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1-9 瀏覽次數(shù):8433
作者 吳曉
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反響,可能和大多數(shù)人對婚姻的理解相關。
事實上如同我們每個人的道德感都是由后天影響而形成的,婚姻顯然也不是與人類的誕生就存在的。從遠古時期的群居到現(xiàn)代社會各種不同的婚姻制度,無不反應了社會環(huán)境或當事人對婚姻的理解和體驗。
錢鐘書的《圍城》本身已經(jīng)對婚姻作了個假設,暗示了婚姻似乎有個固定的關系邊界和模式.進入圍城的想出來,沒進的又想進去。似乎婚姻的表象會很吸引人,但一旦進入婚姻,接觸到婚姻的本身,就一定會退縮。這應該和錢鐘書自己對婚姻的認識相關。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 婚姻本身只是一種制度而已。對伴侶雙方形成某種關系作了一些相關的約定。至于伴侶雙方在這樣一種關系中是否能夠很好的維持或處理,則和伴侶各自對親密關系的原生模式相關。
換句話說,若個體自身的親密關系模式本來就超越了婚姻關系的范疇,這樣的個體就算進入圍城,那也一定會出來。這樣的個體在圍城中的體驗往往是被桎捁的感覺。而個體原生親密關系又顯然與伴侶無關,更多是當事人與自己原生家庭的關系模式所影響。若個體自身對親密關系傾向于依戀的狀態(tài),哪怕在婚姻中遭遇到一些困擾或挫折,這樣的個體還是會傾向于停留在婚姻中。
順著這個視角,我們也許需要看看婚姻本身是什么。到底婚姻對我們有何影響?是否在某種意義上,婚姻本身就限制了伴侶關系的發(fā)展。抑或伴侶關系本身又是什么,到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親密關系?這些思考又會帶我們走向哪里?我們能夠找到答案。
曉然心理咨詢中心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