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12-31 瀏覽次數:8307
一戰(zhàn)期間,在皇家炮兵服役的費爾貝恩在1926年完成了他的醫(yī)學和精神病學的訓練。他的大部分職業(yè)生涯,是在愛丁堡、蘇格蘭這些地方度過的,他從事的職業(yè)上的孤獨,被他參與的英國精神分析的活動所平衡。梅蘭妮.克萊茵的思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己的思想,是基于他對精神分裂癥病人的治療,并出版在他所撰寫的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著作中。這些思想是大膽的和獨創(chuàng)性的。
在所有撰寫的客體關系的文章的人當中,費爾貝恩的客體關系模型是最純粹的,就是說忽略生理方面,只是純粹的心理方面。這個模型與弗洛伊德的動機與人格模型非常不同。梅蘭妮.克萊茵開始對內部客體給予關注,但依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對本能內驅力和病理方面的強調,這是費爾貝恩強烈否認的。他斷言,他正在發(fā)展純正的人格心理模型,校正和完成了弗洛伊德所陳述的一些東西。后來的一些學者,對費爾貝恩所創(chuàng)立的獨特的客體關系模型進行了再修正。這些作者如,伊迪絲.雅各布森和奧托.康伯格,試圖在客體關系和經典的本能模型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這一章明顯地表明費爾貝恩與弗洛伊德是怎樣的不同。
對費爾貝恩的評價和批評
費爾貝恩明確了克萊恩一些含混的概念。雖然克萊恩試圖在一些概念上與弗洛伊德保持聯(lián)系,但是,她是第一個定義了兒童內部客體世界是圍繞內部客體關系組織的人。
Fairbarin明確地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內驅力動機理論,取而代之的是非常不同的客體、結構和發(fā)展的概念。在本能模型中,機械的和非人格的特性被客體化。費爾貝恩反對(也許太強烈)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和本能能量的理論。他用動力的“客體—尋找”,“結構—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觀點。費爾貝恩認為,弗洛伊德的本我是沒有結構的能量:弗洛伊德的自我是沒有能量的結構。這個傳統(tǒng)的自我(ego)具有功能,但是沒有它自己的能量或動機。動力結構理論,將本我和自我的元素,結合成了一個結構—最初的自我(self)。這個自體尋找客體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費爾貝恩的模型解釋了這個最初的自體活自我(ego)的發(fā)展。
這個最初的自我出生的時候就存在了,費爾貝恩將結構化(structuralization)看成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體驗壞的客體以及分裂過程。就是說,父母造成的苦難引起了心理的問題,并且形成了心理結構化的正常過程。不滿意的關系會導致原始自我分化為三個動力性結構。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