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6-6 瀏覽次數(shù):1358
接納可以定義為接受不在你控制范圍內(nèi)的情況而不加評判的能力,這反過來又減少了它們造成的痛苦。
接納是基于這樣一種觀念,即痛苦不是直接來自痛苦,而是來自對痛苦的依戀。它源于佛教和卡爾羅杰斯提出的心理范式,即接受是走向改變的第一步。
接納不是依附于痛苦的過去,而是表明不依戀是克服痛苦的關(guān)鍵。不執(zhí)著并不意味著沒有情緒。相反,它指的是不讓痛苦變成痛苦的意圖。這意味著觀察您的想法和感受,以確定您何時允許自己感覺比必要的更糟。
缺乏判斷力是激進接受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涉及對情況的認可。相反,它涉及接受現(xiàn)實,而不是陷入對現(xiàn)實的情緒反應。
接納的跡象
接納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它可能需要一生的練習才能真正掌握它。
接納最常用于以下情況:您無法修復或改變已發(fā)生的事情,或者發(fā)生的事情感覺不公平,例如失去親人或失去工作。
雖然悲傷和失望是正常的情緒,但當最初的痛苦由于缺乏接受而延長時,痛苦就會產(chǎn)生。
接納并不意味著你同意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或發(fā)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相反,它預示著希望的機會,因為你正在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與現(xiàn)實作斗爭。
雖然當事情進展非常糟糕時很難做到這一點,但讓你的情緒失控只會增加你的痛苦和你正在經(jīng)歷的痛苦。當你回避或停留時,你確實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
有些人可能認為寬恕和接納是一回事。事實上,它們非常不同。寬恕涉及對他人的善意行為,而接納是對自己的善意行為的延伸。
缺乏接受的跡象
當您關(guān)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關(guān)系模式時,您可能會開始注意到您尚未接受的事件或情況。
思維模式:
我無法處理這個。
這不公平。
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不敢相信這正在發(fā)生。
這是不對的。
事情應該有所不同。
為什么這會發(fā)生在我身上?
感受和行為:
你為生活中發(fā)生的一切不好的事情責備自己。
你感到被困住了,認為你無法改變?nèi)魏问虑樽兊酶谩?/font>
你希望事情有所不同,但你感到無能為力。
你對這個世界感到憤怒。
您訴諸適應不良的應對機制(例如酒精或藥物)。
關(guān)系模式:
你不斷地嘮叨你的配偶,希望他們會改變。
你常常對別人做出的選擇感到失望。
你對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感到不滿。
你傾向于懷恨在心。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