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4-12 瀏覽次數(shù):2468
作者 季羨林
我的大學生活是比較長的:在中國念了 4 年,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又念了 5 年,才獲得學位。在德國學習期間有兩件事情是我畢生難忘的,都與我的博士論文有關。
在德國,寫博士論文有個形式簡單實則極嚴格的過程,你要先聽教授的課,后參加他的研討班,最后教授認為你“孺子可教”,才會給你一個一博士論文題目。再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三四年,搜集資料,寫出論文提綱經(jīng)教授過目。論文寫成的年限沒有規(guī)定,長則漫無限韋 l ]。我拿到有關佛教混合梵語的題目,用了 3 年的時間至少也要,搜集資料,寫成卡片然后整理資料又到處搜尋有關圖書,翻閱書籍和雜志,大約看了總有 100 多種書刊。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寫出提綱,最后寫成文章。
為了向教授露一手,我在論文開頭寫了篇相當長的“導言”,覺得這既能炫學,又能表現(xiàn)文采。見到教授時,他卻對我說:“這篇導言統(tǒng)統(tǒng)不要!里面全是華而不實的空話,一點新東西也沒有!別人要攻擊你,到處都是暴露點,一點防御也沒有!”這如晴天霹靂,打得我說不上話來。經(jīng)過反思,我深深地感覺到,教授這一棍打得好,我畢生受用不盡。
第二件事情是,學位拿到手后,論文需要從頭到尾認真核對,不但要核對從卡片上抄人論文的篇、章、字、句,而且要核對所有引用過的書籍、報刊和雜志。我從大學圖書館,甚至從柏林的普魯士圖書館,借過大量的書籍和報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當時就感到十分煩膩,現(xiàn)在再在短期內,把這么多的書籍重新借上一遍,心里無比膩味。然而老師的教導不能不遵行,只有硬著頭皮,耐著性子,一本一本地借,一本一本地查,把論文中引用的大量出處重新核對一遍,不讓它發(fā)生伯擠可一點錯誤。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德國學者寫好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讀校樣時都是用這種辦法來核對。法子看起來極笨,然而除此以外,還能有“聰明的”辦法嗎?德國書中的錯誤之少,是舉世聞名的。有的極為復雜的書竟能一個錯誤都沒有,連標點符號都包括在里面。德國人比別人高出一頭的訣竅就在于他們的“笨”。
我上了 9 年大學,在德國學習時,我自己認為收獲最大的就是以上兩點。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 摘自 《 我的人生感悟》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