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5-7 瀏覽次數(shù):4064
咨詢者:
我發(fā)現(xiàn)自己看恐怖片后會情緒暴躁,或者有的反映人性黑暗面的片子,看后一段時間會情緒低落,并會被那些黑暗的東西帶入自己。我傾向于相信人總是可以被諒解的,而看過《孤兒》這個片子,女主角是個狂躁的精神病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傷害甚至殘忍殺害關(guān)心她的人,仿佛人天生就是惡的。我明顯感到情緒又有些躁動。我這樣的反應(yīng),是不是因為我對人性的設(shè)定過于極端,不能客觀地接受善惡共存?
李子勛回復(fù):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聰明人知道節(jié)制信息,絕不把自己長期陷入一種信息刺激中。因為信息刺激到一定閾值,身體會產(chǎn)生典型的疲勞綜合征候群。
你似乎更喜歡一種被理解的犯罪或可以被合理化的犯罪,不接受非理性的犯罪。其實,人們最好不要為犯罪尋找理由,因為合理化犯罪受害的是善良的人。我相信即便是在天堂,也會有人犯罪,因為從生物發(fā)展角度看,人骨子深處依然還是動物,還有恐懼與殺戮之心。在原始森林里,每個人都是獵人也可能是獵物,“惡”在進化的位置上應(yīng)該是人得以存在的原因。
我們同情一些好人的罪行,是因為我們需要接納與原諒我們內(nèi)心的“惡念”,我們不同情壞人作惡,是因為我們從不把自己當壞人,因而也不必原諒他們。有時候我們看兇殺片是意識中行兇,看黃色片是意識中施欲,所以酷愛看什么是無意識想體驗什么。如果我們把“幸福的人看悲劇,不幸福的人看喜劇”作為一種標準,那么你“看完恐怖片情緒暴躁,看完人性黑暗片情緒低落”說明你原本就有情緒問題。被信息刺激出來的感受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并不是片子可以傳遞給我們。好萊塢的片子最終都是好人終有善果,惡人終將惡報,那么,為什么你不能隨導(dǎo)演演繹在最后時刻開懷一呼,把糟糕的體驗拋至腦后,慶幸自己還活著?建議你要節(jié)制相似信息,在半年內(nèi)不看恐懼、變態(tài)兇殺、黑暗片,不刺激大腦那個區(qū)域。慢慢的,那個區(qū)域會縮小,被引發(fā)的體驗也就減弱,這時我們的內(nèi)心也變得日漸陽光和愉悅。
摘自網(wǎng)絡(luò)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
預(yù)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