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6-9 瀏覽次數(shù):1122
“嬰兒仰望他的母親,在母親眼中看見他自己!敝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Fonagy),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嬰兒甚至出生10個月大的小寶貝在地上爬行,追逐著玩具,突然一下傾倒,頭撞在木板地上。小寶貝的母親見此情景,立即大喊著“寶寶”飛奔過來。此時,我注意到,寶寶已經(jīng)開始爬起來繼續(xù)追逐他的玩具了,根本不在乎自己的頭撞了地一下。但由于母親的反應,小寶貝開始感受到危險,在他眼中,巨人一般的母親大喊著正在沖向自己,他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一種威脅感襲上心頭,臉上開始出現(xiàn)哭的前奏,甚至有了哭聲。由于我在近前,我趕快對小寶貝的母親喊停,讓她稍稍等一下。當母親在百米沖刺般的速度中剎下車后,只在瞬間,小寶寶又去玩了。他的母親也很驚訝這個變化的發(fā)生。
孩子的人格形成與母親的情感相關。
類似的行為,很多。例如當孩子做了某個游戲,然后望向母親,母親如果是不高興的反應——可能她在經(jīng)歷自己的事,孩子的感受基本多會是自己的行為“做錯了什么”。
當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斯特恩(Stern)的研究表明,母嬰互動過程雖然是很微觀的和不顯著的,但在當下發(fā)生的場景中,母親的社會性反應對嬰兒的行為是帶有解釋性的,也就是說,母親的情感反應如果是錯位的,她的這種解釋可能會錯誤地覆蓋掉孩子本身的體驗的發(fā)生,導致孩子得到歪曲的情感認知。如果這是一種長期養(yǎng)育風格,后果可能就是孩子在成長中,逐漸曲解、并錯誤地建構自我的體驗,產(chǎn)生一系列無效、有害的情感和認知的困擾。相反,如果母親是一種呼應性的態(tài)度,常以贊賞或者是喜歡的目光望向孩子,孩子的游戲行為產(chǎn)生的內心愉悅體驗就可能確定下來,他在游戲中所展現(xiàn)的自我也就被確定下來,并因為獲得積極的注解,而成為未來健康自我人格的一部分。
用一句孩子角度的話來說,“媽媽,我在你的眼中確立我的自己是誰”。
母親:孩子自我養(yǎng)成之鏡
看到這兒,很多女人可能會覺得做母親是一件責任過于重大、要求實在太高的一個角色,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我很愿意分享一位德國精神分析教授的回應:不需要太緊張和刻意,因為,作為母親的本性已使女人獲得了養(yǎng)育的絕大部分自然經(jīng)驗。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對目前這些知識的了解,我們在養(yǎng)育行為中會多一種反省,更加適切的養(yǎng)育自己的孩子。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