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6-6 瀏覽次數(shù):2449
5月30日《現(xiàn)代快報》刊登的某調查顯示,10個孩子3個感到被忽視。在城市中孩子的吃、穿、用都不愁,但對孩子的情感忽視非常普遍。自幼受到忽視的孩子最容易成為“淘氣仔”、“淘氣女”,由于他們?nèi)狈?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安全感,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和同情心。他們還不懂群體中的合作,沒有為別人著想的感情。
隨著社會轉型,越來越多的家庭變?yōu)殡p職工家庭,父母上班忙,孩子常由老人看護,還有不少家庭的孩子是由保姆照顧的。由此,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心理連接(親密關系)可能會被孩子和其他人的關系取代。早期的親子活動不夠,容易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和內(nèi)向。到了青少年時期,這種情感忽視常導致孩子易受外界影響。特別是叛逆期(通常十三四歲),孩子渴望獨立,有強烈的欲望表現(xiàn)自己,如果父母沒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就會尋求其他來源的認同,很容易沾染社會上的不良風氣。
有些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會出現(xiàn)吵架甚至打架的攻擊性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攻擊是宣泄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對兒童的未來發(fā)展極其有害,必須進行糾正。攻擊性行為形成的關鍵期是嬰幼兒階段。這期間年輕的父母通常會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在食物也優(yōu)先供應孩子,甚至不讓孩子與他人分享,這樣容易導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長的嬌寵放縱,極易導致孩子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fā)泄不滿情緒,甚至發(fā)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家長與孩子缺少情感交流,互動太少,孩子容易冷漠,也會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家長可以采用“轉移注意”法,對有攻擊性行為的獨生子女給予較多的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來轉移其注意力,這樣可以培養(yǎng)興趣、陶冶性情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緒緊張或怒氣沖沖時,可以帶他去跑步、打球或進行棋類活動;培養(yǎng)文化興趣、繪畫、音樂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徑。引導孩子經(jīng)常從事這類活動有助于恢復他們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漸轉移他們的攻擊性行為。
作者 小木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