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0-12-29 瀏覽次數:4981
問:我看到您及一些心理咨詢師,對精神分析不是很看好。我有一段時間患抑郁癥,看了一些精神分析的書,特別是阿德勒、霍尼的,越看越受不了,我覺得自己精神上什么都不健康,我和人的交往出的錯都因我的不健康。難道精神分析就這樣不好嗎?您心理健康就因學了心理學嗎?我覺得不是,也有學心理的依然不健康的,那如果不是因學心理而健康那為何要向大眾傳播心理學?心理學到底提供給我們的是什么?
答:恰好相反,我要算非常迷戀精神分析的那一群了,因為迷戀才會對它不滿,渴望創(chuàng)造出一些東西來讓它完美。我削弱精神分析中的理性、歸因、決定、因果色彩,把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宗教信仰、靈性、復雜的動態(tài)納入精神分析,就是尋求精神分析的大樹更加蓬勃長生。
客觀地說,沒有精神分析就沒有心理學。不管你何門何派,只要討論心理學,你就不得不使用精神分析的言語系統(tǒng)。我講課的時候很坦誠自己的內心是分析性的惡,我常常陷入一種困惑,就是試圖用理性來解讀感覺,感覺由于不是通約模型,卻經由通約得理解去理解,這的確是很“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關注人的感覺,而最常做的訓練就是感覺分析。對感覺的分析只能通過言語、事例、一些關系模型和分類來理解,可惜人們卻把注意力放在言語、事例、模型和分類上,把解釋當作真理,忘掉了我們解釋的目的,忘掉了精神分析的全部只是要提升我們感覺的能力,而不是解釋的能力。
心理學給人帶來的不是“心理健康”,而是一種不用依靠他人/環(huán)境/物質,也能獲得的自在之樂,對自己的全然的接納,對外部世界全然的接納。心理健康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內心的接納度;現實的適應度;人際關系的寬容度;再加上讓自己快樂的能力。你讀心理學的書,反倒更不接納自己,那么最好不讀這些書。不過,你也不能把自己的經驗看成是人類普遍的經驗。對感覺分析的書要用感覺去閱讀,而不是固著的理性。同樣,宣傳心理健康不是宣傳心理知識,而是傳播一種心態(tài),以善意的、自在的方式完成自我生命的心態(tài)與豁達地生活觀。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李子勛
摘自心理月刊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