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10-18 瀏覽次數(shù):6465
作者:叢中
1、自戀:力比多的投注,快樂為本
這是人和動物共有的自戀,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開心快樂一些,所謂的“冷暖自知”,這是自戀的動力學特征。弗洛伊德比較重視這個維度,重視動物本能,所謂的“性驅(qū)力”;弗洛伊德把自戀分為“原發(fā)自戀”和“繼發(fā)自戀”。原發(fā)自戀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這是新生兒的自戀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過自體刺激而獲得快樂,不與他人形成人際互動關(guān)系。在后續(xù)的正常發(fā)育過程中,力比多逐漸地離開自身,投向媽媽的乳房等外部對象物。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時受到挫折,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繼發(fā)性自戀”。 這是弗洛伊德對于“自戀的動力學”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2、 自戀:眼睛、理性、客觀、自我意識,誤把自身當作“他人(客體)”
弗洛伊德也曾經(jīng)引用水仙花的故事,來說明自戀的這層含義。神話傳說中,古代有一位英俊少年,愛上了水中自己的倒影,終于有一天,他要跟水中的倒影融合,撲進水中,被淹死;死后,水面上開出了一束美麗的水仙花。這個故事的含義是:人類把自身當作是“別人”、“對象物”、“客體”去愛,與客體的自身融合。每個人所愛的是客體的自己,而非主體的自己。當人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認識自己,更多的使用眼睛去觀察自己,而非用身體去感受自己時,人把自己當作客體去愛,比如,自從那片樹葉開始,人類發(fā)明了衣服,從此,人類愛衣服超過愛自身,很多人即便自己吃不上飯,也要買件漂亮衣服穿給別人看,死要面子活受罪。一旦人把自身當客體,愛上客體的自己,人就會忽略了主體,甚至是失去了主體的地位,形成假性自體,人生變成了一場自體作秀。人類進化到今天,人類的智慧發(fā)展了,理性增加了,具有了超強的自我意識,每個人心中都形成了關(guān)于“自體的表象”,人的主體地位讓位于心中的客體表象,主體雖然也存在于心中,但是主體自然受到了客體表象、理性等的壓制。自戀的這一部分特點,曾經(jīng)是弗洛伊德所關(guān)注的重點之一,后續(xù)地發(fā)展出客體關(guān)系理論的觀點。
3、自戀:自我中心,把“他人(Others, object)”當作“我的(Mine)”,把“我的”當作“我(I,subject)”
人類的肉身,本來只有一百多斤。每個人以身體為界,可以區(qū)分自身與他人。但是,人類自從進入社會群體生活以來,每個人“以人為鏡”,通過他人的存在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人的心靈,已經(jīng)超出了肉身的界限,把身邊的“他人”也當作是自我存在的依據(jù)。比如,人們經(jīng)常會說“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同學朋友,我的孩子,……我的學歷,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汽車,我的財產(chǎn)”。每個人都傾向于把自己當作“坐標原點”,認為地球和他人是圍著自己轉(zhuǎn)的,把身邊的人和物當作是自我的外部延伸或者是自我的附屬物。這種“自我中心”的心理特點,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把“他人(Others, object)”當作“我的(Mine)”,把“我的”當作“我(I,subject)”。一旦人類發(fā)展到這一步,人類已經(jīng)遠離了人自身,主體被客體所替代,形成了自體客體(self object)。 這時,個體往往會對他的這些“自體客體”(他人)強求,強求他人必須跟自己一樣,圍著自己轉(zhuǎn);否則就會失去“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存在感。自戀的這層含義,屬于“自體心理學”所強調(diào)的自戀概念,尤其是自戀中的“夸大的自體”。
4、自戀:把“別人”等同于“自我”
人的潛意識“初級思維過程”,經(jīng)常是忽略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強調(diào)不同事物之間的相同性。只要是能夠產(chǎn)生同樣感受的不同事物,人們寧愿在潛意識里當作是同一類、同一種事物。當人們“以人為鏡”地認識自己時,經(jīng)常會忽略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容易想當然地認為“別人跟我是一樣的人”(投射、鏡映移情的心理機制),缺少區(qū)分自身與他人邊界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傾向于把自己的個人意愿、好惡投射給別人,認為別人肯定跟我一樣,具有同樣的想法、同樣的感情、相同的需要和愿望。人類的這種“將心比心”的能力,是產(chǎn)生共情的潛意識心理基礎(chǔ)。
從前有一位有錢人,花大價錢買了一只名貴的鳥,有錢人喜歡喝酒,就給鳥喝酒,自己喜歡吃肉,就給鳥吃肉。這樣喂了三天,鳥就死了。這個有錢人,就是“自戀”的人,他把鳥等同于自己,一廂情愿地把自己的個人喜好投射給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對待鳥,不注意區(qū)分鳥和人的差異,結(jié)果就會導(dǎo)致鳥的死亡。有的媽媽,經(jīng)常會像這位有錢人那樣,把個人的好惡強加給孩子,自己喜歡唱歌,就給讓孩子去學唱歌;自己喜歡跳舞,就讓孩子去跳舞,而不管孩子是否真正地喜歡這些。
孔子說: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其實,“己之所欲,亦不能施之于人!”
5、自戀:理想化自身與他人
在嬰兒早期階段(分離-個體化階段),當嬰兒的欲望和需要不能及時得到滿足時,嬰兒對于現(xiàn)實中的媽媽就會感受為“壞媽媽”,同時,嬰兒會在內(nèi)心創(chuàng)作、想象出一個“好媽媽”的形象,并期望著好媽媽的出現(xiàn)。這是嬰兒遇到挫折時的“理想化防御機制”。在自我意識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嬰兒也會把自己理想化,把自己想象為一個最乖、最可愛的“寶寶”。在這個嬰兒發(fā)育過程中,如果嬰兒能夠得到好媽媽持續(xù)穩(wěn)定的呵護、共情和及時響應(yīng),那么,嬰兒就能夠逐漸地將“好媽媽”與“壞媽媽”整合,也能把“好寶寶”與“壞寶寶”整合,并把“理想與現(xiàn)實”整合,并逐漸地形成“區(qū)分幻想與現(xiàn)實的能力”、“區(qū)分自身與他人能力”,使自己仰望理想,又能立足于現(xiàn)實,發(fā)展自己的實際能力,腳踏實地地、快樂地去生活。
如果在“分離-個體化階段”,嬰兒沒有得到媽媽的持續(xù)呵護、共情和及時響應(yīng),那么,嬰兒就會一直在內(nèi)心保持著“好媽媽”、“好自身”的幻想,而在內(nèi)心深處,卻隱藏著強烈的弱小無力感、無價值感、被遺棄感。嬰兒可以一直使用這種理想化的心理防御機制,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構(gòu)成他“過度理想化的人格特征”,這樣的人經(jīng)常會對贊美成癮,認為“自己的筐里沒爛杏”,自己什么東西都必須是好的,必須超過別人,壓別人一頭,強求自己達到自我理想的程度,強求別人必須把我看作是 “十分完美的人”。
為了讓自己達到“完美的境地”,往往需要“頭懸梁、錐刺股”地虐待自己,削足適履,讓自己受苦,自我虐待,讓自己達到“理想自我的狀態(tài)”。如果自己能夠達到這種自我理想的狀態(tài),就會沾沾自喜,但是,很快就會覺得自己仍然不夠優(yōu)秀,仍然會有比自己更優(yōu)秀的人存在,會對自己構(gòu)成威脅,為此而忐忑不安,甚至是“羨慕嫉妒恨”。如果達不到這種“十分完美的狀態(tài)”,立刻就會變得自我貶低,自我憎恨,自我攻擊,自殘自傷,甚至自殺。
在強求自己達到“十分完美”的過程中,還會對他人進行強求,強求他人認同自己的想法,強求他人贊美自己。如果別人不順從,甚至不相應(yīng),就會對他人產(chǎn)生憤怒,并進行貶低和攻擊。即使得到了別人的贊美,也會貶低他人,壓別人一頭,認為別人劣等,不如自己完美。在人際交往中,經(jīng)常會剝削、壓制他人。
例如,有一個中年女人,對著鏡子問“我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當鏡子告訴她“還有一個小姑娘比你更漂亮”時,她就會憤怒地派人去殺害這個小姑娘。這個自戀的女人,內(nèi)心很沒有同情心,缺少共情能力,缺少跟他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的能力,盡管她表面上顯得自己很陽光,很牛,很自信,其內(nèi)心深處卻被不安、恐懼、嫉妒的酸楚所占據(jù)。
受“自戀理想化”的推動,無論把自己想象成“最美麗”、“最有能力”或者“最有道德感”,所有這些“自我理想化”的共同特點是“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嚴重時,表現(xiàn)為“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等。
關(guān)于自戀的這一層含義,屬于“自體心理學”中的“自戀理想化的移情”和“自戀移情的憤怒”。
小結(jié):健康的自戀
無論從“快樂”層面來說,還是從自我意識、客體關(guān)系層面來說,或是從“夸大的自體”、“理想化的自體”方面來說,人類是普遍自戀的。那么,健康人與病態(tài)者相比,在自戀方面,有哪些根本的區(qū)別點呢?
1、健康人能夠區(qū)分自身與他人,而非“自我中心”。把自己和他人都當作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尊重每個人所具有的獨立意志;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尊重的去與他人共情;給自己足夠自由自主的空間的同時,也能夠給別人以足夠的自由和自主空間,能夠看到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性,并能夠尊重這種差異,能夠做到不把個人意愿強加于他人,能夠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2、健康人能夠區(qū)分理想與現(xiàn)實,即使心懷理想,仍能立足現(xiàn)實,特別是當理想無法兌現(xiàn)的時候,仍然能夠不怨天尤人,能夠安居樂業(yè)地生活。而非“自我強求”、“自我貶低”、“自我虐待”、“自我攻擊”、“強求他人”、“攻擊他人”。
3、健康人能夠冷暖自知,能夠在塑造自己、滿足他人的同時,也能夠尊重自己的主體需要,既把自己當客體,也把自己當主體,在內(nèi)心能夠達到主體與客體的靈活統(tǒng)一,能夠以現(xiàn)實有效的手段,達成自己的愿望,滿足主體的需要,讓自己快樂地生活。“即使在這個世界上,最后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也能快樂幸福地生活下去”。
本文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