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9-18 瀏覽次數(shù):1212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人們說自己嫉妒(envy)某人,比如“我嫉妒他的才智”。當人們不假思索地說出“嫉妒envy”之時,往往是一種內在的欣賞/贊賞,有著欽佩和贊美的意思。比如,英國人常常炫耀的“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IH)是世界各國嫉妒的對象”。這里的“嫉妒”均解釋為“羨慕”。
然而,隨口而出嫉妒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嫉妒一種痛苦的體驗,令人抓狂的,甚至是令人羞恥的。所以我們羞于承認嫉妒,不過,正如社會學家赫爾穆特·舍克所說,嫉妒是人與社會發(fā)展中的驅動力。
1
嫉妒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感受或者態(tài)度),這種情感很難把握。
精神分析學家羅榭(Rocher)將嫉妒定義為“精妙的非理性現(xiàn)象”,此外,嫉妒常常與貪婪、氣憤等其他情感和行為相聯(lián)系。我們沒辦法測試嫉妒,石蕊試紙和腦電圖都幫不上忙。我們只能從嫉妒對象和旁觀者那兒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因為嫉妒者很少(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承認自己的嫉妒之情。事實上,嫉妒者自己也常常意識不到這種情感,即便在旁觀者看來已是十分明顯。我們先來看一看專家們在解讀嫉妒上有著獨到的見解。
《韋氏小學詞典》將“嫉妒”定義為:“一種不滿的感覺,對他人的優(yōu)長或好運感到厭惡!毕嗨频兀俄f氏國際詞典》將“嫉妒”定義為:“因他人的優(yōu)長而產生的痛苦和厭惡感,伴有擁有同樣優(yōu)長的欲望!倍x中,主關鍵詞是他人擁有的“優(yōu)長”;次關鍵詞是“羞辱與憎惡”;第三個關鍵詞是“渴望”擁有優(yōu)長,這是與貪婪有關的表現(xiàn);第四個關鍵詞是“隱藏”。
愛潑斯坦寫道,“嫉妒的本質特點是它的隱蔽性和秘密性。嫉妒是所有內隱情感中最為隱蔽的,人們常常意識不到這樣一個事實:嫉妒是我們行為的驅動力!薄叭藗儾辉敢獬姓J自己懷有嫉妒之情,認為這是不光彩的,刻意的偽裝最終導致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彼,相較于其他人性的弱點,嫉妒更加難以被察覺。
康德在討論“懲罰”時寫道,“規(guī)范的術語在語義上精煉地描述了一個完整的過程,然而,這不是定義。只有那些沒有歷史的東西才能被定義!奔幢闳绱,我們還是要試一試為“嫉妒”下一個定義。
起初,我對“嫉妒”的定義是:嫉妒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源于與他人在個性特質、物質財富以及成就等方面的比較,嫉妒者看重這些方面并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差距,體會到缺失感,甚至感到羞恥、憤恨和羞愧。這一過程是:比較—自卑—憤恨—羞愧,起初是感到自卑,之后被整個過程所折磨,感到了無生趣。
每個人都被嫉妒所影響,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多數(shù)情況下,好勝的、驕傲的、自戀的人更容易產生嫉妒。依舍克所言,嫉妒是普遍的,是人所共有的,在幾乎所有語言中都有表達嫉妒的詞或方式。
2
愛潑斯坦寫道,“沒有人能夠內心強大到不嫉妒他人的成功”。驕傲之人難以擺脫嫉妒,不過在但丁看來,那些真正自負的人不會產生嫉妒,我理解但丁的想法,因為他自己就很自負。嫉妒的產生因人而異,有些人對某些方面并不看重,他們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那群人會嫉妒這些?”
憤怒常常與嫉妒相伴而生,其激烈程度范圍寬廣,小到和風細雨式的,像一片云彩輕輕拂過艷陽,大到萬馬奔騰式的,大發(fā)雷霆,一陣狂怒。其他一些情感,例如貪婪、自大、自戀和怨恨也常常與嫉妒聯(lián)系在一起,雄心壯志、競爭對抗會增加上述情感產生的概率。(我們?吹狡渌锓N為獲得父母關注和喂養(yǎng)而競爭。)無論是暴力攻擊還是報復社會,這類充斥著敵意的偏激行為,常常由嫉妒引發(fā),但不是所有偏激行為皆由嫉妒所致,有時因為一報還一報,攻擊行為自身就是下一輪打擊報復的導火索。
嫉妒常常涉及其他個體,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種“有指向性的情感”。舍克認為,嫉妒好比社會存在的一部分,而人們普遍將其隱匿、壓抑。我有一個朋友,曾經(jīng)認為自己沒有產生過嫉妒之情,而現(xiàn)在認為嫉妒是“虛榮心的見證人”。他說:“與他人對比后,自大、自戀和自我認同引發(fā)了怨恨,進而導致嫉妒,而后發(fā)展至攻擊報復行為。”他認為怨恨導致嫉妒,而我認為怨恨因嫉妒而生,報復行為僅僅是或然事件。
嫉妒很少單獨出現(xiàn),;祀s著其他情感,這些情感大多令人痛苦。嫉妒經(jīng)常發(fā)生于兩個人之間,顯然,兩人的關系是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當然,嫉妒也會發(fā)生在多人之間,此時,嫉妒對象是一個群體或階層,比如成功人士,健康的年輕人,富人,或是排擠嫉妒者的小團體。當然,嫉妒者也可能是一個群體,他們有著相似的愿景,對另一個群體的優(yōu)長有著相似的積怨。
3
嫉妒的核心要素是看到他人長處后產生的痛苦的自卑感。里瓦羅爾(Rivarol)稱“比較”為“嫉妒之母”。威廉·R.紐厄爾將“嫉妒”定義為“對那些比我們優(yōu)秀的人,或是那些我們想成為的人,或是那些擁有我們無法得到或難以得到的東西的人,產生的發(fā)自內心的厭恨”。拉布魯耶認為,嫉妒“與石頭墜落和大火燃燒一樣,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神父大衛(wèi)·W.赫爾(David W. Hull)認為,“嫉妒是'七宗罪'之一,沒有人愿意承認。它似乎是最下流的、最糟糕的、最卑劣的。蔑視、狡黠、邪惡。對嫉妒的描述向來不友好”。
嫉妒因比較而生,由他人某方面的優(yōu)長引起,或有形,比如財富,或無形,比如人格魅力。阿奎羅(Aquaro)認為,嫉妒“證明了一個事實:美好的東西是限量供應的”。在一些場合,限量是發(fā)揮作用的,比如限量產品,這里的優(yōu)長源于稀缺,例如,畢業(yè)班每班一名學生致告別詞,獨一無二。當一樣東西擁有的人多了,這樣東西也變得普通了,優(yōu)長也就不明顯了。嫉妒者常常不由自主地被怨恨所羈絆(“為什么她的顴骨那么好看?為什么我的臉長得像顆土豆?”),有時還會感到特別不公平(“我那么優(yōu)秀,工作那么勤奮,但仍舊沒有獲得獎賞!”)。有時,嫉妒者可能感覺其他人擁有優(yōu)長,而且認為他們獲得成就順理成章。在那群人身上,優(yōu)長像是沁入他們的血液中,化于他們的言談舉止中,而他們對成就依舊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
在上述情況中,人們忍受嫉妒的能力會增強還是削弱?學界就這一問題尚未達成共識。
本文來自心理學空間網(wǎng),內容只用于分享交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