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4-3 瀏覽次數(shù):1471
我聽自己的咨詢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她在考博士的時候,她非常地焦慮—擔心自己考不上,擔心她心儀的導師不要她。
那個時候她的前男友試圖安慰她:“親愛的,沒關(guān)系的,你看你考不上也還是個碩士,不要擔心。”
她覺得男朋友絲毫沒有能力安慰到她,因為她還是很焦慮。
后來,這種需要男朋友平復她的焦慮的心情日益增長,而男朋友的“無能”也越來越讓她不滿意。
最后,她選擇了跟男朋友分手。
非常有趣的是,她現(xiàn)在的丈夫跟她之前的前男友驚人的相似,但她完全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她跟我們解釋道:其實前男友那個類型是非常適合她的,只是當時他安慰不了她的原因,是因為她自己沒有能力安撫自己焦慮的情緒。
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有能力來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時,這件事情就不再成為她親密關(guān)系中的障礙了。
我母親是一個控制欲還比較強烈的人,而我又不是屬于順從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來比其他的孩子要長很多。
直到現(xiàn)在,我偶爾還是抑制不住地在第一時間做出叛逆的反應,然后才能在下一刻意識到,我剛剛又在叛逆了。
其實她在99.9%的情況下都是真心實意的覺得她那么做完全是為我好,但是她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為我好”的控制背后,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我們兩個在關(guān)系變得很親密之前,也就是在我放棄土木工程專業(yè)轉(zhuǎn)心理學期間的大概2年的時間里,曾經(jīng)把彼此最不好的一面帶了出來。
那個時候我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年級第二保送了研究生,然后在研一的時候我跑到導師辦公室說我要退學然后學心理學。
母親幾乎是要瘋了,她沒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和父親期待的人生軌跡前行的我,突然來了這個大一個轉(zhuǎn)折。
那時候她經(jīng)常打電話跟我說:
這是我媽媽在持續(xù)做的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
她總希望通過改變我,來改變她的情緒。
當她覺得焦慮的時候,那是因為“我讓她這么擔心”;
當她覺得憤怒時,那是“我惹她生氣”;
而當她覺得沮喪時,那是因為“我讓她失望”了。
因為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她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只有你改變了,我的心情才會變好。
當然我一直是很抗拒這樣的說法的。
就像我媽媽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說“我原來也是有夢想的,就是因為生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一樣,她讓我對她的情緒和她的人生負責。
后來我開始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穩(wěn)定的自我和自我價值感,需要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
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
既然我是因為你產(chǎn)生這樣的負面情緒,
而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這種情緒,
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我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
我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別希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會非常沮喪的跟她抱怨說:你沒有給我信心。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我也在懷疑著自己,所以當我媽媽對我的決策提出異議而不是支持時,我會覺得她沒有給我信心。
如果自己并不相信自己,那么就只有靠強迫別人給予肯定,然后得到借來的信心了。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