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3-17 瀏覽次數(shù):4143
安全依戀:建立有安全感的關系
安全依戀,顧名思義的就是,他們能夠和依戀對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關系。為什么他們能夠如此?如果從依戀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時期,當自己有需要時,總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響應,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事實上,在童年時期,我們面對外在威脅時,都會采取所謂的初級依戀策略。什么是初級依戀策略呢?就是當外在威脅出現(xiàn)時,我們會通過哭泣、嘶吼等方式,呼叫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希望獲得他們的響應并且破除威脅,這就是所謂的初級依戀策略。
對安全依戀者而言,初級依戀策略往往就能夠喚起主要照顧者的響應。他們進而發(fā)現(xiàn),他們在有需要時,是能夠找到主要照顧者的;且在此同時,主要照顧者對他們的需求是敏感的,同時也會響應他們的需求。
因為在小時候,他們總能獲得充足的響應,因而也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也就是這樣的緣故,讓他們在長大之后,比較能夠信任其他人,同時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例如,同樣是伴侶在忙而未能回復自己信息,安全依戀的人比較不會開啟腦內(nèi)小劇場,覺得伴侶是不是因為不在乎自己而不理會自己。正因為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在談戀愛時,通常會來得比較順利,也比較能夠有能力度過難關,不至于過度放大愛情中的壓力,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之中。「我很好,這個世界也很好」,是他們內(nèi)心中的核心信念。
安全依戀者相信,主要照顧者對于自己的需求是敏感而在乎的。
而除了安全依戀之外,其他三種依戀類型則被稱為不安全依戀。一個孩子為何會發(fā)展成不安全依戀呢?如果從依戀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當孩子有需求時,主要照顧者并不能實時響應他們的初級依戀策略,也就是他們的呼喚。
焦慮依戀:傾向于用激烈的方式要求響應
如果從依戀理論來看,焦慮依戀的孩子,盡管需要經(jīng)歷不斷地呼喊,主要照顧者終究還是會響應他們的需求。也因此,他們在面對主要照顧者的不理睬時,就會采取更極端的方式,來呼喚自己的主要照顧者。
這樣的方式稱為次級依戀策略中的過度反應策略 (hyperactive strategy):他們必須要大力地呼喊,通過較為極端的方式,才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響應。過度反應策略的長期累積,會為這些孩子帶來什么呢?他們傾向于認為,自己必須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進而使得他們發(fā)展出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依戀對象是不是關心自己的!
也因為童年時期的被迫時時警覺,在他們長大、進入談戀愛關系的時候,面對伴侶的一絲疏忽,就很有可能喚起童年可怕的回憶,使得他們傾向于用激烈的方式要求伴侶響應自己的需求,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對方給拋棄了。對焦慮依戀的人而言,他們不確定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在自己有需求時,作為自己的安全避風港 (safe heaven),讓他們能夠安全的停泊。他們時常擔心對方會拋棄自己,譬如自己的伴侶可能三個小時都沒有已讀自己的信息時,他們就會變得很焦慮不安。
正因為童年時期的無助,必須要很努力才能得到愛與關懷,因此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外來的威脅,他們覺得自己是無助、糟糕的,而其他人都比自己來得好,他們需要依賴別人才能生存下去。
「我不好,而別人好」,是他們內(nèi)心的核心信念。但他們的強力索求,通過哭鬧甚至自傷等方式來呼喚伴侶,常會使得伴侶感到無力與罪惡感,反而更沒有辦法回應他們的需求,進而使得關系走向終點。
如果我是焦慮依戀,我該怎么辦?
看完上面的這段文字,如果你覺得你是個焦慮依戀者的話,你一定會很焦慮地問我說「那我到底該怎么辦」?對我而言,焦慮依戀最需要的事情,其實是承認自己的焦慮。「我現(xiàn)在正在焦慮。」或許對于焦慮依戀者而言,這樣的話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但這是可以練習的。
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允許自己的焦慮,就會讓焦慮依戀的人,很容易把焦慮的源頭強加在其他人的作為上面:「都是你這么慢回信息,才會害我這樣的,你到底在不在乎我?」如果換個方式,或許可以說:「我覺得很焦慮,因為你回我信息的速度比我想象中來得慢,讓我覺得很焦慮!這樣以自己的情緒為出發(fā)點,加上陳述一件事情而非強迫對方的方式,讓對方更有機會把焦慮的事情聽進去,取得更多溝通和討論的空間,而不是覺得被指責,進而開啟另一次的爭端。
焦慮,不是你的錯,這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如何面對焦慮,如何在焦慮時做出比較有利關系的決定,是可以練習的。
焦慮依戀者在關系中總是得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對方就拋下自己、不要自己了。
逃避依戀:習慣將自己擺在距離較遠的位置
對逃避依戀的人來說,他們在童年時期采取初級依戀策略時,依然無法得到依戀對象的響應,因此他們也會采取次級依戀策略。
但是和焦慮依戀不同的是,無論他們?nèi)绾蔚某臭[,他們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不會給予他們響應,總是把他們冷落在一旁。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發(fā)展出另一套策略:「只有靠自己,我才能活下去」,也就是所謂次級依戀策略中的不活化策略 (deactivate strategy)。
成人戀愛
正因為這樣,當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地將自己的感覺關起來:表現(xiàn)脆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我必須要讓自己堅強起來,才能應對這個世界的一切,唯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也因為這樣,逃避依戀的孩子在面臨戀愛關系時,習慣將自己擺在距離對方較遠的位置上,盡量不要讓自己和對方靠得太近;在面對關系中的沖突時,他們也傾向于回避沖突、躲回自己的世界里,等到?jīng)_突所造成的情緒過去之后,才能再次面對伴侶。他們看待世界的信念是「我好,而世界不好」,因此只能自力更生,努力地靠自己活下去。
但是讀到這里,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戀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
在比較早的教科書里面會提到,逃避依戀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戀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戀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戀和恐懼型逃避依戀,其差別并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只能自力更生/我很糟糕,而世界也很糟糕,我只能時而勉強相信這個世界,時而躲回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他們的差別只是「能不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著高自尊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事實上,逃避依戀者雖然會裝作「沒有他,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相信自己,但不相信他人;但是就發(fā)展上來看,小孩子對自我的概念,應該來自重要他人所賦予的,一個從小就被置之不理的人,怎么可能對自己發(fā)展出正向的看法呢?因此,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是不得不把自己裝得堅強,因為其他人都是危險的,所以只有信任自己,當自己的安全堡壘,才是唯一且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 , , , 因此,就我的觀點認為,在兩, 軸四象限的分類當中,逃避依戀者就是排除型逃避依戀的人,他們面對依戀威脅時,采取的是壓抑自己需求的方式來回應威脅,讓大家看不到他們需要他人照顧的一面,強裝堅強來抵抗外在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我好,而世界不好」,在求助無門之下,只能自己獨立堅強的活下去;至于恐懼型逃避依戀,則是「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變得非常紊亂、矛盾,不知道到底該依賴自己還是對方,時而相信對方、時而躲避對方,反復無常,也就是下文即將提到的矛盾依戀。
如果我是逃避依戀,我該怎么辦?
當然,在談談矛盾依戀之前,我也要先來談談,萬一讀者讀完上一段文字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很類似逃避依戀,那該怎么辦呢?
逃避依戀的人,并非真的不需要情感的需求,而是他們害怕付出情感帶來的后果,因此不敢和對方靠得太近──畢竟他們童年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冷落,又要如何輕易相信人呢?
但如果一直和對方保持著距離,談起戀愛來也是挺累的,畢竟人都希望能夠被對方所信賴,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對方也更有可能會覺得不被在乎。這個時候,承認自己「我害怕和對方靠得太近」也是很重要的。能夠和對方坦承自己不敢太信任對方,需要時間,甚至告訴對方要怎么照顧自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我覺得會是不錯的方式,畢竟逃避依戀者長期被關在自己的世界里,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了,適時地把自己的需求交給對方來滿足,一點一點的在親密和自我之間調(diào)整那一條界線,或許是逃避依戀可以練習的地方。
逃避依戀者只能深鎖心事,把自己裝得很堅強,因為他們不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任的。
矛盾依戀:時遠時近高焦慮高逃避
矛盾依戀,在一些教科書上又稱為紊亂依戀,它同時也是上文所說的恐懼型逃避依戀。他們同時有著高焦慮與高逃避的特質:有時候想要和焦慮依戀一樣,尋求依戀對象不斷保證不會離開自己;有時候又和逃避依戀一樣,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絕在外。為什么會這么矛盾呢?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有時候能夠提供安全的協(xié)助,但有時候又是傷害他們的源頭之一;甚至有一些照顧者,會對他們做出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面對極端矛盾的情境。
在我所讀到的課本當中,舉了兩個矛盾依戀者常會經(jīng)歷到的成長背景,第一種是,他們的父母常常會對他們展現(xiàn)敵意,譬如說:我真希望我沒有生你出來、你毀了我們的生活;而第二種則是他們經(jīng)常遭受性方面的不當對待,或是目睹、經(jīng)驗到不當?shù)纳眢w對待。
正因為這樣,他們無法像逃避依戀一般,發(fā)展出穩(wěn)定的抗拒策略。因為他們的自主權常常受到侵擾,尤其是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很糟糕,進而發(fā)展出「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的信念。他們時而覺得自己得依賴他人才能生存下去,時而又變得對他人的親近感到抗拒。在愛情關系里反反復復,時而想極度接近自己所愛的人,時而又對自己所愛的人逃避、避免太過親近,是他們?nèi)菀壮霈F(xiàn)的情形。
如果我是矛盾依戀,我該怎么辦?
矛盾依戀的情形比焦慮依戀和逃避依戀更難處理,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并沒有穩(wěn)定的依戀策略,時而焦慮、時而逃避,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讓他們變得很痛苦。那么,矛盾依戀的人,又能怎么辦呢?
坦承自己的傷痕,我覺得是矛盾依戀可以做的事情之一。「我確實受傷了」承認自己的受傷,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除了和伴侶談及自己的傷痕,甚至進一步和伴侶聊聊整個受傷的過程,讓伴侶有機會感同身受,做出一些適當?shù)捻憫,也許是矛盾依戀可以嘗試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是,我會建議矛盾依戀的人,找尋一個自己可以信賴的心理咨詢師,可以信賴這一點很重要,讓矛盾依戀者有機會一點一點的把傷口說出來。一個值得信賴的咨詢師,是不會輕易批判與指責你的。而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再次經(jīng)歷過去的傷痕,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傷,是矛盾依戀很需要的一個療傷歷程。
時而靠近、時而分離,矛盾依戀者常給人在五里霧之中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們的內(nèi)心卻是脆弱的。
面對不安全依戀,我們到底能做什么呢?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還是有人會問我說,不安全依戀能改變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有大量研究指出,與咨詢師穩(wěn)定的關系,將有助于他們「重建」過去所沒有的安全避風港(有需求時能有一個信賴的對象)與安全堡壘(平時能夠放心的信賴對方,從而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依戀關系的修復,重點在于「重新塑造自己看待世界的樣貌」,也就是讓我們看見所謂的不一樣:「原來這個世界并不全然是我原本想象的樣子」,這些例外事件的發(fā)現(xiàn),是我們改變的重要基礎。
在我的依戀演講里面,最后都會帶參與者做一個活動:從一堆說書人卡片當中,挑出最能反映自己成長經(jīng)驗的一張卡片,然后用這個卡片寫一段故事。為什么我總會選擇這么做呢?無非就是希望能帶讀者重新去看見自己的童年,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蛟S詳細的故事已經(jīng)很難想起來了,但重要的是,當我們重新再次回憶我們的童年時,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不再被習慣性的反應所捆綁,進而有機會為自己的童年賦予新的意義。
- END -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