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12-31 瀏覽次數:13349
海因茲科胡特1913年生于維也納,1938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醫(yī)學學位,后來他去了美國,在那里度過了自己大部分富有活力的職業(yè)生涯。他作為 一個訓練分析家和教師,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從1964到1965年,他擔任美國精神分析協(xié)會主席。盡管他有這些正統(tǒng)的背景,科胡特后期的文章,還是引起了強烈反應和來自京生分析圈的批評,因為它的理論變化是在傳統(tǒng)內驅力模式之外的。
科胡特的工作,在很多方面與費爾貝恩、溫尼科特、以及馬勒的類似,科胡特與客體關系理論家都強調關系并背離弗洛伊德的內驅力模式。這種背離以及他關于自體的概念激起了比較傳統(tǒng)的作家的反對。他的自體心理學,開創(chuàng)了新的理論和臨床領域,它不同于客體關系理論,它為精神分析指出了新的方向?坪赜昧撕荛L時間按發(fā)展自己關于自體的概念,并不斷修正自己的理論。到了1977年,他不再使用利比多這個術語,只是偶爾涉及到自我和超我。
盡管對于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很多方面有不同意見,科胡特也并不總是拒絕它,但是,喜歡在定義非常明確的情況下使用它,比如“完整人格的神經癥沖突”。由于家庭相互作用的類型發(fā)生了變化,科胡特感覺新的問題已經出現(xiàn),有關靈魂的許多層面不能被經典理論模式闡述。他的自體心理學解釋了一些經典內驅力模式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尤其是自戀—對科胡特帶來說是最重要的。他對自戀的研究的貢獻是重要的。就象康伯格一樣,科胡特通過對于比神經癥掛廣闊的領域的理解,擴展了精神分析的視野。
盡管不是取代經典精神分析內驅力模式,科胡特還是涉及了兩種模式,首先是較寬泛的自體心理學,它把自體置于核心地位。他的實質性貢獻就在于此。他還設計了比較狹義的模式,保留基本的傳統(tǒng)模式但是有少許擴展,即把自體看做是包含在自我之內的一個結構。這類似于雅各布森的模式,也類似同時代的美國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所接受的概念。
對于科胡特的評價
科胡特認為,自戀本質上是正常和健康的,有其自己的發(fā)育或形成線,因而,可以在某一點上形成固著,所以具有自己的病態(tài)形式以及自己所需要的治療形式?坪馗淖兞艘孕睦黼A段為中心的內驅力和傳統(tǒng)自我本我模式。他的臨床見解釋是有實質內容的,他的自體心理學為精神分析作出了積極貢獻,無論如何,他的概念,例如自體的概念,并不總是清晰和定義明確的。盡管與其它精神分析傳統(tǒng)沒有很多聯(lián)系,而且有其自身的瑕疵,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還是取得了極大的進展。
奧拓康博格在巴自己的研究與別的精神分析傳統(tǒng)特別是瑪格麗特馬勒,伊迪絲雅各布森,W.R.D.費爾貝恩梅蘭妮克萊因進行結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科胡特卻與之相反,他對此沒有興趣。盡管他承認自己的工作與別人的某些相似性,大拿壞死,他沒有系統(tǒng)解析或承認這種相似性。
在一封致瑪格麗特馬勒的信中,科胡特寫到,他們都在從不同的方向向同一目標挖掘隧道。這種比較,展示了他的方法論與證據的確切性方面的沖突?坪匮芯繑祿奈ㄒ粊碓,是治療中的成人患者。科胡特的投情的主觀方法論與馬勒的在非治療環(huán)境下觀察雙親對兒童的相互作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問題在于,科胡特的方法是否足以為構成科學理論框架而獲取資料的方法。
科胡特回憶起20世紀60年代后期與康博格的會談的時候說:他在與康博格的分歧在于,康博格把自戀基本上看作是病態(tài)的,而他認為是健康的。這兩個人對于自戀和自戀型障礙都有相反的看法。因為康博格試圖維持客體關系理論與傳統(tǒng)內驅力模式的綜合,他感覺,不包括性與攻擊性內驅力以及客體關系討論和處理自戀問題時不可能的?坪胤艞壛藢τ趦闰屃Φ膹娬{,僅僅在關于自體分裂和破碎問題方面涉及了內驅力。在他的自體心理學中,科胡特將關于自戀的討論放在了一個非內驅力的背景之下,就是說,自戀于轉化(transformation)的分離性發(fā)育。
康博格把自戀包括了廣義的邊緣性人格的分類當中,而科胡特并不總是清楚地把自戀與邊緣人格進行區(qū)別。所以,這兩個理論家并不總是在討論同一組患者。對康博格開說,自戀與邊緣人格的區(qū)別包括一個聯(lián)合但是病態(tài)的夸張自體的存在。對于自戀性人格,兩者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康博格發(fā)現(xiàn)了病態(tài)自體的存在,而科胡特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自體的缺乏,或者比較精確地說,存在著一個不完整的固著的正常,古老,緊密結合的自體,它的發(fā)育受到了阻礙。
康博格同意科胡特的自戀性人格障礙可以從精神分析得到幫助的說法,但是他們對于自戀性質的不同理解,導致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談論治療過程?挡﹤傾向于把科胡特的療法看作是滿足和放任,盡管科胡特本人把培養(yǎng)反應性和理想化移情看作是基于領悟而產生的控制?挡└駪岩桑坪厮f的其實是患者的防御和患者的失望。
毫無疑問,科胡特在很多方面與客體關系理論家相似:從內驅力模式中脫離、尋求對于自我—原我模式的替代模式、尋找自體感缺乏的病理學而不是尋找本能沖突。更重要的是,他的與內驅力分離的自戀發(fā)育線。一些理論家發(fā)現(xiàn),他對于自體的強調使反對內驅力占首位,這是一次對于傳統(tǒng)精神分析模式的修正,與傳統(tǒng)模式明顯不一致,意味著用自體模式取代自我—原我模式。通過向俄狄浦斯情結前期的轉移,科胡特等自體心理學和客體關系理論把俄狄浦斯情結從精神分析的可信位置上拉了下來。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