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4-6 瀏覽次數(shù):5090
人,是群居的生物,從幼年的家庭到成年的社會,自我認同的形成都仰賴自家庭或社會的眼光。因此,社會化的自我也是戴上人格面具的自我,而在這種形塑過程中被排擠割舍的自我可能性便轉為地下化的潛意識,所謂第二自我或陰影。
以下,簡易解說榮格精神分析理論中的“陰影”與“人格面具”概念。
陰影,是心靈尋求社會認同,在自我建構過程中割舍排除出去的心靈部分。因此,面對陰影,往往造成個體心靈極大的不安與焦慮。在這里,陰影一詞可以采取較為中立的價值評判,就像一座舞臺上聚光燈可能集中在某些地方,而被不被光造的地方便形成陰暗地帶。完整的心靈,是整座舞臺,而非只是聚光燈聚焦的地方,因此心靈成長的功課之一,是理解陰影,達成和解,構成一個能相互流通的整體。
人格面具的概念,源于希臘祭典與戲劇,戴上面具的人認同并執(zhí)行其所扮演角色的功能。用在心理學上,人格面具不盡是負面意涵,因為人格面具也是人執(zhí)行社會功能的必要手段,任何職位的社會功能都需要一定社會期待的形象相搭配,事實上,對較健全的心靈而言,往往能依照不同情境需求成功扮演不同的人格面具角色。依此而言,人格面具是公眾性的,只是過度公式化的人格面具,不但有喪失個性的可能性,嚴重的情況是過度壓抑個性后果,使得自我在脫下人格面具后,發(fā)現(xiàn)自我感脆弱到一整個不行,例如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一個成熟生命告別多年扮演的社會腳色(例如企業(yè)里的重要組織者或守護幼兒成長的家長),而重新思考自己人生定位的開端。榮格認為,這種離開生存重擔的階段帶來正負兩面的可能性,有些人意識到卸下長久經(jīng)營的社會腳色后,那種脫下人格面具不知該扮演什么的極度焦慮,而對有些心靈而言,則是重新設定自我人生方向,甚至轉向追求深刻經(jīng)驗的契機(例如轉向宗教或藝術)。
承上所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榮格的精神分析相當重視個體化歷程,事實上,榮格甚至認為每個人此生最重要功課就是完成個體化的修煉,那是每個個體獨特生命發(fā)出來的指令,唯有找到完成這個功課的途徑方法,人才能擁抱內(nèi)在宇宙的真實。
這種關懷使得榮格以特殊的方式重新解讀十六世紀歐洲文化里的煉金術,榮格認為,許多的古老煉金術其實重點不是巫術或化學,而是內(nèi)在自我的精神追尋。只是當時的發(fā)展混用了物質(zhì)性的修辭,比方說,在許多的文獻中的文字記載雖然談論的物質(zhì)的金,但其實是用以寓意精神上的修煉成金。許多煉金術里記載的鍛燒、溶解、凝結等冶煉過程,其實都可能對應不同精神修煉的階段。
榮格精神分析不僅適用于精神醫(yī)療,其實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精神分析哲理,更適用于一般大眾的自我追尋。因此,無怪乎今天榮格理論的許多運用并非在精神醫(yī)療的工作上,而是更廣泛的運用在占星術、塔羅占卜或曼茶羅。不過,上述的這類活動也會因為加入榮格理論元素,而改變了一般對于這類活動意義的認知方式。比方說,加入榮格理論精神的占星術與塔羅占卜,其意義會從原先占卜預測,轉向自我理解,勘測自我位置,提供調(diào)和自我意識與無意識整合的技術。
本文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