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2-14 瀏覽次數(shù):550
當人們提到那些敗家子的時候,往往會想到他們的沖動行為、沖動的投資行為,以及缺乏金融素養(yǎng)等。但現(xiàn)實情況要復雜得多。
從事金融心理咨詢的專家認為這些行為背后最令人驚訝,但最強大的驅動力之一是未被認可的憤怒。這種憤怒往往與金錢本身無關,但是和金錢所象征的關系、背叛或未滿足的需求有關。盲目投資和敗光家產的底層是更深層次的、不穩(wěn)定的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
本文將探討(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憤怒如何讓人們陷入了有害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憤怒如何不停的趨使人們破壞自己的財務狀況。
來訪的故事
安在第一次會談中講述了他的超支問題。
她強迫性地消費,每個月都會超出預算,除了不知道為什么要買一些小玩意、衣服、外賣之外,也不會買別的東西。
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人并不能準確的說明自己“超支”了什么,并且會帶著一絲的羞恥不好意思地否認知。他們會說:“呃......我也不清楚...大概...超支...意味著比上個月花的多,這是因為......”
然而,安立即回答道:“每月大約10000塊!北M管她說是“大概”,但他的回答不僅快速、而且自信,這種堅定的態(tài)度是如此特別,因此,我打算和她詳細談談。
我問安,她是否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超支。
“我父親一直都大手大腳,入不敷出,”她透露提到她的父親在她18歲時破產了,并且借貸了巨額的商業(yè)貸款,安不得不開始工作,幫助父親償還債務。
現(xiàn)在,安快30歲了,她仍然每月分期付款償還這筆債務。雖然安接受了這筆債務,并同情她的父親的生意失敗,但是,我能感覺到安隱藏了自己對父親的憤怒——她不得不接手處理他父親的失敗。
當我問安每月需要為父親償還多少貸款時,她說:“大約10000元!
這意味著,他“超支”的金額幾乎與他每月需要償還的債務完全相同。她之前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似乎不是巧合。
更合理的解釋是,她為自己花掉的這些錢,是一種補償——即,如果沒有父親的債務,我就會每月多10000元的自由支配現(xiàn)金。
盡管這個無意識愿望是合理和正義的。但是,她這樣做的結果卻適得其反,讓她感覺捉襟見肘。
安的無意識似乎遵循這樣的邏輯——即如果不過度消費“善待”自己,就會讓她意識到父親剝削和“搶劫”了她。于是,安通過“過度消費”壓抑了自己的憤怒,讓自己無法體會到自己對父親的憤怒。
“我到底是(真的)在享受花錢帶來的快樂,還是在挖財務漏洞來補償我被父親剝奪的財務自由?”她說,“如果我不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我每月最大的支出是償還債務,這會讓我有何感受?”
安的行為是一種自我破壞,因為她在浪費錢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體會到了10000元帶來的憤怒和怨恨,這是對自己的憤怒,而非指向父親。
這種欲蓋彌彰的自毀行為并沒有給她帶來任何的好處,讓她陷入財務困境、內疚,而且,最初的憤怒還在哪兒吞噬著她。
憤怒影響我們財務狀況
安的案例并非特例。在臨床中有許多來訪因為未被允許表達的憤怒而陷入財務困境。
例如,一位陷入賭博困境的來訪,會一次次的輸光所有的資產后,去父母哪兒借錢,只為了再次輸光。他的強迫性賭博行為源于對父母的怨恨,怨恨父母對他的忽視、拋棄,他的父母曾經在他很小的時候,把他寄養(yǎng)在親戚家長達10年之久,直到他成人,能夠賺錢才接了回來。
依據(jù)精神分析的觀點,這位來訪不斷地向父母索取錢財?shù)男袨,是在憤怒的向父母聲討曾經缺失的愛,試圖要求得到父母的照顧或關注。
然而,當父母一次次的在經濟上補救這位來訪后,會讓他感到暫時的滿足,但最終會強化無助、內疚和依賴的感覺。
由憤怒驅動的自我破壞循環(huán)是詭譎的。
一旦我們被憤怒的情緒魔鬼交易,并被其捕獲后就喪失了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主導權,讓自己一次次的、不斷地陷入無意識的情感痛苦之中。
這些沖動消費、賭博、或風險投資是一種象征性的懲罰,懲罰的目標,是他們憤恨的人。但是這種“正確的行為”最終懲罰的,還是自己。但是未解決的背叛、忽視或無能為力等情緒仍然存在,往往比以前埋藏得更深。
得彼舍已,離厭、不厭!栋⒑洝
消除憤怒
如何避免這種情況?
第一步是意識——自己的“不良財務”行為可能與未解決的情緒有關。與治療師合作可以幫助揭示這些情緒,為探索憤怒、內疚和怨恨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
一旦感情得到認可和處理,人們就可以發(fā)展出更健康的方式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設定界限和建立財務穩(wěn)定。
通過了解敗家行為的情感根源,我們可以開始擺脫破壞性模式,進而和金錢、財富建立更健康的關系,還可以修復和家人的關系。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