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7-16 瀏覽次數:1485
作者:魯沐
編輯:曉然編輯部
大多數父母在處理自己和孩子的關系時,往往是以自己在教育孩子為出發(fā)點。殊不知這個出發(fā)點本身可能就需要商榷。
當一個父母站在如何“教育”孩子的視角時,這樣的父母下意識的已經把自己當作了“上帝”。這恰恰又契合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已無形中影響了無數的人。似乎無論父母怎樣對待孩子,一定都是對的,是應該的,錯的是孩子,都是孩子的不是。
薩提亞認為每個家庭都會形成特有的家庭規(guī)則,而每個成員也將受到這種家庭規(guī)則的影響,良性的家庭規(guī)則有助于家庭成員的成長和成活,而不恰當的家庭規(guī)則則會阻礙家庭成員的發(fā)展,也會影響整個家庭的健康發(fā)展。
所謂家庭規(guī)則,簡單理解就是,家庭里的“老規(guī)則”,這表明家庭規(guī)則是很難輕易改變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和處事風格內化在孩子的心中,從而發(fā)展成了穩(wěn)定的人格。
姑且舉個心理咨詢中常見的情況。
父母極端溺愛
溺愛型教養(yǎng)方式的家長對于孩子的反應性具有較高的水平,表現為接受程度高,極為關注孩子,積極參與與孩子相關的活動。相對而言,對孩子的要求性水平較低,沒有原則。
在生活中表現為過于寵溺,經常出現嬌生慣養(yǎng)、包辦代替、百依百順、袒護包庇、甚至縱容放任的現象。
從父母自身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父母不會認為自己做的不對,否則他們就不會這樣溺愛孩子。
然而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只能使得孩子喪失一種“邊界感”,這種過于緊密的關系會讓孩子在人際關系中不能區(qū)分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混同自己與他人的空間。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以后,顯然無法與周圍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基本屬于我們平常說的以自我為中心的類型。而孩子發(fā)展出這樣的人格,又顯然與家庭的影響、與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相關。
父母極端嚴格
專制型的家庭規(guī)則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在這種家庭規(guī)則中生活的孩子不能對家庭規(guī)則產生質疑,甚至不能討論,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尊敬,或者就會遭到批評和禁止。
“孩子只能聽,不能說”,
“孩子不能發(fā)出異議”,
“孩子必須乖巧”,
“孩子不能質疑父母的想法或者意見”,
這樣的孩子會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所以大多數專制型家庭中的孩子選擇了“服從”,孩子的內心就會將“服從”視為最高的準則,以免受到父母的責難,從而獲取生存的安全感。
如果繼續(xù)發(fā)展,孩子甚至感覺不到被束縛或壓迫了,這很可能是孩子已經認同了父母的視角,導致孩子發(fā)展出人格中自我壓抑的特質。這樣的孩子會處處小心謹慎,深怕越雷池一步。這種生活狀態(tài)顯然很辛苦,而且可以肯定孩子在這種狀態(tài)下遲早有一天會失控。
以上只是兩個生活中我們比較常見的家庭模式。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是否恰當,現在應該無需再評說。
那么,父母又該如何建立與孩子的關系呢?
我想,不妨我們換個視角,讓父母自己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關系。
當父母以這樣的視角理解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時,首先傳遞給孩子的是雙方都是站在同一個層面,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其次雙方的人格也是值得被同等的尊重的。
至少父母在如何對待孩子時,首先會去思考我這樣對孩子,孩子可能會受到的影響是什么等等。
事實上,當孩子被父母尊重時,無形中父母還是傳遞了某種邊界感,同時還給予孩子自己的空間感。
這會使得孩子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去尊重別人。所以說,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教”會了孩子如何去對待身邊的世界。
Refrences:
1. 周爽. 專制型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羞愧感形成的關系分析. 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文法系.
2. 陳希. 淺析溺, , 愛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自信心的影響.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