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1-4-7 瀏覽次數(shù):4956
前兩天散步時無意間聽到一對夫妻在爭執(zhí),“我不管了!我倒要看看你能不能管好孩子!”另一個則回應,“你看著我是怎么管的,學著點!”他們說者無心,我卻聽者有意。這讓我想起在家庭治療中,夫妻經常會發(fā)生類似的狀況。父母經常會陷于管教孩子的權力爭斗中而無法自拔,最后導致家庭紛爭不斷,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無盡的困擾。
當父母在用“管教”為出發(fā)點來理解和孩子的關系時,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已經在無意識中傷害了孩子。在這樣的視角中,父母好像把自己視同為主宰者,而孩子不過是沒有思想和人格的道具,是父母可以任意處置的玩偶,忽視掉孩子的自我也是需要被尊重、關注和理解的。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更多的是要按照父母的需求而不是自我的需要來發(fā)展。就好像園藝師手中的盆景,在那些鐵絲、繩索的捆綁下扭曲、婉轉,直至成為園藝師心目中的形象。粗看上去,那些盆景似乎都是美麗動人,讓人賞心悅目。細心觀察的話,可以看到那些盆景身上都是傷痕累累,厲經磨難。
在學校我們能看到很多這樣的孩子,成績優(yōu)秀,非常聽話,遵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是標準的“好孩子”。直至孩子由于心理問題無法自拔,甚至正常生活都無法繼續(xù),家長才會想到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這時我經常會和家長討論是什么使得孩子癥狀發(fā)生前那么“聽話”,那么有學習的動力?
也只有在這種時候,家長才會去反思自己過去“管教”孩子的模式。經常是先向心理咨詢師訴說孩子一大堆的不是,然后就問“我們現(xiàn)在該怎么辦,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
在精神分析看來,所謂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無外呼是家長對失去孩子控制權的焦慮而已。當孩子的言行舉止不符合父母的視角時,父母往往不能承受自身被激起的焦慮感,隨之以發(fā)火的方式向孩子做傾瀉。最終孩子成為父母情感的“垃圾箱”。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父母真正的愿望。
在我看來,作為家長,也許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應是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如何去和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當一個家長能從和孩子建立關系的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首先把孩子當成一個具備自我意識、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家長和孩子在這個時候才能在同一個層面交流,孩子才會允許真實自我的發(fā)展。任何一個個體,都本身存在發(fā)展的需要,恰恰是我們作為家長無意識中成為了“盆景園藝師”,阻礙和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fā)展。
我這樣說,并不是強調讓孩子不加節(jié)制的任意發(fā)展。我經常會和家長打這樣一個比方,孩子就象一條小金魚,把他放入大海,我們會擔心小金魚被大風大浪卷走或被大魚吃掉。由于這種擔心,我們就把小金魚放進一個雪碧瓶子養(yǎng)著。這樣雖說家長放心了,可那條小金魚一定會感到被束縛而失去自由,也就可能意味著孩子會失去自我。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可能要做的是幫孩子“制造”一個隨著孩子成長而不斷變大的“泳池”。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幫孩子明確某個邊界,邊界之內,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或嘗試。邊界之外,借用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妮科特的話,父母要“溫柔的堅定”。有些父母對于孩子越界,內心激起強烈的焦慮感,會粗暴的制止孩子。殊不知,這種行為一方面看似保護了孩子,可另一方面又傷害了孩子。要知道,想讓孩子在被父母責打的同時,又讓孩子體驗這是父母的愛的表達,我想,這可能是沒有孩子能真正做到的。
有時候我會想,幸福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一種良好的關系。當父母和孩子對彼此的關系都比較滿意時,幸福也就油然而生了。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吳曉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