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了很多,偏偏就是不做
發(fā)布時間:2021-10-22 瀏覽次數(shù):617
有位同學說,因為拖延,自己失去了好多。他想到最近的一些事情,明明可以做好的,可卻因為拖延搞砸了,想起來就覺得自己很糟糕。他說父母老師都曾告誡過他,說他很聰明有天分,要積極不要拖延。但是自己就是忍不住拖延了,他甚至想了很多辦法想去消滅拖延。不要拖延是意識層面的認知,拖延則是潛意識深處的需要。話說有位病人,他一直堅稱自己是耶穌,大伙就覺得這人精神有問題。埃里克森見到他后,并沒有去否認他,而是接受了他“耶穌”的身份。然后,埃里克森對他說:“耶穌,你會做木工嗎?”于是埃里克森就邀請他去幫忙做木工,神奇的事情就發(fā)生了。當他開始和別人一起工作的時候,他不再認為自己是耶穌了。在工作的環(huán)境中,他逐漸地就從“我是耶穌”的自我催眠中脫離出來了,他變得和正常的普通人一樣。一個人越固執(zhí),越不要試圖改變他的固執(zhí),否則會產(chǎn)生一種反作用力。要發(fā)生改變,經(jīng)典辦法不是僅僅去改變行為,而是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催眠大師埃里克森認為,每個現(xiàn)象最初產(chǎn)生的時候,都是我們內(nèi)在在保護自己的結果。所以,在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背后,我們要去發(fā)現(xiàn)的,問題背后的資源和力量,而不是僅僅試圖消滅這個現(xiàn)象。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他會覺得拖延是不好的,試了很多辦法去消除拖延。當我們的生命卡在某個地方時,一定是中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那這位朋友拖延行為的背后,是否也有一些資源和力量在保護著他呢?他從小是學霸,大概在念小學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有完美主義傾向。比如,東西一定要收拾好,無論多晚睡覺,睡前都會把自己的書桌收拾整齊。如果沒有收拾好的話,他心里會覺得不舒服,同樣他也擔心會被爸爸責罵。因為從小爸爸就要求他做完作業(yè)之后,把東西收拾好。慢慢的,他就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如果有什么東西掉到地上了,他會變得很緊張,他立馬就得撿起來,一秒鐘都不能忍受。他也很害怕出現(xiàn)任何的小的失誤。有一天,他在房間寫作業(yè),一支筆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他當時也緊張了一下,按以往的習慣,他馬上就得把筆撿起來。那天他忽然有了個想法,因為房間里只有他一個人,他想著那支筆又不是現(xiàn)在要用,立馬就撿起來跟待會再撿起來,似乎也沒有什么分別,自己沒有必要那么緊張地馬上就做。當他有了這個想法之后,他忽然覺得很開心。他說這一次的感覺就仿如開啟了一扇新的窗戶一般,原來窗戶外面的世界還可以這個樣子的。再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忍受東西掉了5分鐘不撿起來,也可以5天都不撿起來。他說自己有時候會故意不去撿起來,甚至還會暗自開心:東西掉在地上,自己也不必手忙腳亂的。最后,他也發(fā)展出了拖延,事事皆可拖。他覺得自己最初的拖延可能就是來自于此。當他講到這里的時候,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很重要的事:原來,他在用拖延對抗自己的緊張和焦慮。因為從小父母要求比較嚴格,這也形成了他的完美主義,所以他時刻都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繃得太緊的身心,忽然在那一刻自發(fā)地調動起了身體的智慧,他找到了一個對抗緊張和焦慮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慢慢來。這是他身體潛意識的需要。同時,因為現(xiàn)實層面的認知,父母師長的教誨就是事情要馬上做好,如果沒有馬上去做,就是不好的。這是他頭腦意識層面的認知。馬上做,是他意識層面上對自己的認知。慢慢來,是他潛意識層面對自己的渴求。這就形成了他的意識和潛意識的沖突,最后發(fā)展成了拖延的問題行為。我們都習慣性的將自己的一些“問題”視為敵人,并試圖消滅它,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給自己壓力,我們沒辦法放松。所謂的緊張,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問題”那里,而忽視了背后的資源與動力。記得有次夏令營的活動,有位媽媽問,說活動結束時,孩子死活不肯去拍集體照,讓大伙都在等他。媽媽就覺孩子太不懂事了,同時又擔心孩子是不是不合群,是不是有心理問題。
其實,這是孩子在通過“不懂事”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夏令營過得很開心,但馬上要結束了,孩子舍不得離開。拍集體照,更像是個分別的儀式,這激發(fā)孩子的分離焦慮。他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分離,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就通過不拍照的行為,在告訴媽媽此刻的焦慮情緒。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心理防御機制的表現(xiàn),孩子其實是在通過“問題行為”來和父母溝通,來表達他的難受和困境。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行為”,可能沒辦法準確的反映他內(nèi)心的困擾。如果我們成年人不理解孩子心理的話,就容易把孩子的行為解釋為孩子不懂事,搗亂、有問題等等。比如,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因為妹妹的出生,他感到了失落和生氣,覺得妹妹把父母的關注搶走了。他可能會認為,要重新獲得父母疼愛的方法,就是讓妹妹消失。所以他就表現(xiàn)出了對妹妹的敵意,不和妹妹分享玩具,甚至去打妹妹。但是,他打妹妹的行為往往會被大人誤解。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孩子感到缺乏關注,擔心失去父母的愛。他以一種“不懂事”的行為方式來尋求關注,但是這個行為父母不理解也不認可,于是斥責孩子懲罰孩子,孩子就越發(fā)的覺得失去了關注,就重復之前的行為,或是發(fā)展出其它的問題行為。 一旦我們能夠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父母就能以一種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的方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回應。孩子就不會重復這些“問題”的行為,因為溝通已經(jīng)達成了。父母也能借此幫助孩子,建立更合適、更恰當?shù)姆绞絹磉M行溝通,良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就建立起來了。所以我們才需要去學習,去了解孩子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理解了,才能找到應對孩子各種行為問題的方法。理解孩子的成長,也是在理解內(nèi)在的自己。因為,我們也是從孩子慢慢長大成人的,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也是一個理解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作者:吳再天,轉自曾奇峰工作室,本文僅用于分享交流,傳播心理學知識,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