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文中,我將探討作為內化(internalization)產物的超我,以及內化與分離、喪失和哀悼的關系。在此語境下,我還將簡要討論一些精神分析終止階段的事情。我會描述自我認同與超我認同之間的部分差異與相似之處,并引入概念——內化程度(degrees of internalization),提出構成超我的內攝物更靠近自我系統外周(periphery 邊緣),但能夠在該系統內流動,并因此可以融入自我本身并失去其超我特征。本文將提出以下命題:超我作為一種持久結構(其構成元素可能變化),與未來時間模式(temporal mode future)的內在表征存在重要關聯。
精神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的愛的生活,更具體地說,是理解其起源、發(fā)展與變遷。從普遍視角來看屬于起源與發(fā)展的內容,在個體生命的展開中便成了歷史。在個體化過程中,人成為歷史性的存在。此處的歷史性,指的是人類經驗的一種特質,即我所說的對自己的過去、對自己或多或少無意識的動機力量、對自己生命中 “既定事實” 的接納或承認。然而,接納自己的過去、使之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并非是為了回歸過去并迷失其中。過去的重要性體現在其與個體當下及未來生活的關聯之中。懷舊地重溫青春經歷、痛苦地追憶過往的傷害、悲傷或憤怒的抱怨與指責,或是愉悅地講述珍貴的經歷與事跡 —— 這些以及其他諸多喚起過去的形式,都是將過去接納為自己一部分的過程中的要素或步驟,目的是引領過去走向未來。如此一來,未來才有可能成為 “我的未來”,而非對他人生活的模仿,或僅僅是他人的附屬品,亦或是一系列反抗或順從的嘗試。
發(fā)布時間:2025/7/31 17:29:48 瀏覽次數:12積極傾聽要求我們從固有的位置中抽離出來,以便全身心地與他人相處。它能讓人們感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理解,還能加強人際關系,因為它表明我們愿意接納對方的觀點,并對他們的處境抱有同理心,而不是只關注自己。
發(fā)布時間:2025/7/29 17:30:40 瀏覽次數:12隨著科學家們不斷地探索人類嗅覺的基本要素,現在,人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嗅覺是怎么回事了——嗅覺是進入鼻子的氣味分子,以及將其轉化為大腦感知的單個神經元的作用結果。
發(fā)布時間:2025/7/26 19:03:21 瀏覽次數:59過度哀傷會引發(fā)抑郁癥等精神疾病,但這是否意味著可以把哀傷當作精神疾病治療?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親人離世的傷痛遲早都會經歷。當一個人走在人潮涌動的街道時,突然覺得自己看見了已故的親人,這種經歷常讓人懷疑自己神智是否清醒。很多失去親人的人常會有意無意地思考活著的意義,不過,這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情緒持續(xù)到什么時候才算是正常(這些想法和情緒會隨著時間流逝變得不那么令人心力交瘁、緊張不安),什么時候它們又會跨過正常的界限,成為一種病理現象,需要強力抗抑郁藥或精神療法的持續(xù)治療呢?
并非所有的分手都會以戲劇性的結局收場。有時,分手的過程會緩慢進行。前一分鐘你們還在深愛著對方,下一分鐘卻突然覺得好像已經很久沒有真正見到過對方,或者沒有與對方建立起應有的聯系了。
最近,再也沒有那些曖昧的短信或“沒有原因”送上的鮮花了。約會之夜,一去不復返了。浪漫的舉動,根本沒有了。如今,就算他們能從手機上抬起頭來看你一眼,也只是隨口跟你嘟囔幾句而已。
如果你發(fā)現自己陷入了那種奇怪而又令人不適的境地:你很清楚你們的關系已經瀕臨崩潰,但又沒有人正式宣布分手,那么你可能正在經歷“悄悄分手”——關系版的“悄悄分手”現象。
臨床心理學家薩布麗娜·羅曼諾夫博士表示:“‘悄然放棄’指的是某人不再為這段關系投入精力和努力。”
克勞迪婭·德·洛蘭是一位注冊婚姻與家庭治療師,也是《愛的七種命運》一書的作者。她表示,這種人并不會積極地去維系這段關系,而是表現得若有所思,只做最基本的、敷衍了事的事情,只是表面上過著戀愛生活而已。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悄然放棄”具體是怎樣的表現和感受,以及如果認為你的伴侶正在逐漸疏遠你時,應該采取何種措施。
布盧姆的分類法是一種教育框架,用于分類 學習 在不同認知水平上的技能。該模型旨在幫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評估 有效學習 所需的不同類型的復雜思維技能。
分類法通常被描述為一個梯子或金字塔。分類法中的每一步代表了一個越來越復雜的 learning 水平。較低的學習水平為隨后的更高水平提供了一個基礎。
布盧姆的分類法是通過1949年至1953年間舉行的一系列會議由一組教育工作者開發(fā)的。它發(fā)表在《教育目標分類:教育目標的分類》一書中,并以委員會主席兼書籍編輯本杰明·布魯姆的名字命名。教育心理學家。
我們當中有些人很容易就能相信并理解,即便他人不在身邊,他們依然愛著我們。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種想法可能難以理解。能夠相信他人對我們的感受這一概念被稱為情感恒久性。
情感永恒性就是指一種持久的情感狀態(tài)——一種即便在特定時刻我們沒有接觸到它,我們仍堅信其不會改變的狀態(tài)。我們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會習得物體永恒性這一概念——即這樣一個理念:如果你此刻閉上眼睛,你會明白你的手機(電腦)仍然就在你面前,盡管你看不到它。
情感永恒性并非對每個人來說都自然而然就能擁有,因此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培養(yǎng)這種情感是很重要的。通過自我反省以及在人際關系中建立信任,你可以更加坦然和自信地相信你所愛的人確實愛你,即便他們沒有直接表達出來。
為什么有些人只是為了好玩而去學習一門新語言、參加馬拉松訓練或掌握一項新技能呢?他們擁有一種被稱為內在動機的東西,即一種從事某種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為這種行為的內在滿足感,而不是對獎勵或特定結果的渴望。
內在動機發(fā)生在,當我們在沒有明顯外部獎勵的情況下采取行動時。換句話說,活動本身就是獎勵。內在動機可以與外在動機形成對比,外在動機涉及從事某種行為以獲得外部獎勵或避免懲罰。
正如煙草公司知道他們在毒害人們一樣,今天的社交媒體巨頭也故意毒害我們的政治,兜售謊言,煽動憤怒。
從Facebook到X再到TikTok,當今的社交媒體巨頭將自己定位為言論自由的堡壘。Meta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抱怨說,內容核查導致了“過多的審查”。不受限制的言論自由如此美妙,誰還會反對呢?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 或 EQ)是指個體識別、理解、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并利用這些信息來指導思維和行為的能力。它被認為是個人成功和幸福,以及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是情商研究領域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的模型將情商劃分為五個主要領域/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5/7/17 18:15:17 瀏覽次數:31情緒在塑造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是人類體驗的核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與他人如何互動以及如何做出各種決定。你每天所感受到的情緒能夠促使你采取行動,并影響你對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事情所做的決策。
情緒可能是短暫的,比如對同事的一時惱怒;也可能是持久的,比如因失去一段關系而產生的長久悲傷。但究竟為何我們會產生情緒呢?它們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理解情緒的重要性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并建立更牢固、更健康的人際關系。繼續(xù)閱讀,以了解更多關于為何需要感受自己的情緒、情緒如何影響你的思維,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這些情緒的相關內容。
自戀型父母撫養(yǎng)的孩子通常會遇到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會伴隨他們成年,包括缺乏自尊、取悅他人和相互依賴。為自戀型父母建立界限是治愈和前進的關鍵。
自戀型人格障礙(NPD)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并會極度關注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保護;加蠳PD的人通常有非常高的自我重要性,缺乏同理心,并且會把自己置于他人的感受之上,甚至是他們的孩子。
動機這個詞描述了一個人為什么做某事。它是人類行為背后的驅動力。動機是啟動、引導和維持目標導向行為的過程。
例如,動力可以幫助你減掉多余的體重,或者推動你在工作中獲得晉升。簡而言之,動機使你以一種讓你更接近目標的方式行動。動機包括激活人類行為的生物、情感、社會和認知力量。
動機還包括指導和維持目標導向行為的因素。盡管這樣的動機很少能被直接觀察到。因此,我們必須經常根據可觀察到的行為來推斷人們做他們所做的事情的原因。
本文幫助大家了解存在的動機類型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如果你覺得自己失去了動力,不要擔心。有很多方法可以發(fā)展或提高你的自我激勵水平。
近年來,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將“第三方”視為治愈的核心所在。榮格從1916年開始對“第三方”進行探索,其研究對于臨床工作和現實理解具有顯著的后現代意義。本文提出,唯有在第四方的陰影下,我們才能看清第三方,并試圖描述第四方究竟是什么。第四方始終籠罩在陰影之中(這暗示了“陰影”的兩層含義);它只能通過親身體驗被認知,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它所揭示的更廣闊現實的一部分。在體驗這第四方的過程中,我們會被引導去發(fā)展各自所忽略的部分。因此,第四方的生命力催生了一種對更廣闊環(huán)境的新意識——這種意識關乎作為整體的現實所具有的“更多性”,它包含并超越了心靈。
發(fā)布時間:2025/7/8 20:26:35 瀏覽次數:79
|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