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9-26 瀏覽次數:6287
1、理論基礎
投射理論。繪畫療法主要是以分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理論為基礎。它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作用是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wèi)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結構, 此時的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欲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投射被認為是無意識主動表現自身的活動,是一種類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識中的反映。投射的產物不僅以藝術的形式存在,夢境、幻覺、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為心理投射。藝術心理學認為繪畫天然就是表達自我的工具, 是用非語言的象征性工具表達自我潛意識的內容。繪畫可以作為心理投射的一種技術。而同樣是心理投射技術的羅夏墨跡測試、主題統覺測試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科學的心理測驗及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工具,因此繪畫也應該具有此功能。
大腦偏側化理論。大腦左右兩半球存在優(yōu)勢分工。左半球同抽象思維、象征性關系以及對細節(jié)的邏輯分析有關;右半球則是圖像性的,與知覺和空間定位有關,具有音樂的、繪畫的、綜合的集合—空間鑒別能力,表明音樂、繪畫、情緒等心理機能同屬右半球掌控。另外,對精神分裂癥側化損害研究發(fā)現,精神分裂癥患者大腦右半球功能亢盛,表現為情感活動異常,主要是負性情感的體驗。這說明右半球功能損害影響患者情緒機能。因此, 繪畫療法認為以言語為中介的療法在矯治由不合理認知或信念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時有療效, 但在處理以情緒
困擾為主要癥狀的心理問題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而同屬右半球控制的繪畫藝術活動可以影響和治療患者的情緒機能障礙。
2、作用機制。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夠反映出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心理意象),將潛意識的內容視覺化的過程。人們對繪畫的防御心理較低,不知不覺中就會把內心深層次的動機、情緒、焦慮、沖突、價值觀和愿望等投射在繪畫作品中,有時也可以將早期記憶中被隱藏或被壓抑的內容更快地釋放出來,并且開始重建過去。而且在繪畫的過程中,個體可以進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把無形的東西有形化,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為心理意象。這樣就為治療師提供足夠多的真實信息來為患者分析和治療。文學家藝術家們沉浸在意象想象中,用文字、繪畫和音符表達他們想象中的意象象征。所以用繪畫表達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詮釋是人類了解心靈以及進行心靈交流的必要途徑和形式。
由于意象和言語屬于不同的認知系統,用邏輯思維中的言語改造原始認知中消極意象(心理障礙)是很困難的,以致某些談話療法效果不理想、不長久。如有些人發(fā)現他人心理有問題,常用勸告、疏導的方式,以為改變了他人的觀點認識就能解決問題,卻因為言語在解決心理問題中存在局限性而難使思想工作有實效。
繪畫作為意象的重要表現形式對心理障礙的干預有其獨特性。繪畫心理治療師Robin對繪畫療法的作用機制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他認為:我們的思維大多數是視覺的;記憶可能是前語言的或者是禁錮的,創(chuàng)傷經驗等可能被壓抑,用語言無法提取,從而難于治療。還有許多情緒體驗的內容本身就是前語言的,不能用語言描述,也就無從治療。比如我們常常感
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實感受時,語言蒼白無力;陰暗面更容易通過藝術來表達。藝術本身是符號的和價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愿望和問題,這種表達具有隱蔽性,沒有社會道德標準等方面的顧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沖動,如果能被個體所覺察和接受的話,個體才可能把毀滅性能量變成建設性能量;繪畫心理治療過程包括心理治療與創(chuàng)造兩個平行的過程。除了心理治療之外,創(chuàng)造過程也為患者提供一種看待自己所面臨問題的新方式。他通過比較研究后認為,繪畫療法有許多適宜的優(yōu)勢:首先,藝術提供了特有表達的可能,可以在一幅作品或系列作品上表現發(fā)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事件,可以把不可調和的情感合成在一起。其次,繪畫治療是靈活的、多面性的,它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地點實施。再次,繪畫療法可以使心理治療常態(tài)化,即可以在人們的所有日常生活情境中開展。第四,繪畫等藝術方法可以安全地釋放毀滅性力量,使心靈得到升華。
與傳統的心理治療相比,繪畫療法是運用非語言的象征方式表達出潛意識中隱藏的內容,患者不會感覺被攻擊,阻抗較小,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實信息得收集;繪畫療法不受患者語言、年齡、認知能力及繪畫技巧的限制;治療的實施不受地點和環(huán)境的限制,并且可以靈活采取單獨或集體進行的方式;繪畫療法可以使患者通過正當的方式完全的釋放毀滅性能量,使患者的焦慮得到緩解,心靈得到升華;繪畫治療的測驗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響診斷的準確性。此外繪畫本身有助于個體認識自己無意識中內容,從而產生治療的效果。
繪畫和治療之間的交互作用可以評估治療過程,并澄清人格的內在動力,以及揭露隱藏的沖突。繪畫催化兒童的自發(fā)性,并幫助受阻的青少年遠離個人發(fā)展上的關卡。繪畫亦可以幫助成人辨認在其行為當中反復發(fā)生的主題,并專注在最凸顯的問題上”。
作者 梅塔 -------曉然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