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5-19 瀏覽次數:1869
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有三個因素,一是社會大環(huán)境,二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生存境遇,第三是個人兒時的成長經歷、人格秉性與獲得的知識背景。中國的社會大環(huán)境還遠不是溫暖關懷型的,整體社會人際信任度、善意、誠信、公益心下滑是經濟過快發(fā)展與生活方式變更的負產品。歐洲、北美在高速經濟發(fā)展時都經歷過相似的陰霾歷程,物質與文明的進步在某些時候是一個翹翹板,物欲高了,道德需求就降低。在如今以物質享受、財富渴求與自我實現(xiàn)為主體意識的時代,老師群體的心理素質降低也是一種必然。
中國是以教育為榮的古老國家,傳統(tǒng)的敘事中,老師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形象,尊師重教自古以來是社會發(fā)展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近三十年的教育改革促成教育的商業(yè)化,受教育,學知識成為一種高消費行為,高尚的老師漸漸轉變?yōu)榘雮商人。教育商業(yè)化當然也并非一無是處,它畢竟快速擴張了社會教育資源,讓人口龐大的中國人人有?缮,有書可讀,增強了知識就是財富的社會認知。但把教育變相為一種應付科考的功利行為,卻忽視了教育旨在育人,旨在提高社會整體的文化素質,讓民眾喜歡學習,崇尚科技就有些得不償失。醫(yī)療改革與教育改革相似,敗壞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的社會形象,救死扶傷,舍己忘我的醫(yī)生消失不見,唯利是圖,專橫跋扈,德行淪喪的醫(yī)生比比皆是。今天,社會財富集聚到已經滿足了人們溫飽,反思老師、醫(yī)生的社會形象,反思教改與醫(yī)改將如何變革也是眾心所向,當務之急。不過,板子不能只打在老師與醫(yī)生的屁股上,民眾對他們的憤怒、抱怨、責打、羞辱需要有社會合適的引導。造成如今的局面本質上是社會管理者與改革設計者的愚昧,政府本該擔當這些責任,誠懇的向老師與醫(yī)生群體道歉。政府的不作為,是造成今天教育與醫(yī)療環(huán)境混亂不堪的重要原因。
教師個人境遇處在一種嚴重的悖論情景,越是好素質的老師活得越清貧,既得不到社會正面回報,也得不到家人的尊重與喜愛。理想的社會把壞人變好,德行敗壞的社會把好人變壞。一個騎著破單車上班的老師教導一群坐著寶馬來上課的學生,你覺得孩子們會把老師當作未來生活的楷模嗎?你覺得學生與家長會從心底里佩服這樣的老師們嗎?十年前北師大教育研討與五年前新東方教育論壇上,我曾發(fā)言說要讓學齡孩子喜歡讀書學習需要有三個基本條件,老師是孩子們喜歡的老師,學校是孩子們喜歡的地方,教材與學習方式是讓孩子們感覺快樂并易于接受的。孩子喜歡什么樣的老師,第一要長得好看,第二是性格溫暖,有母愛。小學是孩子與學習相遇的最初時刻,學校與老師能否符合孩子們的心理期待最為重要。小學不是學知識的地方,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對知識喜愛的地方。小學尤其是低年級(前三年)老師首先是人好,面相好;年齡在三十五歲到五十五歲,有養(yǎng)育孩子的經驗;相對優(yōu)越與穩(wěn)定的生活條件;知識結構豐富,有十年以上的教育經歷等。
師大剛畢業(yè)的老師不能教導低年級的學生,沒有養(yǎng)育的經驗不知道如何心疼學生。中學,大學孩子們已經有了學習的意志與興趣,不一定需要太好的老師,只要有好的教育環(huán)境,有可以促進孩子們自我知識體系發(fā)展與思考的知識平臺就可以了。要讓素質好的老師愿意到小學去工作,就要大幅提高小學老師的待遇,國家甚至可以給予免費住房,車,更多的家庭福利等等。只有老師生活無憂,得到社會尊重,才會教育出有社會責任、有道德良知的學生,才會成為學生爭相效仿的社會明星。
現(xiàn)在體罰,羞辱,傷害小學生的老師大多是年輕人,人格變態(tài),生活物質匱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孩子成為他們社會怨氣的出氣筒。這些人自己都活不好,又如何能保持對學生無上的愛心?小學的孩子們還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心理防御脆弱,卻要面對某些混進校園如狼似虎的劣質“老師”,小學生自殺在中國也不是鮮見的新聞。今天我們抱怨老師、醫(yī)生、政府職員、官員,想沒想到他們也是人,也有家庭,也需要活得體面。一個職業(yè)不能讓人活得體面就不可能有高素質的,精英文化者愿意進入,結果這些地方就成為道德、良知、能力低下者的生存地。尤其是學校,總是把相對能力差的老師派在低年級,造成孩子們對學校、學習的厭倦與抵觸,影響了孩子的一生。教育的方式也需要思考,中國古代是私塾與書院制,老師在施教選材上有極大的個性,學生自由選擇度也大,成年后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觀今天一致性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教材、施教方式、言行舉止千遍一律,學生被嘲諷為流水線商品。最典型不過的是穿校服上學,校服本意是在重大節(jié)日,開學、畢業(yè)時,學生身著校服代表一種驕傲、榮耀與尊重,類似一種莊嚴的儀式,如今卻流落到只是為了識別學生,利于管理的地步,校服成了湮滅學生個性的代言詞。一個國家沒有個性,國不將國;一個民族沒有個性,族不再存;一個人沒有個性,人不為人。今天我們呼吁創(chuàng)意經濟,創(chuàng)新思維,要從幼兒園、小學生開始,發(fā)揚個性,尊重差異,讓中華民族精神像珠穆朗瑪山峰永遠屹立。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