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26 瀏覽次數(shù):1794
文/雨夏
從小,就總是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別人家的孩子”那樣。
別人家的孩子口算不會粗心,別人家的孩子作文沒有錯別字,別人家的孩子會背新概念英語,別人家的孩子能默寫完整的化學周期表。
這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別人家的孩子活潑外向勇敢自信,他們還落落大方識得大體,所以他們身邊總有一堆好朋友。同時他們還富有想象,創(chuàng)意十足,每節(jié)課的發(fā)言都是奇思妙想,精彩絕倫。
那時候的我內(nèi)向安靜,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上課不敢舉手,下課不敢主動找別人說話。于是我躲在教室里專屬于我的那個小角落,看著明明在身邊卻好像遠在天邊的“別人家的孩子們”,想著:“啊,如果能變成他們就好了。”
想過要變成很多人。課堂上讀《紅樓夢》,黛玉葬花雖是傷感但又唯美令人動容,我想如果能變成她這么唯美就好了。下課看漫畫《NANA》,女主角大崎娜娜追求著音樂的夢想,敢愛敢恨,我想如果能變成她這么酷這么堅強就好了。寒暑假在電影院看《哈利·波特》,赫敏又聰明又美麗,我想如果能變成她這么聰慧就好了。
想要變成那么多人,是因為自己總是很平凡很普通,看著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就羨慕不已,于是幻想著自己能努力變成他們那樣熠熠發(fā)光。
可是呢?我學著讀詩誦辭,但是沒幾天就膩了,唐詩三百首和宋辭一百篇又回到書架上落灰,我自然沒有變成林黛玉。變成大崎娜娜?帥氣的短發(fā)干練的皮衣,簡直酷到極點!可是站在鏡子前我怎么都舍不得剪掉留了好多年的頭發(fā),所以還是算了吧。至于赫敏,學霸加女神,一直都是我的目標。但是隨手在網(wǎng)上測的IQ測驗,那個沒有任何亮點的分數(shù)告訴我我就是一個智商達平均水準的普通人,無論如何,也當不了天才。
唉,真是遺憾。而且,我算數(shù)還是會把加號看成乘號,還是會寫好多錯別字。另外,我怎么也做不到活潑外向,怎么也想不出奇思妙想。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距離離我越來越遠——最開始只是我考90分他們考100,現(xiàn)在是我在背英語課文他們在準備托福雅思SAT。大概,我永遠也成不了他們。我想。
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時候開始放棄“想要變成別人”的這個想法。說到底,還是因為怎么也變不成。我覺得我就像那個邯鄲學步的傻瓜,亦步亦趨,學著別人吐絲結(jié)繭,以為可以和別人一樣化蝶而出,卻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終究只是一只普通的蛾子。
所以干脆放棄了。雖然有點沮喪,不過也就算了吧。還是內(nèi)向安靜,反正也總有人會主動過來和我打招呼聊天說話,雖然沒有那么多,但我還是有那么幾個好朋友。還是小心翼翼,總害怕自己會出糗會打擾別人,但總之,也因此所有的人都覺得我溫和又好說話,他們還幫我把這一特質(zhì)命名為“溫柔”。
就這樣,我放棄了變成別人。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在看一本描寫吸血鬼的小說時,看見一個經(jīng)歷了漫長歲月與悠久生命的長老血族說:“沒有一個人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真正改變,我們僅僅是變成更加完整的自己而已。”
就是這樣了!我想。為什么要變成別人呢?不如變成一個更加完整的自己好了。
事情也挺奇怪的,我不再羨慕別人的外向活潑后,我自己卻反而慢慢地變得比原來開朗多了?赡苁且驗殚L大了幾歲,也有可能是因為大家都說我是個溫和的人都愿意和我說話,于是我也就敢于和每個人都聊上幾句了。搭話搭多了,也就不怕表達自己意見了。漸漸地,我也開始敢用“落落大方”這個詞來形容自己了。
不過,數(shù)學上我還是會算錯加減乘除,寫作文時我還是別字連篇。被家長老師吐槽就吐槽吧,吐個舌頭認真訂正就好,無關大體。
我就是這樣的,那就這樣吧。
前幾天看見一個理論,是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叫做“改變的矛盾理論”,說的是:當一個人放棄想要改變的執(zhí)念時候,改變往往就發(fā)生了。咦?這還蠻有意思的!繼續(xù)看,書上說:想要改變的原因,往往是我們想要變成另外一個人卻否認自己。但是自我的保護機制會阻礙這種改變行為的發(fā)生。所以,只有我們放棄成為另外一個人,而想要成為真正的自己時,改變往往就發(fā)生了。
唉?原來如此。
看見別人閃著光絢麗奪目,我們開始羨慕。于是我們追著別人的閃光點不停地跑,想要變得同樣閃耀,同時嫌棄黯淡的自己。可是,我們一開始的羨慕,也正是因為覺得那么亮麗的閃光可以把自己裝飾得更美好啊。只是追逐的過程中,我們居然把“自己”這個本體丟掉了,本末倒置。我們要做的不是把自己變成光,而在成長漫漫長路上是摘取一片一片明亮的光,用他們來裝飾自己。然后總有一天,我們自己就會變成了一顆光彩奪目的光源——這才是完整的自己。
所以,你想變成誰呢?是那個遙遠別人,還是就在這兒的完整的自己?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