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0-23 瀏覽次數(shù):1848
家庭治療中的依戀
依戀的研究者
- 依戀行為
- 依戀行為系統(tǒng),
- 依戀紐帶。
依戀行為
- 兒童進行目光接觸、哭泣、或做手勢,以引起自己父母的注意。
- 兒童會在與之無依戀紐帶的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依戀行為。
依戀行為系統(tǒng)
- 下面的內(nèi)容是基于Cassidy (1999)的評述。Bowlby認為,依戀行為系統(tǒng)具有進化功能,因為它促使兒童獲得保護——后者的安全依賴于成人。
- Bowlby 還認為,存在其它兩種行為系統(tǒng),它們與依戀行為系統(tǒng)發(fā)生互動。
- 首先是“探索行為系統(tǒng)”,它有助于生存,因為好奇心會幫助兒童了解和適應自己的環(huán)境。這個系統(tǒng)減少依戀行為。
- 其次是“恐懼行為系統(tǒng)”,它有助于安全,并因此而動員起依戀系統(tǒng)。
依戀紐帶
- 依戀紐帶只是雙親-兒童關系的一個方面。照看者還扮演玩伴、教師、管束者的角色。
- 兒童體驗到多種依戀,但在每個關系中的依戀紐帶的質量并不都相同。紐帶的質量受以下因素的影響:互動的總量、所提供關懷的質量、以及照看者的情感投入。
什么是依戀風格?
兒童的依戀類型
- 在陌生情境中,Ainsworth 考察了兒童對陌生情境的反應:兒童在她的實驗室(陌生情境)中短暫地與父母分離兩次,一次分離三分鐘,另一次分離六分鐘。
- 在分離前及每次分離后,對父母及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
兒童的安全型依戀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兒童在與父母分離前探索房間,并在照看者離開時顯得苦惱。
- 在重聚時,照看者及其孩子似乎樂意于見到對方,并開始互動。
- 照看者和兒童間的交流似乎是熱情而又敏感。兒童似乎不懼于表達憤怒。
- 照看者允許適宜于孩子年齡階段的自主和探索。親近具有靈活性:兒童和照看者各自獨立活動,并不時進行隨意交流。
- 照看者似乎擁有穩(wěn)定連貫的依戀觀,并認識到它對兒童的重要性。
- 照看者和兒童似乎在互動中獲得樂趣。
兒童的回避型依戀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在分離后,兒童繼續(xù)探索房間,表現(xiàn)出的苦惱有限(如果有苦惱的話)。
- 當照看者返回時,兒童回避照看者,并轉而關注房間中的一個玩具。
- 照看者更多地關注房間內(nèi)的物體而非兒童。
- 如果照看者抱起兒童,兒童會不情愿、想被放下。
- 雖然在行為表現(xiàn)上兒童不受分離的影響,但研究表明,相對于安全依戀型的兒童,這類兒童的清醒時間要長得多。
- 回避型兒童持續(xù)表現(xiàn)出心理焦慮的跡象。
- 存在心理喚醒,但仍采取回避照看者的策略,這表明兒童正試圖通過集中關注其它物體,來抑制不安全感。
- 照看者似乎對兒童的接觸嘗試做出消極的反應:當兒童悲哀時,照看者退縮。
- 照看者似乎表現(xiàn)出更多的排斥孩子的行為。
- 兒童在家里比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中顯得更加憤怒。
- 進行游戲行為的目的,似乎是要轉移對依戀需要的注意。
兒童的抵抗或矛盾型依戀
- 在陌生情境測試中,在兩次分離前,兒童顯得苦惱;而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兒童似乎沉迷于照看者。
- 他們似乎不會因照看者出現(xiàn)而得到安慰,會顯得憤怒或消極。
- 在重逢后,這類兒童可能不會繼續(xù)進行探索活動。
- 照看者似乎致力于撫育任務,但經(jīng)常在情感上對孩子不可親近。
- 兒童似乎了解到,如果自己堅持尋求關注,則照看者就能夠做出反應,因而兒童始終保持與照看者的親近, , 。
- 一些兒童會關懷雙親,以便增進互動。在 Byng-Hall (1995) 看來,這會兒童過早地成人化。
兒童的紊亂/混亂型依戀
- 研究表明,相當數(shù)量的受虐兒童(可達80%)可被歸為此類型。
- 一些兒童對重逢體驗沒有系統(tǒng)化的反應。
- 當照看者出場時,這些兒童會(a) 表情恍惚地呆滯著,(b) 在照看者進入時站起來;(c) 跌坐到地板上;或 (d) 纏住照看者但身體卻躲避照看者。這些兒童的其它行為可被歸類為其它類型。
對成人依戀的量度
- 在自己心煩意亂時,照看者對自己是什么反應;
- 照看者是否威脅自己;
- 是否感覺自己被拋棄;
- 解釋照看者的行為;
- 這些童年體驗對自己的成人人格的影響
- 第一個維度是連貫性。連貫性是指這樣的回答:
- 回答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描述;
- 回答真實、簡潔、完整;
- 回答的表達清晰、有條理。
- 第二個維度是思索他人的動機的能力。
- 安全/自主,
- 拒絕,
- 沉迷,
- 非卷入/紊亂
安全/自主型成人依戀
拒絕型成人依戀
沉迷型成人依戀
未解決/紊亂型成人依戀
- 在成人依戀會談中,對涉及到失落或虐待話題的反應是不連貫的。例如,成人的言語措詞可能會令人感到:已去世的某人仍然活著。
- 其它反應在各自的類別中是連貫的。
青春期中的依戀
青春期中的依戀及認知發(fā)展
青春期中的依戀及家庭機能
- 照看者會把子女的個體化努力理解成是對自己與青春期子女間關系的威脅。
- 非安全依戀的青少年及其父母會被與個體化相關的情感所淹沒,這些情感又會助長沖突。
- 非安全依戀的青少年可能變得容易失落,因為他們不期望被雙親傾聽或理解。
做為安全基地的家庭
- 首先,他提出存在這樣一種共同覺知:依戀關系重要、在家庭中人們應首先關愛他人。
- 其次,他主張在提供相互的關愛時,家庭成員間應當相互支持。
家庭中破壞安全基地的因素
依戀對家庭內(nèi)距離調(diào)節(jié)的影響
- 結構治療認為,存在與太親密(糾結)或太疏遠(疏離)相關的問題。
- Murrary Bowen 提出,家庭內(nèi)的各成員的分化情況應當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家庭治療師的任務
,
- 這類似于客體關系家庭治療中的這一觀念:為治療建構“安全容器”。
- Byng-Hall 提出,治療師要成為家庭成員的依戀對象。
- 結果就是,貫穿于當事人的臨床治療過程,治療師應當規(guī)則地服務于當事人的需要,并向他們傳達這一信息:在將來我們?nèi)詴^續(xù)為他們服務。
- “依戀理論能夠提供治療師及家庭都能清晰理解的解釋、能夠提供對令人困惑問題的理解。例如,憤怒、難纏、有控制欲的兒童經(jīng)常被看作是有意作惡,但也可以換種方式看待這個孩子:沒有無安全感、在感到不被愛及不值得愛時試圖確保父母關心自己” (1999, p. 636)。
- 除了提供重構,Byng-Hall 還主張,我們應當通過促進家庭成員更連貫的敘事,來關注重要的關系。敘事治療技術特別有用。與當前重要關系相關的其它兩類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關注:距離沖突和權力斗爭。結構技術有助于解決這些問題。
- 在治療中,治療師成為家庭系統(tǒng)的一部分,因而治療師應當關注自己所產(chǎn)生的影響。
- “要使家庭成員形成對治療師的安全依戀,至關重要的是:使他們感覺到自己被理解” (Byng-Hall, 1999, p. 636)。
- 因為治療師會被看成依戀對象,實驗性治療手段會有助于處理這些議題。
- 有興趣在自己的臨床治療中結合使用依戀理論的治療師,都應當閱讀 Augusts Napier 和 Carl Whitaker 的《家庭考驗》(Family Crucible)一書。
- “探索這兩者——既往世代中發(fā)生的事、治療中發(fā)生的事——之間的關聯(lián),會有助于治療師及家庭成員弄清楚往日事件對當前的影響、有助于評估以舊行為方式行事是否有助于當前” (Byng-Hall, 1999, p. 639)。
- 這類似于 Murray Bowen 的建議:“擁抱”家庭歷史以促進分化。
- 敘事及象征實驗治療也可被用以幫助評價這些關系模式。
自我報告依戀評估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中包括測量與母親、父親、親密朋友的依戀關系的25項等級。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使用亞等級而非分級類別。有三個亞等級用以量度重要的依戀維度:信任、交流、疏離。
- 雙親及朋輩依戀調(diào)查表及使用說明可從Mark T. Greenberg處免費獲得,聯(lián)系電郵為:mxg47@psu.edu
對依戀的臨床評估
- 治療師發(fā)出特定信號,讓父母離開房間。
- 父母留在房間外六分鐘,兒童與治療師留在房間中。
- 在父母返回時,要求他們先進門,在門口并列站立五秒鐘。然后正常地行為。
- 與分離相關的困難。
- 在分離期間出現(xiàn)的兄弟姐妹間的依戀行為。
- 對治療師的依戀。
- 辨別每個孩子的雙親參照(parent references,譯注:不理解此術語,暫如此翻譯)。
- 有關該家庭中依戀的實質的線索。
轉自心理學空間
作者:Ronald Jay Werner-Wi
譯者:董建中(華南師大)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傳播心理知識,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