能夠回憶起近期的一個忘記了的夢,或者一個新的夢的片斷。在一個小時中講很多的夢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阻抗,這意味著在潛意識中患者希望在分析師面前繼續(xù)他的睡眠。
⑿ 患者厭煩(The patient is bored)
    患者的厭煩提示他正在回避意識到他本能的渴望和幻想。分析中厭煩的感意味著他在意識中要避開覺察到沖動,取而代之的是奇怪的、空虛無聊的感覺。當一位患者與分析師很好工作的時候,他會渴望挖掘出他的幻想。如果出現厭煩,不管它的含義是多么簡單,都是對幻想的防御。另外需要指出的分析師的厭煩也提示著分析師自己正在抵抗著與病人有關的幻想,那是一個反移情的反應。還有可能是:患者正在阻抗,分析師意識中還沒有覺察出來,但他潛意識中對患者阻抗的知覺使他感到不滿、不安和厭倦。

⒀ 患者有個秘密(The patient has a secret) 
    很顯然,患者意識中有個秘密時就意味著他正在回避什么事情,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阻抗。處理這樣的阻抗要考慮用特定的技術。這個秘密對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他希望能保持平靜、或甚至不能夠、不愿意說一個字的事件。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必須認識到所有這些都是一種形式的阻抗,但同時也是一個必須被尊重的問題,不可逼問、強迫或請求患者講出他的秘密。 
⒁ 付諸行動(Acting Out)
    付諸行動在精神分析中是經常出現的,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表現。不論它意味著什么,總是起著阻抗的作用。付諸行動作為一種阻抗,是一個重復性地用行動代替語言、記憶和情感的行為。而且,在付諸行動中總是有些扭曲的內容。付諸行動有多項功能,但它的阻抗功能最終要被分析,因為不這樣做就會危及整個分析。
    有一種簡單的付諸行動在分析過程的早期經常出現,那就是患者談論分析情境之外的某人的一些事情。這很顯然是一種回避,患者通過這樣的行為可將移情反應轉移到某人身上,以便避免或沖淡他對分析師的移情體驗。應當指出這是阻抗,應該挖掘其動機。
⒂頻繁地高興(Frequent Cheerful Hours)
    大多數情況下,分析工作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但它不一定總是糟糕的或令人難過的,也不是每個小時都感到壓抑或痛苦;颊呖赡軙械接兴斋@而滿意,甚至偶爾也有巨大成功后的喜悅感。有時,一個正確的解釋可能會使患者和分析師都笑起來,但是頻繁出現的高興、極大的熱情、以及長時間的興高采烈都提示正在有什么東西被回避——通常被回避的都具有相反的性質,是某種形式的壓抑。極快的康復,在缺乏內省的情況下過早地癥狀消失,都是相似類型的阻抗。 
⒃ 患者不改變(The patient does not change) 
    有時分析師的工作做得很好,很成功,但患者的癥狀和行為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這種情況存在較長時間,又找不出明顯的阻抗,就必須尋找一些隱藏的、微妙的阻抗。當分析師的工作起效并對患者產生影響時,我們有理由期待患者行為或癥狀出現變化。如果提示阻抗的其它特征不存在,我們可能就遇到了微妙方式的付諸行動和移情阻抗。

 

微信掃一掃,開啟免費咨詢

預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南京地區(qū)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