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5-19 瀏覽次數(shù):1571
陷入消極的情緒的感覺并不好受,而且這些情緒還常常附帶著一些我們想要忘記或掩埋的負性事件。因此,試圖回避情緒看似乎是人之常情。
不僅如此,即便這種感覺稍縱即逝,但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回避所能給我們帶來的解脫感——比如,“為自己據(jù)理力爭”這個想法讓你感到有壓力,那你就可能決定“保持沉默、不發(fā)聲”以使自己感覺松快些。 然而,研究已經(jīng)證實,習慣性地回避情緒是許多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肇因之一(Hayes& Smith,2019)。誠然,短期來看,回避是一個很有效的策略,但長此以往,無論一開始我們試圖回避的是什么,它都會像滾雪球一樣,最后變成一個隨時可能炸裂的、更大的問題。
避免負面情緒能讓你在短期內(nèi)獲得好處,但代價卻是更加長遠和持久的痛苦。在你決定回避短期的負面情緒的不適感的時候,你就好比一個處于壓力之中想通過喝酒來解壓的人。第二天,當不好的感覺降臨時,就再來一杯。
就短時間內(nèi)來看,可能一切都還過得去。然而,把鏡頭拉長,可以預見的是,如此發(fā)展下去,幾年后,這個人不僅沒能解決當初想要逃避的問題,而且還會會發(fā)展出一個更大的問題——酗酒成癮。 情緒回避不利于心理健康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們的一些個人目標或人生追求可能原本就自帶一定的難度系數(shù),并涉及到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境況,而如果我們不愿為這場人生之旅付出一點過路費(paythe toll),就可能會被動地縮小自己的生活版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逃避變成了畫地為牢,因為過不了多久,你就會開始覺得有必要避免更多可能帶來負面情緒的情境、人、事件和地點,以及你認為會觸及它,或可能讓你想起它的一切。你逃避得越多,情緒感受越單薄,你的應對技能就越弱,你能體驗到的生活經(jīng)歷也就越少。
第二,試圖避免負面情緒通常是徒勞的。一旦你告訴自己某種情緒是無法忍受的或者是危險的,就可能會陷入一種時刻繃緊的狀態(tài)中,想要在這種情緒開始冒頭的第一時間將之消滅,進而發(fā)展到對任何可能引發(fā)這種情緒的線索都保持高度警惕。然而,事實是,對即將到來的負面體驗的恐懼,其本身就是一種負面體驗。 第三,情緒回避通常還包括否認事實——這就像一個人望向窗外,看到正在下雨,然后告訴自己,“不可能是在下雨。”顯然,下雨是可能的,而且外面的確就是正在下雨。當然,你可能不喜歡雨。但否認下雨的事實不太可能解決這場雨給你造成的問題。
最后,回避會延長預期性焦慮持續(xù)的時間,而預期性焦慮通常比我們所預期的實際情況更有害。這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在預期時,往往并不是基于實際情境——想象力像是脫韁的野馬一般不受控制地在未來時空中奔騰,所以頭腦中經(jīng)常會涌現(xiàn)出負面的、災難性的場景。 相較之下,當我們真的進入了原先害怕的情境中,頭腦中的想象就會著陸于現(xiàn)實世界中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里來。而實際發(fā)生著的事情通常并沒有想象中那樣戲劇化或災難化,畢竟,真正的滅頂之災是十分罕見的。現(xiàn)實生活里所產(chǎn)生的極端情況比發(fā)生在我們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在進一步探討一種更為健康的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情緒的功能。
不妨把情緒看作是一種信息來源——它會告訴我們周圍正在發(fā)生、或是已經(jīng)發(fā)生過些什么。結(jié)合理智、知識經(jīng)驗、價值觀和目標對情緒所提供的信息進行評估后,我們便能更清晰地知道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該如何反應及表現(xiàn)。
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情緒,我們總是擁有如何行動的選擇。這些選擇取決于多方面的整合知識。
比如,如果一個原本怕狗的人和自己的孩子在野外遠足時被一只野狗接近,這個人可能會感到害怕,并油然而生一種逃跑的沖動,但實際卻是選擇留下來和狗搏斗以保護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個體的價值觀(“我有責任保護我的孩子”)推翻了恐懼情緒觸發(fā)的逃跑沖動。 當被看作是一系列可用信息的來源中的一部分時,情緒就有點像是天氣預報——知道天氣的動向并將其納入考慮范圍之中無疑是重要的,但它們并不是主導你人生方向的決定性因素。當天氣不好的時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要無視并否認它,或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注于它,并因為它而取消你的計劃。你需要做的是接受天氣,并相應地調(diào)整你的計劃。 舉個栗子,如果你原本在下午兩點半有一場重要的面試,但中午外面突然下起了雨。這時候,你要做的當然不是自欺欺人地按原計劃睡到一點半再出發(fā),或是因為不喜歡下雨而放人鴿子,而是帶上雨傘,提前15分鐘出門,以便按時赴約。 身為人類,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它們就像天氣一樣有時陽光燦爛,有時狂風暴雨。但無論如何,這些情緒只是一個活著的人的一部分。接納自己的情緒性,實際上是在肯定我們身為一個人類個體的完整性。
情緒接納是指感受和承認負面情緒的意愿,以及接受與吸收這些情緒的能力。接納情緒有以下幾個好處:
首先,在接納情緒的過程中,我們同時也在接受自己所處的真實情況。(比如外面確實在下雨)。接納也意味著你不必再花費精力來驅(qū)趕或壓抑這種情緒。相反,一旦這種情緒被承認,你就可以轉(zhuǎn)而集中精力去追求那些與你的目標和價值觀一致的行為。
第二,當你接受這種情緒時,你其實是在給自己一個機會去了解它、熟悉它,并在練習中去管理它、整合它,把它還原到你的人生故事里。與之相反,逃避并不能教會你這一點,因為你無法通過不去做某件事來學會做這件事。
第三, 選擇接納情緒,在某種程度上就類似于是在說,“它沒那么糟糕。”而這也這是事實——負面情緒當然會令你感到難受,但多數(shù)情況下,它們的劑量并不足以致死。以它們本來的樣子去感受它們——會有不適,但并不危險——相對于無休無止的(且徒勞的)躲避它們的嘗試,會讓你省下很多精力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最后,當你接納了某種負面情緒,它就會失去它的破壞力。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可思議和與直覺相悖的,但是再仔細想想,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背后邏輯: 被離岸流困住、感覺自己正被拖往海里的人往往會感到恐慌,并開始竭盡全力試圖逆流而上。這種情況下,通常他們先會體力透支,然后開始抽筋,最后溺水下沉。而實際上,為了擺脫險境,他們其實應該做相反的事情——放手,讓水流帶自己出海。百米開外,水流的速度會減弱,那時他們便能夠調(diào)轉(zhuǎn)方向游回岸邊。
應對來勢洶涌的情緒也是同理: 抗拒是沒用的,甚至可能是危險的。但如果你愿意接受它,不抗拒也不逃避地任它發(fā)展、順其自然,它也會撤回牽制住你的力量,任你發(fā)展、抵達生命的豐榮。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