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7-13 瀏覽次數:4301
小巨人姚明受傷了,傷得不輕,在腳踝部的“舟骨”位置,是否會影響參加今夏北京的奧運會,讓人憂心。這種“應力性骨折”的罪魁禍首——由太疲憊所導致,誰令姚明如此疲憊,球迷們爭執(zhí)不下。在《廣州日報》心理專欄作家武志紅看來——正是姚明自己。
問題在于,姚明不夠尊重自己身體的感覺;鸺犌敖叹毞陡实隙啻螐娬{,姚明是整個NBA中最勤奮的球員。但往往最大優(yōu)點的另一面則可能就是致命的缺點。姚明似乎對自己這次重傷有些渾然不覺,既沒覺得那么痛,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這是意志對身體的勝利,但是長此以往,你不尊重身體,身體就會讓你付出代價!蔽渲炯t甚至很想親自對姚明大喊——請學會愛你自己。
任務麻醉下,游走極限的鋼絲
運動員們用身體去與時間、空間競爭,達到某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記錄,這在體育界毋庸置疑。更快、更高、更好、舍我其誰……都是對人們挑戰(zhàn)極限的最佳“挑逗詞”。其實,在每個人自我實現過程中,極限無處不在,猶如地平線上的一個遙遠的點。但是對于一般人而言,極限的狀態(tài)是什么,還是模糊的。一堆沙子在那里,哪粒沙子處在最高處?頂峰狀態(tài),在多數時候是虛擬的形式,未知使我們有勇氣去不斷挑戰(zhàn)。
如同渾然不覺的姚明,于凌也曾經麻木地游走在極限的鋼絲上。去了一家自己喜歡的房地產策劃公司后,老總對她的期待,讓她充滿了工作的激情,沒有時間概念,不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于凌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挺過來的,支撐她的是老總委以重任的成就感。正因為這種不斷地、優(yōu)質完成工作的狀態(tài),任務越壓越重。最急迫的一次,15天內,完成一個幾百萬的大項目。“完全沒有拒絕的余地,”于凌連續(xù)3天沒合眼,終于在后期制作的某個時刻,雙眼開始模糊,繼而發(fā)花,暈倒在地,被眾人送進醫(yī)院。
身體告訴她—已經到了極限!可是精神上,她卻沒有徹底地明白過來,腦海中有著無數的解釋:什么榮譽,信任,知己感,可是,她僅僅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身體,并不支持她無限制性地去完成各種任務。
任務永遠給人麻醉感。這讓她放棄了思考生活的真實意義。
“一個遠離身體感覺的人,也就失去在第一時間發(fā)現自己身體問題的機會!蔽渲炯t說:“如果你特別好使喚,那么所有人都會忍不住使喚你,你不能對這些說‘不’時,別人便夸你是‘好人’,當你覺得夸獎很中聽,并追逐于此,你就會迷失自己。
憑什么上坡就強過下坡
談到極限問題,心理學家曾奇峰更在乎一個人挑戰(zhàn)極限的動機,而不是他/她如何去挑戰(zhàn)、以及在什么方面挑戰(zhàn)。“動機決定了這個人挑戰(zhàn)極限是健康還是病理性的!焙唵握f來,對自己整體比較滿意的人,懂得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反之,急于想向自己和他人證明自身價值的人,往往會選擇傷害性的方式,超越社會規(guī)則的邊界和挑戰(zhàn)自身的極限。
張之華,從上海去順德某工廠,兩天時間,見了4位工程師,盡管她完全不能理解他們的講述,還是生吞活剝地記錄下來。到最后,她感覺腦子暈沉,身體完全不能再適應!笆钦顟B(tài),我經常這樣工作。”
為了把自己的小公司做到行業(yè)內前3名這個夢想,使她勇于在全國各地奔波,不顧自己已是65歲的“高齡”。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要做這些,這是見到她本人后,所有人的疑問。表面上,她是為了多年沒有工作的小女兒夫婦創(chuàng)辦這家科技公司,可是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成就感在工作。
這源于父輩的熏陶。她的父親是當年上海某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更多地教育我,要有榮譽感,要對得起自己的姓氏,不能白白度過這一生!笨墒60歲之前,平淡的公務員生活,丈夫是一家中學的老師,安靜如同綿羊,“我也以為此生就這么過去了!蓖诵萸芭既唤佑|的一項專利技術使她煥發(fā)了生命的激情,“為什么我不可以干一番事業(yè)?”
正如曾奇峰闡述挑戰(zhàn)極限動機時所說:“如果因為對自己不滿而再三去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這樣的人格特點來自被過度要求的童年經歷。可以想見,不管超越了多少自己的局限,還是不會滿足,那個沉在內心深處的聲音依然會說:你還不夠好,還要繼續(xù)努力!
面對他人的質疑,在張之華內心世界中,困惑時常發(fā)生!耙粋小公司,肯定不是我父親說的那種貢獻。即使賺了大錢,對女兒的未來一生有什么幫助,我也不敢斷言。”
“沒有做公司之前,我充滿幻想,覺得自己是在向高處攀登,這驅使我到處奔波。可是,仔細想想,人生并沒有那么簡單,只是一個向上的峰頂,如果我爬上去了,莫非我就能一直保持這個位置,保證不下降?如果開始走下坡路,莫非我的人生價值就喪失了?”
這樣的追問時有發(fā)生。人生往往是一個倒過來的U型,“上坡和下坡處在同一水平,憑什么說上坡就強于下坡?”但是,即便有種種困惑和懷疑,都沒有使她喪失工作的狂熱精神,因為家庭從小的教育,始終激勵著她往上爬。
這讓人不禁想起哈佛女孩劉亦婷,父母從小就教育她手握冰塊,目的是培養(yǎng)意志力,挑戰(zhàn)極限。這種培養(yǎng)辦法,在一個對子女未來普遍有很高期許的國家中,風靡一時。
我們總是習慣面對著巨大的困惑,堅強挑戰(zhàn),沒有人去反思意志力的反面到底是什么?
享受平淡比挑戰(zhàn)極限更重要
其實極限也有高低之分,只是,從來我們都被教育去挑戰(zhàn)高高在上的任務,極限挑戰(zhàn)也可能是更弱,更慢,更低。董華東也許是明白這點的人。他是浙江某家族商業(yè)集團的總經理,“是父親創(chuàng)造了家族基業(yè),起初,他總說家里的錢幾輩子都用不完,還是不要做生意了!笨墒,董華東不肯輕易放棄:“怎么會有人主動放棄那么大的家業(yè),坐享其成?”
做了之后他才明白,生意沒那么順利。“很多時候,我處于崩潰邊緣。去銀行融資,去工廠處理突發(fā)的工傷事故,去學校學習種種無聊的課程,某個時期,我同時上4個培訓班,這些都讓我極度痛苦。后來,我終于明白,父親并不需要我去無限擴大家族生意,對他而言,也許更快樂的不是我的項目開發(fā)比他強多少,而是我能過上自己的好生活!
于是,董華東關閉了自己集團的若干小公司,開始專注于他有經驗的高科技項目。很快,他的專利技術開始有規(guī)模贏利,而更讓他平靜的是,能夠有大量時間和家人一起,不再是一個虛張聲勢的企業(yè)家——“我終于明白,無謂的極限挑戰(zhàn),也許是人生最無聊的事情!
英國醫(yī)學博士科爾曼認為我們的身體是具備早期警告體系的,但是因為——感到如果停止工作就會有負罪感的心理作祟——有些人拒絕聆聽這些簡單的警告信號。所以不管你是多么硬朗,也不可能無休止地工作,需要不時地休息,給自己留出一段時間。
或許人類自我實現的最好境界,是和極限和諧地相處。曾奇峰談道:“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學習享受平淡比挑戰(zhàn)極限更為重要,或者說,這本身就是一種修養(yǎng)上的極限。也許只有在我們擁有平常心的狀態(tài)下,才具有挑戰(zhàn)極限的精神狀態(tài)和體力儲備。這種挑戰(zhàn)是自然而然的,會給人從容、灑脫的美感!
轉載《心理月刊》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