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1-22 瀏覽次數(shù):1979
前幾天,我跟四歲的女兒發(fā)起了一場“大戰(zhàn)”。
自從她幼兒園放寒假后,奶奶就來看她。老人帶孩子,自然有寵愛驕縱的成分。
女兒本來自理能力很好,可奶奶來了就有點“恃寵而驕”,喝水要奶奶喂,衣服要奶奶穿,出門要奶奶抱。
那天她拿著自己的水瓶讓奶奶喂她,我走過去告訴她,自己事情自己做,她一聽就有點“耍賴”了,偏不自己喝就要奶奶喂。
我輕輕接過瓶子,又跟她講了一遍,你自理能力很強的,不要依賴別人。她撅著小嘴說,我自己不會喝水,我拿不動。
幾個回合之后,我終于沒有了耐心,一把搶過水瓶,讓她自己喝。這時她的眼淚就在眼睛含著,瞪著我說了一聲“不”!把水瓶搶走,放到奶奶手里。
我看她這么“氣人”,又一把搶過來,告訴她要么別喝了,要么自己喝。
這下好了,她直接趴跪在地上,瘋狂打地板,開始嚎啕大哭。我站在她旁邊,還是堅定地告訴她必須自己喝。
又翻來覆去折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她終于一邊抽泣著,一邊自己去喝水,然后整整一晚上都沒有理我。
后來幾天,她也總是跟我對著干,我讓她快點她偏偏洗個手都要10分鐘,我讓她穿這件衣服,她偏要穿那件,我說多吃蔬菜她就只吃肉。
我一開始覺得自己屬于“堅定而友善”,可是后來仔細(xì)回想整個過程,我到底在爭論些什么?為什么我越“堅定”孩子越要“氣我”?
1.
你越生氣,孩子越不聽你的
這件事表面上是我在讓她練習(xí)自理能力,其實我完全有更好的方式解決,本質(zhì)是一場權(quán)力斗爭,是我和孩子都被輸贏所控制。
我在想:你憑什么不聽我的,我是你媽!
她可能在想:你憑什么不聽我的,咱倆權(quán)力對等。
當(dāng)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與自己對著干的時候,他們其實不是在吵架,而是在進(jìn)行一場較量。
父母是想通過一件件小事,獲得對孩子的掌控權(quán),從而驅(qū)散自己的無力感。孩子則是對自己的權(quán)力抱有期待,他們認(rèn)為自己與父母的權(quán)力是對等的。
尤其是當(dāng)父母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的時候,就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我有權(quán)力,而你卻沒有。
孩子受到挫敗之后,首先會盡量爭取,他們爭取的方式或者是撒潑打滾,或者是冷暴力反抗。
就像我的女兒,趴在地上哭著逼我就范,想要爭奪屬于自己的領(lǐng)土。
但是孩子的力量畢竟是小的,失敗后的挫敗感會觸發(fā)他們的憤怒、怨氣,以及不被愛的感覺。
在孩子眼里,父母不是一個可以敞開心扉的對象,父母不值得他們信任。與此同時,他們依然渴望權(quán)力對等,渴望擁有自由與選擇權(quán)。
我們從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會覺得這孩子叛逆,這孩子故意跟我對著干。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里,當(dāng)我們覺得孩子總是跟我們對著干的時候,孩子也會在想“我媽為什么非要跟我對著干”。
你覺得孩子叛逆,孩子覺得你不盡人意。
2.
你在教育孩子,還是打敗孩子
我們總覺得父母在原則問題上讓孩子承認(rèn)錯誤這無可厚非,但是戰(zhàn)火開啟后我們早就忘了爭吵的目的,只想爭個輸贏。
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視頻,小女孩撕心裂肺地和母親吵架,以第三視角去看別人吵架,就會發(fā)現(xiàn)父母到底有多在乎自己的對錯與權(quán)力。
媽媽問女孩,為什么要關(guān)門,女孩說,我想自己靜一靜,又怎么了?
“你今天的事情是對是錯?”
“錯的又怎么樣!”
“錯了改不改?”
“改啊,又怎么樣?”
“該不該被教訓(xùn)?”
“該啊,又怎么樣!”
接著媽媽又訓(xùn)了女孩一會兒,圍繞的主題就是“你錯了嗎”,女孩邊哭邊喊:“我知道錯了,我只想靜一靜!”
這時,媽媽還在乘勝追擊,讓女兒安靜完了之后寫檢討,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女孩堅持不寫,她惡狠狠一字一頓地說出“對、不、起”,媽媽才沒有繼續(xù)追問,并且囑咐她靜一靜可以,但是不能關(guān)門。
整個視頻持續(xù)了五分鐘,我們不知道女孩做錯了什么事情的前因,可能她們自己都忘了為什么而爭辯。
和孩子吵架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掉入這個“陷阱”。看起來在教育孩子,實際上在逼孩子認(rèn)輸。
當(dāng)我們感覺到被孩子“脅迫”時,本能地調(diào)動防御機制。甚至身體也開始反應(yīng)強烈,我們身體顫抖,嗓門變大,呼吸不勻,明顯要一決勝負(fù)的架勢。
我們被自己的情緒操控,把自己降低到和孩子同一情感水平,內(nèi)心越是無力,也就越想要控制孩子,讓孩子乖乖就范。
孩子認(rèn)為父母就是為了讓自己不開心,他們自然會用同樣的方式讓父母不開心。很多時候,他們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可是他們卻感受不到愛。
當(dāng)一個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時,他們很可能用叛逆把自己封鎖起來,用乖張的行為證明自己的受挫。
3.
權(quán)力斗爭,不可避免吧!
那么問題來了,很多家長會覺得,有些必須堅持立場的時刻,必須給孩子設(shè)定界限。比如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qū)懽鳂I(yè),什么時候玩電腦,天冷了穿什么衣服,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沒錯,設(shè)定規(guī)則沒有錯,可是一旦這些問題陷入了權(quán)力斗爭,那么父母和孩子就會開戰(zhàn),父母覺得孩子不明是非,孩子覺得父母不可理喻。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有一個小故事,12歲的婭婭早上非要穿一條臟牛仔褲上學(xué),可是那條褲子真的很臟了,媽媽建議她換條干凈的。
媽媽越講道理,越不建議她穿,她越是更加硬氣的態(tài)度,嫌媽媽管得多。僵持了40分鐘后,婭婭抬高了聲音說“我根本沒想過不穿,你休想阻止我!”
那天,婭婭穿上了那條臟牛仔褲,媽媽卻暴躁不堪,覺得女兒故意氣自己。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可能經(jīng)歷過,如果戰(zhàn)斗失敗,我們會覺得后果不堪設(shè)想,甚至開始質(zhì)疑孩子的品行與性格。
問題真的沒有那么嚴(yán)重,只是我們被自己的失控感迷失了頭腦。
婭婭的牛仔褲事件在一個月后又發(fā)生了一次,媽媽這次沒有大怒,而是告訴她:你堅持要穿我也沒有辦法,但是我想告訴你,這樣只會讓別人注意不到你吸引人的地方了。
婭婭愣了一會,回到自己的房間默默抽泣,她告訴媽媽,她覺得自己又丑又胖,只有穿條褲子才不是那樣。
原來,媽媽以為的孩子跟她對著干,實際上是孩子有話沒有說出來,而且爭斗并非不可避免,只是不小心陷入權(quán)力陷阱。
孩子放下防備之后,媽媽和孩子誰也不想對著干,才有了平和而有效的溝通。
那些我們覺得不可避免的事情,也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不掉入陷阱,不堅持爭論對錯,不用說服孩子他錯了,孩子反而不會跟父母對著干。
跟你對著干的孩子,要的不是你控制他,而是你理解他。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會因為父母太理解他,而變得叛逆。
4.
成年人,別像孩子一樣
教育的目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反對孩子。
孩子在叛逆的時候,要么就是爭奪主權(quán),要么就是故意挑起戰(zhàn)爭,讓自己獲得支撐感。這是一個情緒難以控制,不成熟的孩子的想法。
當(dāng)你覺得孩子跟你對著干的時候,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再給自己三個提醒,深呼吸一下,不要被孩子“引入戰(zhàn)場”。
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放棄控制孩子,我在害怕什么?
孩子反駁的時候,我為什么無法平靜?
這些小事,真的值得我不依不饒嗎?
給自己第三個提醒:
你正在受到權(quán)力斗爭的吸引,身體的顫抖,嗓門變大都是正常的反應(yīng),不要進(jìn)入戰(zhàn)局。
這個問題會困擾你們的時間不會很久的,三年后這件事將不再重要。
放棄越多的“權(quán)力”,就能贏得孩子越多的愛。
孩子真的值得信任,那些他們“不聽話”的時刻,也許有自己的小想法。之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服從,只是我們害怕失控。
當(dāng)我們覺得孩子跟我們對著干的時候,實際上是一種強者視角,認(rèn)為孩子理應(yīng)聽大人的話?扇绻⒆雍痛笕耸瞧降鹊模笕艘苍诟⒆訉χ。
不妨想一想,我為什么非要跟孩子對著干呢?
作者:妙黛有言
來源:曾奇峰工作室
— The End —
若有侵權(quán),版權(quán)個人或單位不想本網(wǎng)發(fā)布,可聯(lián)系作者或本站,我們將立即將其撤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
預(yù)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