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5-22 瀏覽次數(shù):1898
1.
負面情緒,常被叫作情緒垃圾。
因為承受或處理別人的負面情緒真的很消耗人,所以我們會本能地想遠離那些負能量的人。
面對別人負面情緒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離他遠遠的。眼不見,心不煩?刹皇敲總傳遞負情緒的人,我們都能在物理上進行隔離。
這時候,保護自己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
怎么保護呢?
最重要的就是界限。而界限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允許別人情緒自由。
別人有什么樣的情緒是他的自由。他憤怒、傷心、抱怨、失望、難過、可憐都是他的事情。而要不要吸食他的這些情緒,就是你的事情了。
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的情緒,為什么會影響到你?
人之所以被影響到,不是因為別人有情緒,而是因為自己沒界限。他們總想安撫別人的情緒,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想拯救別人的難過,消除別人的憤怒。
這些想不開的人,就會把自己弄得特別累。我把這種患者的病,叫:
看不得別人不開心綜合癥。
接下來講講幾個同學JKM吧。
2.
J是一個媽媽,她覺得育兒很痛苦。典型的事情就是跟兒子之間的手機爭奪戰(zhàn)。
有次她跟兒子約好了玩游戲一小時,然而一小時后,兒子要求加10分鐘打完這一局。J出于寬容和理解,同意了。10分鐘后,兒子依然拒絕交出手機。J有意見了:不是說了一小時,而且還寬容了你10分鐘嗎?
在J的強烈要求下,兒子交出了手機,并開始生氣,賭氣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
J就憤怒了:你還氣上了?你自己說了一小時,不守規(guī)則;給你寬容了10分鐘,我執(zhí)行了規(guī)則,你還生氣?J說,她好想把門踹開拉他出來打一頓。
我問J:當你奪過手機,規(guī)則已經(jīng)執(zhí)行了,他也停止玩了,你的目的也達到了。你在生什么氣呢?
J說,但是他一副不愿意的樣子啊。
我問J:你在期待什么呢?期待他自覺、自愿、開心、積極地停止游戲,心滿意足感恩戴德地把手機交給你?
J說:起碼態(tài)度要好點吧。
我反饋了J:所以你不僅要兒子執(zhí)行規(guī)則,還要他態(tài)度很好地執(zhí)行規(guī)則。
J的期待是非常高的。執(zhí)行規(guī)則這事,除非規(guī)則是有利于自己的,不然很少有人能覺悟高到態(tài)度良好地去執(zhí)行。
比如紅燈這事,你趕時間的時候遇到了紅燈,你就會抱怨。你會說怎么這么倒霉,交通怎么這么差,城市規(guī)劃怎么這么糟,甚至會伴隨著很多臟話?墒悄氵是會執(zhí)行規(guī)則,踩剎車,乖乖地停在紅燈面前,無論你多么不愿意。
規(guī)則這事,能被執(zhí)行,就完成了使命。要求別人快樂地執(zhí)行對自己不利的規(guī)則,未免苛刻了點。
我問J:你好像看不得孩子生氣。
我們探討后發(fā)現(xiàn),J的憤怒,是因為對孩子的憤怒有內(nèi)疚。
她感覺自己這么強硬地奪手機,傷害到了孩子。孩子的憤怒,在表達他很受傷。所以J很內(nèi)疚,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
J的憤怒在說:我不想看到你憤怒。我很想做到不傷害你,讓你不憤怒,但是我又沒這個能力,我很挫敗。J消化不了這種內(nèi)疚和挫敗,就會以一種憤怒的形式表達出去。
這也是很多媽媽的一個通。
覺得應(yīng)該執(zhí)行規(guī)則,又怕傷害到孩子。兩個期待一沖突,就把自己弄得很挫敗,最后就只能發(fā)火。
背后其實是她們想為孩子的情緒負責,為孩子的受傷感負責,為孩子的憤怒負責。
3.
K是一個女兒,她覺得和媽媽相處很痛苦。
典型的故事就是,媽媽總是一副可憐的樣子: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K說,不用,我有獎學金。
媽媽做菜會做一桌子,然后讓K先吃,媽媽就會說:“我都是吃你剩的飯。”K說,那你先吃呀。媽媽又會拒絕。
媽媽常說:“你爸爸對我有多不好,我有多苦!盞說,那你離婚啊。媽媽又不愿意,而且理由是:“我都是因為你這么多年才不離婚。”K只能呵呵。
K說:我媽媽總是一副可憐的樣子,我實在受不了。我努力地聽她訴苦,但是我真的聽不下去,F(xiàn)在我只能給她很多錢彌補她,盡量不去看她。
我是同意K的媽媽的:媽媽是很可憐啊,她又要砸鍋,又要吃剩菜,又為了你不離婚……。
K說:我不需要啊。她自己喜歡這么做也就罷了,為什么非要說是為我。我覺得被強迫。
我問:是的啊,她的可憐是自找的,自找的可憐也是可憐啊。而且,哪來的強迫呢?
我們探討了K背后的邏輯:
媽媽很可憐,我就要解決她的可憐。她是因為我可憐的,我更要為她負責。
讓K感覺到被強迫的,從來不是媽媽很可憐,而是“我要為媽媽的可憐負責”的想法。
可憐感,就是媽媽的情緒,而K看不下去。K會覺得內(nèi)疚,覺得自己應(yīng)該幫助媽媽。可是K又沒有這個能力,所以K就對媽媽很憤怒。
K的憤怒就是,理性告訴她應(yīng)該幫助媽媽消化情緒,可身體又不想。這種挫敗和沖突,讓她憤怒了:你為什么要讓我有這種挫敗。
跟K一樣的是,我們班里還有無數(shù)個K,怕讓媽媽失望。
他們有的被逼婚,有的被逼給爸媽打電話,有的被逼聽嘮叨,有的被逼給弟弟錢。他們特別討厭父母以一種軟的或硬的方式控制他們。
其實讓他們憤怒的,不是父母的控制。而是他們實現(xiàn)不了內(nèi)在愿望的挫。翰幌胱尭改甘幌胱尭改覆婚_心。看到父母難受,自己也會難受。
他們這時候,其實都是想為父母的失望、不開心、難受負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掉他們的糟糕情緒。
“拯救父母的情緒”,這個難度,我不知道能用多大來形容。
對于我們的父母,他們習慣了不開心、失望、失控、難過、可憐,這是他們的一種常態(tài),不是孩子所能改變的。即使在生你養(yǎng)你之前,他們的控制欲、付出欲,已經(jīng)決定了他們會無數(shù)次在這個社會經(jīng)受這種情緒。是你一個人拯救得了的嗎?
對于父母經(jīng)常的糟糕情緒,你不僅拯救不了,還會把自己搭進去。
4.
M就更有趣,他是班里一個普通的同學。
我們的課程,是交流互動式的,每個同學都可以發(fā)言,講述自己的問題。M一說話就緊張。
我問他緊張什么。
M說:我怕說太多,耽誤大家的時間。
我問他:耽誤了大家時間會怎么樣呢?
M說:大家可能會生氣,可能會著急,可能會不開心。
我說:所以你要犧牲自己,做避免大家生氣的事。這就是想為大家的生氣負責。好像他們來到這里上課,需要你的照顧。好像他們不想聽了沒有能力打斷你,好像他們有意見了沒有能力直接說。所以你要提前照顧好他們。
M又說到,他做了兩年咨詢。但咨詢師卻說他感覺不到跟M的連接。
我問M:你對咨詢師有不滿嗎?
M說:有。
那你會告訴他嗎?
M說:不會。他怕告訴了咨詢師,咨詢師會受傷,會難過,會沒面子。
我說:所以,在你眼里,咨詢師很脆弱。而你要為咨詢師的受傷、難過、沒面子負責。
我問M:那你會拒絕別人嗎?
如我所料,M拒絕別人也有困難。理由如上:拒絕別人,別人可能會受傷。
我又問M:那你會求助嗎?
M說:我很獨立,也很自立,有困難能自己扛就自己扛。我怕給別人添麻煩,也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在M看來,求助會麻煩別人,別人就會有意見,就會不開心。
所以M要為別人的不開心負責。
我只能弱弱問了句:
你累嗎?
M說:我都抑郁了。
5.
有一種病,叫“看不得別人不開心綜合癥”。癥狀是:
看到別人不開心,就會有壓力,有內(nèi)疚,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如果是自己的原因?qū)е碌,?nèi)疚更重。
內(nèi)疚的時候,就想做點什么,消除別人的不開心,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要么是犧牲自己去做滿足對方的事,要么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不再刺激他,要么就干脆憤怒要求對方不要有要求。
為什么會內(nèi)疚呢?
因為你有情緒,我卻不管你,就代表了我是個壞人。壞人的感覺,讓我內(nèi)疚。我的理性告訴我,我應(yīng)該管你。但是我的身體告訴我,我不想管你。這種感覺很撕裂,我就只好用憤怒或犧牲來阻止你有情緒了。
你不要對我有需求、不要可憐、不要哭、不要生氣。如果你沒有這些情緒,我就既不是壞人,也不用安撫你了,我也就不那么累了。
看不得別人不開心,會覺得自己很偉大,但本質(zhì)上都是自私的。JKM,都很自私。
J的自私是:她剝奪了兒子生氣的權(quán)利。兒子在規(guī)則侵蝕了自己利益的時候,需要生氣來緩沖。如果兒子此時不生氣,他會失去生命活力?墒荍不允許兒子生氣,只是因為J受不了。
K的自私是:她剝奪了媽媽表達可憐和需求的權(quán)利。媽媽在表達自己可憐的時候,心里會舒服點,這是她熟悉的生存方式。你不讓她表達可憐,她會不知道該怎么活了?蒏不讓媽媽表達可憐,只是因為K聽不得。
M的自私是:M因為怕別人不耐煩而自動不說了,剝奪了別人聽故事的機會。M怕咨詢師傷心而不說,也剝奪了咨詢師知道真相的機會。
而且,別人的情緒,你負責得了嗎?
6.
內(nèi)心強大的人是這樣的:
你很可憐、受傷、憤怒,你有需求,ok,我知道了。但是,此刻我不想為它們負責,不想背負。這是你的事,你的情緒,你的需求,你自己負責。
我相信你有這個能力。你不是第一次可憐了,不是第一次受傷了,不是第一次難過了。你活到這么大,沒有我的時候,你不是一樣活下來了嗎?
如果我不滿足你,我就是個壞人的話。我同意你,在你眼里,我就是不孝順、白眼狼、自私、壞媽媽。可我并不因為你這么覺得,我就真的是了。只是你這么覺得而已,我不必反駁,不必讓你跟我意見一致。
你釋放負面情緒是你的事,你的自由。我無權(quán)也不需要干預你。但是要不要安撫你,就是我要決定的事了。
別人的情緒里,可能還會帶著控制。同樣,別人控制不控制是他的事,而你接受不接受,就是你的事了。你自己沒有能力拒絕,你就要為自己的犧牲負責。
這也是真正的愛。對孩子、媽媽、重要的人來說,尊重他們是獨立的人,有自主能力的人。這也是信任,相信他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情緒,更有能力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你要知道,他們是我們愛的人,但不是殘疾人。
人很大的自戀,就是太看得起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其實你不知道的是:每個人經(jīng)歷過的傷害,都比太平洋還大。你帶來的這點,算個啥。
有的人還會擔心:萬一他氣死了怎么辦。他拿死威脅我怎么辦。這就要在保證別人安全的基礎(chǔ)上,自己把握妥協(xié)的尺寸了。
而內(nèi)心變態(tài)強大則是這樣的:
對于別人的負面情緒,我可以喊暫停。等我開瓶啤酒,你再繼續(xù)。我就是想靜靜看你可憐、失控、抓狂、生氣、不開心的樣子。如果你因此而覺得我是壞人而大罵,請再暫停,我先拆包花生。
7.
別人的負面情緒,不一定會帶給我們痛苦,也可能帶給我們快樂。
當我們想安撫別人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就會心累。當我們不為別人的情緒負責的時候,我們就會輕松。當我們以別人的情緒為樂的時候,別人的情緒就在滋養(yǎng)我們。
所以你過成了什么樣的人生,不取決于別人對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對自己做了什么,你想對別人做什么。
強大的人,把負面情緒扔給別人,要別人來負責。
偉大的人,吸食別人的負面情緒,為別人負責。
文明的人,自己消化自己的,把別人的還給別人。
最后,我們要不管他們的情緒嗎?
你隨意,管到什么程度,那是你的選擇。我只是說,你負責的越多,你越偉大,也越累。
作者:叢非從
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咨詢師,研究關(guān)系、情緒和成長,長期在北上深開設(shè)“薩提亞自我成長工作坊”和“OH卡探索潛意識工作坊”,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他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如果您出現(xiàn)婚姻情感、親子關(guān)系問題或是心情不好、焦慮、睡不好、恐慌、強迫等明顯的問題,抑或沒有明顯癥狀與不舒服,或只是有一些莫名的不適感,想進一步了解自己某些問題的潛在原因,表達您想接受心理咨詢的意愿,以及您想通過心理咨詢解決什么問題、困擾。撥通我們的預約電話,我們的前臺助理會盡可能根據(jù)您的情況,幫您安排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預約電話:025-84584678
微信公眾賬號:njxlzx(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南京曉然心理咨詢”)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yanghuangjin.cn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