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6-9 瀏覽次數(shù):1740
當一切的觀點建立在
“我懂你”的基礎上時,
整個世界都會為你微笑。
帶著一份誠意、幾分覺察、和些許技巧,
就能輕松、智慧地與他人溝通。
01
前兩天在微信后臺看到有個讀者給我留言:
你好,我們單位的領導非常固執(zhí),一點都不理會員工的死活,平時采用所謂的“狼性管理模式”管理我們,這種管理方式一點好處都沒有。
我覺得工作壓力很大,我們領導獨斷專橫,聽不進任何建議,怎么跟他溝通?
這番話是否也是你的心聲?
你是否也覺得:
某些人聽不進你的話,
完全無法溝通?
面對那些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
我們該如何與他們溝通?
真的有無法溝通的人嗎?
我們不妨站在那些“無法溝通”的人角度來看:是什么讓他們這么難溝通 。
我也會偶爾被某些人定義為“無法溝通”的人,所以,我想通過現(xiàn)身說法來看看如何才能跟那些無法溝通的人溝通。
就拿我們公司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情來說,我們有一個課程因為會場安排沖突,需要更換到另外一家酒店上課。
這個課程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學員都非常滿意,沒有任何人對老師或課程提出異議。
可這次調整了上課的地點后,其中一位學員因為新酒店離她家遠了一些,便提出抗議,要求全額退款。
她的理由很有意思,因為她并不是因為更換場地的原因要求退款,而是對我們的課程、老師、工作人員進行了全盤的否定。
說課程不好、老師很差、客服態(tài)度不好等等,總之,把我們說得一無是處。
這位學員從客服、業(yè)務經理、總經理一直鬧到我這里,本來這種小事不需要我處理,可是在這個時代,企業(yè)關系變得扁平化了,剛好她有我的微信,于是她直接找到了我。
本來她一直對我的評價很高,可是這一次為了證明我們是錯的,連我也被他全盤否定。
因為我沒有同意她的無理要求,就給我粘上了一個“無法溝通”的標簽。
從這個例子中也許你已經看到了: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會用盡一切辦法去證明對方是錯的。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
又讓別人如何與你溝通呢?
02
這樣的事情不光會發(fā)生在商業(yè)領域,在本應該非常親密的夫妻關系中也很常見。
我記得做過一對夫妻的個案,他們說這段20多年的婚姻已經無法挽救。
當他們坐在我面前時,太太就開始說個不停:“我真的對他挺無奈的,這么多年我說什么他都聽不進去。”
我好奇地問:“你都對他說什么了?”
太太好像是受到了鼓舞一樣:“那可多了,叫他少喝酒,他不聽;叫他少吃肉,他不聽;叫他多運動,他不聽。
現(xiàn)在體檢三脂高、膽固醇高,好心給他煮紅薯粥,他倒好,居然把粥給扔了……”
坐在一旁的先生忍不住了,直接打斷道:“誰愿意聽你的?我都快五十歲了,你總把我當做孩子,告訴我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我不想再有一個啰嗦的母親,在你面前,我好像一無是處似的,這樣的日子我不想再過下去了。”
這樣的日子,我想誰也不愿意過。
本來想找一個人為我遮風擋雨,沒想到所有的風雨都因你而起。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辛苦找一個人,讓自己在他面前活得一無是處。
這也許也是婚姻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其實又何止是婚姻?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是這樣的情形:
孩子不聽我們的,
一和他說什么就直接走進自己房間,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老板不聽我們的,
一提意見就會被認為是在找借口,
不關心員工只知道盈利和賺錢。
朋友不聽我們的,
明明是為他好給他建議,
可他偏偏寧愿撞了南墻也不回頭。
真的是別人難溝通嗎?還是有什么你沒發(fā)現(xiàn)的原因呢?
03
如果做一件事100分是滿分,一般情況下能做到90分已經很不錯了。
可是,作為父母、伴侶、領導、朋友,我們是習慣看到他已經做到的90分呢?還是把焦點放在他沒做到的10分上呢,大多數(shù)人顯然是后者。
就像一個孩子考試考了90分回家給父母看,父母卻對他說:為什么不是100分呢?這很簡單嘛,怎么這么粗心,連這么簡單的題目也做錯,也太差勁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本來以為考了90分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沒想到卻遭到了父母的一連串批評,心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當你去批評和指責他做到不夠的10%時,他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向你呈現(xiàn)他已經做到了的90%,爭吵就會因此而起。
其實,爭吵的雙方都是對的。
只是因為所站的角度不一樣,
他們所關注的焦點不一樣而已。
這其實是大多數(shù)矛盾的根源。
這就是“無論你說什么,對方完全聽不進去”的重要原因,因為他正在全力以赴地證明他自己是對的,他又如何能看到你的焦點呢?
何況,一旦他同意了你的說法,對他而言,就等于他錯了。
試問,又有多少人的自我價值高到可以坦誠地承認錯誤呢?
當你把焦點放在對方暫時做得不夠的地方時,你無形中已經把他放在了“錯”的位置,這自然就觸發(fā)了他的防御機制,他的心門也就因此而關閉了。
當一個人的心門都關閉了,你又如何與他溝通?
究竟是對方是個無法溝通的人?還是你讓他變得無法溝通的呢?
04
沒有無法溝通的人, 只是你暫時沒有找到與他溝通的方法而已。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溝通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首先要去看到對方已經做到的部分,然后與對方一起探討還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
把他先放在對的位置,再告訴他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能這樣溝通,又有誰不愿意聽你的呢?
讓我們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那位學員能跟我說:
你們的課程很好,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謝謝你們辦這么好的課程。
可是這次因為你們更換上課的酒店,離我家遠了,我不得不住酒店。
我的經濟不是太寬裕,所以我希望能把這個階段的學費先退給我。等你們下次回原地點開課時,我再補回這個階段,你看可以嗎?
試問,又有誰能拒絕這樣的要求呢?
05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其實,沒有難以溝通的人,只是如果我們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全盤否定對方,導致對方啟動了自己的防御機制,就會阻斷雙方的溝通。
只要能先看到對方已經做得好的部分,把對方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讓他在你的面前感覺到放松和安全,并且信任你——他自然會愿意與你交流。
無論是溝通、與家人、同事相處,或者是談判,都是這樣。
帶著一份尊重,帶著誠意、覺察,和些許技巧,就能輕松、智慧地與他人溝通。
當一切的觀點建立在“我懂你”的基礎上時,
整個世界都會為你微笑。
我們?yōu)槭裁唇洺δ吧丝蜌猓?/font>
而對親近的人發(fā)脾氣?
為什么總能容忍外人的一切,
而對親近的人無比苛責?
看完這篇文章,
你的心就豁然開朗了。
01
對陌生人很客氣,對親近的人發(fā)脾氣?
似乎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個狀態(tài):我們會把禮貌、溫柔、和諧留給陌生的人;把憤怒和傷害留給最親近的人;把悲傷和壓抑留給自己。
我們時常會對親密的、在意的人苛刻至極,對他們有很多變態(tài)和非變態(tài)的要求,當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歇斯底里,開始憤怒、抱怨、繼而冷漠、絕望。
記得以前我對女朋友就這樣,她如果沒有及時接我電話,我就會一遍遍的打,同時開始積壓情緒,等她接起的那一剎那我的情緒就會爆表。
而那種與親密的人爆發(fā)的情緒、指責、抱怨、苛刻、脾氣,有時候就像用生命在吶喊,總覺得對方為自己做的不夠。
雖然我們有的時候,也會充滿懊惱和悔恨:覺得不該這么對待親密的人,不該如此折磨深愛自己的人。
但是當對方不能滿足自己某個極品的需求的時候,自己情緒又開始爆表,完全不受理智控制。
于是最終,我們陷入了:“苛刻—憤怒—自責—更苛刻—失望—絕望”的死循環(huán)。
對親密的人發(fā)火、無理的作、
折磨、苛刻、索取、抱怨,
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
這個狀態(tài)讓我們自己很痛苦,
也讓親密的人很受傷。
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該怎么辦呢?
其實,我們所有的需求都不是“無理由的”。如果你在憤怒的那一剎那,愿意停一下,去聆聽你自己的憤怒,你會發(fā)現(xiàn):憤怒其實是一種強烈的“需求”。
就好像內在有個聲音在說:“我對你生氣,是因為我想從你這要一些東西,我渴望讓你來滿足我。”
一個人有多憤怒,其實就有多需要別人。他需要對方在他身邊,需要對方陪著自己,在意自己,關心自己。發(fā)火,生氣,只不過是想表明:我受傷了,你看不見我的需要。
但是用憤怒和抱怨來表達需求,結果會適得其反。
憤怒就像被閹割一樣,會讓人產生特別強的無力感。覺得做什么都是錯,從而什么都不想再做,繼而抵抗與排斥對方。
02
我很需要你。
這是一個事實,卻很難說出口。
人類是一個奇怪的物種。既然如此的需要被愛、被安全、被看見,為什么不能直接表達說“我需要你來關心我愛我”,反而要用一種反面的、推開的方式來表達呢?
“需要”這個詞,給人帶來的最原始印象就是弱者才需要別人。一旦承認了需要,就意味著我比你低,我比你低豈不很危險嗎?自尊心上就受不了。
有的人會覺得,如果我開口表達我的需要你才滿足我,那你并不是真的想滿足我,你只是出于某種義務或不耐煩而做的,索要來的就沒意義了。
那感覺像是一種施舍,好像我在乞討你的愛一樣,即使我得到了愛,我也沒有尊貴感。
我需要你,但我害怕說出自己的需要。因為當我需要你卻不滿足,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重挫,我害怕受傷。
直接說出需要,是表現(xiàn)自己的脆弱。
而我們,無法面對自己是脆弱的,是有需要的。
憤怒是一種保護,會讓人感覺起來強大一些。能憤怒的人,都會企圖用情緒來壓迫對方。因此從感受上來看,憤怒是把自己抬到了比對方高的位置以自保。憤怒是防御恐懼的方式,通過反向的形式。
如果我們看到了自己或別人的憤怒,一定也同時看到了恐懼。剝開這個憤怒的外衣,怕被拋棄、怕被傷害的恐懼就會呈現(xiàn)出來。
除了憤怒,
我們還有更多的聯(lián)想和絕望,
發(fā)展出合理化的信念,
進一步的安慰自己:
其實我不需要,
我沒有這些也可以過得很好。
然后將自己層層包裹在
自己的繭蛹之下度日。
03
為什么我們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們內在有很深的恐懼和抗拒。表達“需要”,需, 要直面自己內心, 的脆弱和真實的, 需求,也就需要有真正“認識自己”的能力。
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們不承認自己是:有“脆弱”的,我們不接納自己是像一個缺乏愛的孩子一樣,內在有被溫柔呵護、被愛、被關注的需求的。
當我們不能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要,我們的需求又沒被滿足時,我們內心的各種防御機制就開始啟動了:憤怒、抱怨、假裝不需要。
我們通過不斷的“示強”,來保護內心的脆弱,并不斷的驗證自己的猜忌:沒有人真的完全在乎我,沒有人可以完全滿足我。他們都不愛我。
這是一種很深的不值得感。
雖然我在要,但是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滿足。如果你去審視內心,你會發(fā)現(xiàn),憤怒與抱怨的背后,有一種徹頭徹尾的絕望感與孤獨感。一種難以言表的壓抑和悲傷,無處安放,不能流淌,不可言說。
人們在親密關系中的痛苦其實就是:我從內心并不相信你能滿足我,但是我還是想問你要。結果就是你真的不能滿足我,然后我就很生氣。
投射就是:
你只能看到自己內心有的部分。
人們內心本來就有一種,
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絕望,
對于不能自我滿足的憤怒。
為了應對這種悲傷,
就以憤怒的形式投射出去,
要別人來滿足。
04
承認吧:我們需要別人
我們生活在關系中,生命即是關系,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萬能的,我們確實的需要著彼此。承認和認出:我需要你。是一種真正強大的能力。
需要別人與依賴不同。依賴是完全依附對方而生活存在,把自己的某些部分完全交給對方來滿足。依賴是放棄自身的能力,以“小”的狀態(tài)來依靠對方。
而需要是非常中正的,是雙方平等的:你給與我,我也會給與你。我并不完美,我在這個部分需要你來幫我達成,但我心里很清楚,我在其他方面仍然具有完整的能力。
我們常常把情緒留給最親密的人的原因,幾乎都來自于我們不能直接的表達自己的需要,甚至不能覺察到自己的需要而來的。
我們太習慣了不表達需要,習慣了隱藏情緒、掩飾軟弱。我們認為表達需要:就意味著被受傷、被拒絕、被不滿足、被沒面子。
但其實,真正的強大是:能夠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說出:我需要你。并且,你心里清楚的知道,你是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發(fā)出的需求,而不是一個孩子在對著父母。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