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俄罗斯大胆少妇bbw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專注南京地區(qū)心理輔導,是您身邊專業(yè)、貼心的心靈伙伴!

首頁 / 心理知識

依戀理論與青少年家庭治療

發(fā)布時間:2022-10-23 瀏覽次數(shù):1848



家庭治療中的依戀

    • John Byng-Hall是家庭治療師,在倫敦 Tavistock 診所擔任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咨詢顧問。
    • Byng-Hall認為,可以利用依戀理論內(nèi)容來補充家庭治療的傳統(tǒng)模式:“依戀處于家庭生活的中心。依戀所創(chuàng)造的紐帶能夠提供保持終生的關懷和保護(Ainsworth, 1991),并能喚起激情——紐帶形成時的快樂、紐帶破裂時的苦惱——或者在紐帶變得不可靠時制造出麻煩” (1995, p. 45)。

依戀的研究者

      • 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 是依戀領域中的先驅。John Byng-Hall 認為,John Bowlby 于1949年寫出了有關家庭治療的最初文章,并且是“家庭治療的堅定支持者” (Byng-Hall, 1999, based on Byng-Hall, 1991)。
      • Bowlby認為,與一位成人照看者的依戀確保了兒童的安全。
      • Bowlby區(qū)分了依戀的三個方面(from Cassidy, 1999):
      • 依戀行為
      • 依戀行為系統(tǒng),
      • 依戀紐帶。


依戀行為

      • 依戀行為:指有助于親近一位依戀對象的行動。
      • 兒童進行目光接觸、哭泣、或做手勢,以引起自己父母的注意。
      • 兒童會在與之無依戀紐帶的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依戀行為。

依戀行為系統(tǒng)

      •  依戀行為系統(tǒng)是指個體所使用的所有特定行為
      •  下面的內(nèi)容是基于Cassidy (1999)的評述。Bowlby認為,依戀行為系統(tǒng)具有進化功能,因為它促使兒童獲得保護——后者的安全依賴于成人。
      •  Bowlby 還認為,存在其它兩種行為系統(tǒng),它們與依戀行為系統(tǒng)發(fā)生互動。
      •  首先是“探索行為系統(tǒng)”,它有助于生存,因為好奇心會幫助兒童了解和適應自己的環(huán)境。這個系統(tǒng)減少依戀行為。
      •  其次是“恐懼行為系統(tǒng)”,它有助于安全,并因此而動員起依戀系統(tǒng)。

依戀紐帶

      •  依戀紐帶是指一種情感紐節(jié):“該紐帶不是兩人間相互的;該紐帶為一個個體所擁有,并指向另一個體,后者被感知為更強壯、更智慧……一個人的依戀對象可以不反過來依戀于前者” (Cassidy, 1999, p. 12)。
      • Cassidy提出了有關依戀理論的若干重要命題:
      •  依戀紐帶只是雙親-兒童關系的一個方面。照看者還扮演玩伴、教師、管束者的角色。
      •  兒童體驗到多種依戀,但在每個關系中的依戀紐帶的質量并不都相同。紐帶的質量受以下因素的影響:互動的總量、所提供關懷的質量、以及照看者的情感投入。


什么是依戀風格?

      • 有研究系統(tǒng)地考察了兒童的依戀風格,并似乎支持已建立起來的依戀風格類別。
      • 特定依戀風格的發(fā)展似乎受到照看者-兒童關系的動力機制的影響。對兒童依戀的研究激發(fā)了對成人依戀的研究。
      •  Byng-Hall 提出,父母的依戀風格和兒童的依戀風格都會影響家庭系統(tǒng)。


兒童的依戀類型

      •  Mary Ainsworth 創(chuàng)立了“陌生情境”(SS)測試,以評價依戀類型;對依戀類型的評估還基于在家庭自然環(huán)境中對兒童進行的觀察。
      •  在陌生情境中,Ainsworth 考察了兒童對陌生情境的反應:兒童在她的實驗室(陌生情境)中短暫地與父母分離兩次,一次分離三分鐘,另一次分離六分鐘。
      •  在分離前及每次分離后,對父母及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
      • 測試揭示了四種依戀風格:安全、回避、抵抗或矛盾、以及紊亂/混亂(Ainsworth, Waters, & Wall, 1978; Main & Solomon, 1990)。


兒童的安全型依戀

      •  一般人群中的大多數(shù)兒童(約50% 到 75%)可被歸類為安全依戀型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兒童在與父母分離前探索房間,并在照看者離開時顯得苦惱。
      •  在重聚時,照看者及其孩子似乎樂意于見到對方,并開始互動。
      •  家庭情境觀察揭示出與父母-兒童互動相關的如下特征:
      •  照看者和兒童間的交流似乎是熱情而又敏感。兒童似乎不懼于表達憤怒。
      •  照看者允許適宜于孩子年齡階段的自主和探索。親近具有靈活性:兒童和照看者各自獨立活動,并不時進行隨意交流。
      •  照看者似乎擁有穩(wěn)定連貫的依戀觀,并認識到它對兒童的重要性。
      •  照看者和兒童似乎在互動中獲得樂趣。

兒童的回避型依戀

      •  在一般人群中,15% 到 30%的兒童可被歸類為回避型。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在分離后,兒童繼續(xù)探索房間,表現(xiàn)出的苦惱有限(如果有苦惱的話)。
      •  當照看者返回時,兒童回避照看者,并轉而關注房間中的一個玩具。
      •  照看者更多地關注房間內(nèi)的物體而非兒童。
      •  如果照看者抱起兒童,兒童會不情愿、想被放下。
      •  雖然在行為表現(xiàn)上兒童不受分離的影響,但研究表明,相對于安全依戀型的兒童,這類兒童的清醒時間要長得多。
      •  回避型兒童持續(xù)表現(xiàn)出心理焦慮的跡象。
      •  存在心理喚醒,但仍采取回避照看者的策略,這表明兒童正試圖通過集中關注其它物體,來抑制不安全感。
      •  家庭情境觀察確認出與父母-兒童互動相關的如下特征:
      •  照看者似乎對兒童的接觸嘗試做出消極的反應:當兒童悲哀時,照看者退縮。
      •  照看者似乎表現(xiàn)出更多的排斥孩子的行為。
      •  兒童在家里比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顯得更加憤怒。
      •  進行游戲行為的目的,似乎是要轉移對依戀需要的注意。

兒童的抵抗或矛盾型依戀

      •  Byng-Hall (1995)提出,這種關系類似于糾結關系。
      •  兒童由于體驗到照看者會不時地不可親近,而似乎依附于照看者(Byng-Hall, 1995)。
      •  在一般人群中,4% 到 25%的兒童可被歸類為抵抗或回避型。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在兩次分離前,兒童顯得苦惱;而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兒童似乎沉迷于照看者。
      •  他們似乎不會因照看者出現(xiàn)而得到安慰,會顯得憤怒或消極。
      •  在重逢后,這類兒童可能不會繼續(xù)進行探索活動。
      •  家庭情境觀察確認出與雙親-兒童互動相關的如下特征:
      •  照看者似乎致力于撫育任務,但經(jīng)常在情感上對孩子不可親近。
      •  兒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堅持尋求關注,則照看者就能夠做出反應,因而兒童始終保持與照看者的親近, , 。
      •  一些兒童會關懷雙親,以便增進互動。在 Byng-Hall (1995) 看來,這會兒童過早地成人化。

兒童的紊亂/混亂型依戀

      •  在一般人群中,15%到25%的兒童可被歸類為紊亂/混亂型。
      •  研究表明,相當數(shù)量的受虐兒童(可達80%)可被歸為此類型。
      •  一些兒童對重逢體驗沒有系統(tǒng)化的反應。
      •  當照看者出場時,這些兒童會(a) 表情恍惚地呆滯著,(b) 在照看者進入時站起來;(c) 跌坐到地板上;或 (d) 纏住照看者但身體卻躲避照看者。這些兒童的其它行為可被歸類為其它類型。
      •  對這些兒童的家庭情境觀察表明,對陌生情境測試的特殊反應可能與這些孩子在家庭中逃避虐待的方式有關。例如,在陌生情境測試中畏縮在地板上的孩子,可能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而發(fā)展出這種畏縮行為。


對成人依戀的量度

      •  對兒童依戀風格的探索,激發(fā)了對成人依戀風格的調(diào)查研究。
      •  一種成人依戀會談(AAI; George, Kaplan, & Main, 1984)被開發(fā)出來,以評估成人的依戀風格,并已進行了三次修訂。
      •  在成人依戀會談中,要求參加者提供五個描述每位雙親的形容詞,并提供例證每個形容詞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會談者詢問如下問題:
      •  在自己心煩意亂時,照看者對自己是什么反應;
      •  照看者是否威脅自己;
      •  是否感覺自己被拋棄;
      •  解釋照看者的行為;
      •  這些童年體驗對自己的成人人格的影響
      • 在兩個維度上,對參加者加以評價。
      •  第一個維度是連貫性。連貫性是指這樣的回答:
      •  回答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描述;
      •  回答真實、簡潔、完整;
      •  回答的表達清晰、有條理。
      •  第二個維度是思索他人的動機的能力。
      • 確認出成人依戀的四種類型
      •  安全/自主,
      •  拒絕,
      •  沉迷,
      •  非卷入/紊亂
      •  從這些會談中,可以預測參加者的子女的依戀情況。

安全/自主型成人依戀

      •  借助成人依戀會談進行的研究表明,如果照看者能夠理解自己的童年體驗并能夠理解他人的動機,則他們似乎能夠對兒童做出適宜的反應。
      •  這似乎會促進自己孩子的安全依戀。
      •  做為照看者,該人似乎認識到依戀的重要性。
      •  這種類型的依戀會促進孩子的安全依戀。

拒絕型成人依戀

      •  在成人依戀會談中的反應不連貫:用來描述照看者的形容詞通常是正面的,但所做出的描述或者不支持這些正面形容詞、或者實際上與這些形容詞相矛盾。
      •  該人似乎輕視依戀的重要性。
      •  這種類型的成人依戀助長兒童的回避型依戀!肮灿械碾p親/兒童依戀策略是要保持距離……以便減少可能會導致拒絕的情感暴發(fā)。所付出的代價是,兒童在需要時得不到細致的關照” (Byng-Hall, 1995,p. 50) 。

沉迷型成人依戀

      •  在成人依戀會談中的反應不連貫:對形容詞的描述指代不清。
      •  該人似乎沉迷于往日關系體驗,可能會表現(xiàn)得憤憤不平。
      •  結果就是,家庭中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
      •  這種類型的成人依戀助長兒童的抵抗或矛盾依戀!按嬖诖罅康南嗷ケO(jiān)視和測心,這都是因為雙親或兒童一方在努力預防可能的分離”(Byng- Hall, 1995, p. 50)。

未解決/紊亂型成人依戀

      •  這類人似乎被往日心理創(chuàng)傷的記憶所嚇倒,這些記憶會助長暫態(tài)分裂(momentary disassociation,譯注:我不理解這個術語,暫且如此翻譯)。
      •  在成人依戀會談中,對涉及到失落或虐待話題的反應是不連貫的。例如,成人的言語措詞可能會令人感到:已去世的某人仍然活著。
      •  其它反應在各自的類別中是連貫的。
      •  這種類型的成人依戀助長兒童的紊亂/混亂依戀!敖o人的總印象是,雙親完全不把孩子放在心上,而是視孩子為往日劇情中的人物……。隨著兒童長大,總體策略的確似乎是在演變。兒童或者變得更能控制父母(通常以懲罰性方式),或者開始照看父母” (Byng-Hall, 1995)。


青春期中的依戀

      •  Joseph P. Allen 和 Deborah Land 基于他們對青春期依戀的研究評述,提出在這個過渡期中,青少年有這樣一種動機:變得較少依附于父母。
      •  但這并不是說父母不重要。
      •  Allen 和 Land 提出,青少年的任務,是發(fā)展出與父母的更具相互性、更少依賴性的關系。他們的結論是,“研究越來越顯示出,發(fā)展青少年自主性的最便捷方式,是依托于一個會遠遠保持到青春期之后的安全關系,而不是以犧牲與父母的依戀關系為代價” (1999, p. 319)。
      •  “這一觀點認為,青春期不是放棄依戀需要及依戀行為的時期;這是一個青少年逐漸轉向朋輩的時期。這一轉變還包括從等級依戀關系(主要是接受照看者的關愛)向朋輩依戀關系(既接受也施予關愛和支持)的轉化” (1999, p. 323)。

青春期中的依戀及認知發(fā)展

      •  青春期中的依戀關系受到認識發(fā)展的影響。
      •  例如,能夠進行形式操作思維——特別是擁有抽象思維能力——的青少年,能夠更加“深廣”地看待依戀 (Allen & Land, 1999)。
      •  另外,自我分化的加強會轉化依戀關系,使它們“變得更加內(nèi)在化、更少圍繞某個特定關系” (Allen & Land, 1999, p. 320)。
      •  這兩種轉化表明,在青春期中依戀關系仍然重要。

青春期中的依戀及家庭機能

      •  Allen 和 Land 提出,青春期中的安全依戀會促進家庭機能。例如,Cathron L. Hilburn Cobb (1996) 的一項研究提出,對父母兩方的安全依戀有助于形成具有高度協(xié)作和探索精神的家庭環(huán)境。而青春期中的非安全依戀似乎會制造家庭問題,這有三個原因:
      •  照看者會把子女的個體化努力理解成是對自己與青春期子女間關系的威脅。
      •  非安全依戀的青少年及其父母會被與個體化相關的情感所淹沒,這些情感又會助長沖突。
      •  非安全依戀的青少年可能變得容易失落,因為他們不期望被雙親傾聽或理解。

做為安全基地的家庭

      •  Byng-Hall 從家庭系統(tǒng)的角度提出,家庭通過提供安全家庭基地,而有助于增進依戀。
      •  安全基地的定義:“安全基地是一個家庭,它提供可靠并隨時可及的依戀關系網(wǎng)絡、提供適宜的照看者,家庭的所有成員基于它們,能夠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以便去探索自己的可能性”(1999, p. 627)。
      •  Byng-Hall 提出,與安全家庭基地相關的有兩個因素:
      •  首先,他提出存在這樣一種共同覺知:依戀關系重要、在家庭中人們應首先關愛他人。
      •  其次,他主張在提供相互的關愛時,家庭成員間應當相互支持。

家庭中破壞安全基地的因素

      •  害怕失去或真實失去一位依戀對象。
      •  兒童依附于一位照看者并排斥與其他照看者的關系。Byng-Hall 把這稱為“俘獲”一位依戀對象。
      •  轉向一位不適宜的依戀對象(即,如果父母雙方不相互支持,則可能會以一個兒童為依戀對象)。
      •  關系(特別是虐待關系)內(nèi)存在沖突。
      •  消極自我滿足預言:存在這樣一種預期——老一代人的失敗會重演。

依戀對家庭內(nèi)距離調(diào)節(jié)的影響

      •  在許多家庭治療模式中,距離調(diào)節(jié)是常見的主題。
      •  結構治療認為,存在與太親密(糾結)或太疏遠(疏離)相關的問題。
      •  Murrary Bowen 提出,家庭內(nèi)的各成員的分化情況應當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  Byng-Hall 提出,依戀關系助長家庭內(nèi)不健全的距離調(diào)節(jié)。

家庭治療師的任務

      •  為家庭提供安全治療基地。
    ,
      •  這類似于客體關系家庭治療中的這一觀念:為治療建構“安全容器”。
      •  Byng-Hall 提出,治療師要成為家庭成員的依戀對象。
      •  結果就是,貫穿于當事人的臨床治療過程,治療師應當規(guī)則地服務于當事人的需要,并向他們傳達這一信息:在將來我們?nèi)詴^續(xù)為他們服務。
      • 對當前重大關系的治療。Byng-Hall 提出,標準化地理解與依戀相關的困難,會有助于治療。
      •  “依戀理論能夠提供治療師及家庭都能清晰理解的解釋、能夠提供對令人困惑問題的理解。例如,憤怒、難纏、有控制欲的兒童經(jīng)常被看作是有意作惡,但也可以換種方式看待這個孩子:沒有無安全感、在感到不被愛及不值得愛時試圖確保父母關心自己” (1999, p. 636)。
      •  除了提供重構,Byng-Hall 還主張,我們應當通過促進家庭成員更連貫的敘事,來關注重要的關系。敘事治療技術特別有用。與當前重要關系相關的其它兩類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關注:距離沖突和權力斗爭。結構技術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  探索家庭成員與治療師間的關系
      •  在治療中,治療師成為家庭系統(tǒng)的一部分,因而治療師應當關注自己所產(chǎn)生的影響。
      •  “要使家庭成員形成對治療師的安全依戀,至關重要的是: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被理解” (Byng-Hall, 1999, p. 636)。
      •  因為治療師會被看成依戀對象,實驗性治療手段會有助于處理這些議題。
      •  有興趣在自己的臨床治療中結合使用依戀理論的治療師,都應當閱讀 Augusts Napier 和 Carl Whitaker 的《家庭考驗》(Family Crucible)一書。
      •  評述和評價——往日經(jīng)歷如何影響當前關系模式。
      •  “探索這兩者——既往世代中發(fā)生的事、治療中發(fā)生的事——之間的關聯(lián),會有助于治療師及家庭成員弄清楚往日事件對當前的影響、有助于評估以舊行為方式行事是否有助于當前” (Byng-Hall, 1999, p. 639)。
      •  這類似于 Murray Bowen 的建議:“擁抱”家庭歷史以促進分化。
      •  敘事及象征實驗治療也可被用以幫助評價這些關系模式。

自我報告依戀評估

      •  近來的研究表明,依戀度量應當被描述為連續(xù)維度而非固定類別(即,安全、回避、焦慮、紊亂)。
      •  Gay C. Armsden 和 Mark T. Greenberg 開發(fā)了“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 (IPPA; Armsden & Greenberg, 1987),這是一份青少年自我依戀度量,非?尚、有效。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中包括測量與母親、父親、親密朋友的依戀關系的25項等級。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使用亞等級而非分級類別。有三個亞等級用以量度重要的依戀維度:信任、交流、疏離。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及使用說明可從Mark T. Greenberg處免費獲得,聯(lián)系電郵為:mxg47@psu.edu

對依戀的臨床評估

      •  John Byng-Hall (1995, p. 53)開發(fā)了家庭分離測試,以評估治療時段中的依戀。
      •  治療師發(fā)出特定信號,讓父母離開房間。
      •  父母留在房間外六分鐘,兒童與治療師留在房間中。
      •  在父母返回時,要求他們先進門,在門口并列站立五秒鐘。然后正常地行為。
      •  Byng-Hall 提出,這一程序提供了有關以下內(nèi)容的臨床信息:
      •  與分離相關的困難。
      •  在分離期間出現(xiàn)的兄弟姐妹間的依戀行為。
      •  對治療師的依戀。
      •  辨別每個孩子的雙親參照(parent references,譯注:不理解此術語,暫如此翻譯)。
      •  有關該家庭中依戀的實質的線索。


轉自心理學空間

作者:Ronald Jay Werner-Wi

譯者:董建中(華南師大)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傳播心理知識,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微信掃一掃,開啟免費咨詢

預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南京地區(qū)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