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俄罗斯大胆少妇bbw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專注南京地區(qū)心理輔導(dǎo),是您身邊專業(yè)、貼心的心靈伙伴!

首頁 / 親子教育

控制型父母的20種表現(xiàn)

發(fā)布時間:2022-9-13 瀏覽次數(shù):642

父母往往會有意無意地通過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對孩子加以管控。

擁有獨立的自主權(quán)和控制感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至關(guān)重要。然而,現(xiàn)實中有很多父母會控制自己的子女,他們期望子女實現(xiàn)自己的未曾滿足的愿望,甚至有心理問題的父母想方設(shè)法控制、虐待孩子。

 

長久以往,這樣的孩子會認(rèn)為自己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他們的命運由其他人控制。在很大程度上,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這種無助感普遍來自于控制型父母的影響。

 

 

 

父母控制的類型

 

父母控制有兩種類型——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

 

行為控制

 

行為控制(Behavioral control )是指監(jiān)督和管理兒童的行為。這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會監(jiān)控他們的行蹤,監(jiān)督他們的社交生活——孩子和誰交往,是不是一些他們認(rèn)為的“狐朋狗友”。

 

行為控制旨在規(guī)范兒童的行為以符合家庭或社會規(guī)范。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自主和監(jiān)管都是必不可少的。

 

自主權(quán)允許孩子在遠(yuǎn)離父母的情況下發(fā)展出獨立的身份認(rèn)同。當(dāng)孩子進(jìn)入青春期,就要開始為成年期做準(zhǔn)備,這種獨立的過程在青春期尤為重要。

 

同時,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框架,以便讓孩子學(xué)會抑制自己的破壞性行為,并從事社會可接受的行為。對于促進(jìn)有利的人格發(fā)展而言,這樣的行為框架和指導(dǎo)是非常必要的。

 

在某種程度上,旨在監(jiān)控、教導(dǎo)和規(guī)范適當(dāng)?shù)男袨榈男袨榭刂茖τ趦和慕】蛋l(fā)展至關(guān)重要。然而,當(dāng)父母過度控制孩子行為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時,他們就會變得和控制欲強的父母一樣,開始控制比他們跟弱小的人。

 

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是指父母侵入了兒童的情緒和心理發(fā)展。控制型父母不會對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做出反應(yīng)。他們限制、扼殺和操縱孩子的心理體驗。他們也扼殺了孩子體驗情緒的能力,當(dāng)孩子的內(nèi)心的情緒枯萎成為一片荒漠之后,這樣的孩子失去了獨立表達(dá)情緒的能力。

 

這些控制型父母通過表現(xiàn)出失望、不贊成和羞辱,讓孩子感到內(nèi)疚、撤回自己的關(guān)愛等方式控制孩子的心理?刂菩透改竿ㄟ^親子關(guān)系來操縱孩子的感受、觀念或想法。此外,他們希望讓孩子在情感上長久依賴父母,并且糾纏不清。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心理控制的是侵入性的、過度保護(hù)的、占有欲的、指示性的和通過內(nèi)疚來控制的。

 

根據(jù)控制型父母使用的各種措施,可以發(fā)現(xiàn),父母通過以下兩個方向?qū)崿F(xiàn)對孩子心理的操控:

 

內(nèi)部控制(internally controlling):心理控制通常是通過微妙的、非語言的暗示來實現(xiàn)的。這些父母主要訴諸于孩子內(nèi)心的力量和規(guī)則,例如,父母會激起孩子的羞恥感和內(nèi)疚感。由于控制是更內(nèi)在的、隱蔽的和不明顯的,所以大多數(shù)心理控制措施都是通過內(nèi)部控制進(jìn)行的,因此,心理控制并不總是內(nèi)部控制,除此之外,還有

 

外部控制(Externally controlling):外部控制的養(yǎng)育方式是以公開的方式進(jìn)行的。喊、打、懲罰和獎勵是用外部突發(fā)事件脅迫孩子的常用策略。一些父母會通過人身攻擊或反復(fù)無常的情緒行為控制孩子,例如,不斷地額在照顧孩子和攻擊孩子之間交替?量痰酿B(yǎng)育方式、直升機的養(yǎng)育方式、嚴(yán)格的養(yǎng)育方式都是外部控型養(yǎng)育方式。所有這些養(yǎng)育方式都是專制的養(yǎng)育方式。

 

 

 

控制型父母的表現(xiàn)

 

父母是否在控制取決于幾個因素的組合:

 

■ 控制類型(行為與心理)

 

■ 控制方式(內(nèi)部控制與外部控制)

 

■ 控制水平(中等 vs 高)

 

■ 孩子的氣質(zhì)(孩子是否認(rèn)為父母是控制者)

 

盡管辨別控制行為有很多的維度,但仍有一些認(rèn)為是“大家都在做”的育兒方法也是控制性的。以下,就是控制型父母的20個跡象:

 

1、要求盲從和從眾

 

2、不讓孩子參與決、或質(zhì)疑父母的決定

 

3、不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4、不鼓勵選擇或獨立

 

5、決定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6、在孩子沒有要求的時候,“幫助”孩子

 

7、使用諸如“因為我就是這么說的”之類的言詞來管教

 

8、堅信大人說話的時候,小孩別插嘴

 

9、操縱和利用親子關(guān)系,例如,內(nèi)疚誘導(dǎo)或撤回自己的關(guān)愛

 

10、通過懲罰和脅迫進(jìn)行紀(jì)律處分

 

11、使用消極的、充滿情感的表達(dá)和批評,例如失望和羞恥

 

12、對孩子做出的所有選擇進(jìn)行批評

 

13、不切實際的高標(biāo)準(zhǔn)和期望

 

14、許多死板的規(guī)則

 

15、任意添加規(guī)則,控制更多

 

16、對孩子缺乏同理心

 

17、拒絕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18、相信自己永遠(yuǎn)是對的

 

19、總是告訴孩子該怎么做

 

20、不尊重孩子的隱私

 

 

 

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心理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不同的控制因素會對兒童,尤其是青少年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長久以往,這些孩子會變得更加失控,出現(xiàn)更多的行為問題,抑制破壞性行為的能力更差。

 

適度的行為調(diào)節(jié)和監(jiān)測對兒童是有益。例如,孩子付諸行動的情況更少,學(xué)習(xí)成績也更好。

 

但是,當(dāng)控制處于高水平時,對兒童發(fā)展的負(fù)面影響可能是持久的,無論是行為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行為或心理控制水平較高的情況下,青少年會覺得自己無能,并且顯得無所謂。很多孩子會出現(xiàn)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行為控制力很強的父母會削弱孩子對自己能力的信心。過多的父母協(xié)助和打斷孩子解決問題,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最終結(jié)果就是這些孩子的自尊心較低。他們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差,過度表演,學(xué)業(yè)成績較差。

 

許多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心理控制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大。內(nèi)控的父親或母親所使用的陰險的操縱策略可能會導(dǎo)致一種錯覺——即,孩子對父母極其忠誠,其實,孩子只是順從了父母的權(quán)威。

 

這些孩子之所以會順從,只是為了避免感到內(nèi)疚或失去父母的愛。因此,當(dāng)他們被父母拒絕時,就會反感父母。孩子對父母的這種模棱兩可和矛盾的感情混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種內(nèi)在的緊張感。心理控制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自尊心低下和心理健康問題,例如焦慮、抑郁, 和反社會行為。

 

此外,外控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孩子會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外部控制的孩子經(jīng)常目睹父母公開的攻擊和控制行為。他們更容易對他人進(jìn)行身體攻擊。他們更有可能成為欺凌者或欺凌的受害者。他們也傾向于將這種嚴(yán)厲的養(yǎng)育方式傳給下一代。

 

 

 

如何應(yīng)對控制父母

 

如果你是一個不幸的孩子,父母控制欲強,的確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兒童或青少年很難獨自應(yīng)對控制型養(yǎng)育,因為他們完全依賴父母。這樣的兒童和青少年可以在學(xué)校尋求幫助,或者要求看治療師,以便獲得外部支持,度過難關(guān)。

 

如果您曾經(jīng)或之前是控制型父母,那么您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尋求專業(yè)幫助。 孩子們通常采用兩種非自主的應(yīng)對方式中的一種——強迫性順從或?qū)剐悦镆暋?任何一種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您可以通過以下策略減少自己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的控制:

 

◎ 盡量減少、避免使用心理控制;

 

◎ 不要把父母間的矛盾、沖突波及孩子身上;

 

◎ 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間,不要用親情綁架孩子;

 

◎ 積極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進(jìn)行適度的監(jiān)管。

 

如果您是成年人,有著控制欲強的父母,您一定會讓您感到自己不受尊重。不幸的是,研究表明,父母的控制性育兒行為不太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如果您有抑郁或焦慮癥狀,請盡快尋求專業(yè)幫助。 在尋求治療幫助時,可以優(yōu)先考慮精通關(guān)系療法,以及善于處理控制父母問題的咨詢師。圖片

 

參考文獻(xiàn)

 

1. Dreher D, Feldman D, Numan R. Controlling Parents Survey.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 2014;32(1):97-111.

 

2. Twenge JM, Zhang L, Im C. Its Beyond My Control: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f Increasing Externality in Locus of Control, 1960-2002. Pers Soc Psychol Rev.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04:308-319. doi:10.1207/s15327957pspr0803_5

 

3. Ballash N, Leyfer O, Buckley AF, Woodruff-Borden J. Parental Control in the Etiology of Anxiety.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7, 2006:113-133. doi:10.1007/s10567-006-0007-z

 

4. Marcia JE.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1980;9(11).

 

5. Lamborn SD, Mounts NS, Steinberg L, Dornbusch SM.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991:1049. doi:10.2307/1131151

 

6. Kakihara F, Tilton-Weaver L. AdolescentsInterpretations of Parental Control: Differentiated by Domain and Types of Control. Chi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09:1722-1738. doi:10.1111/j.1467-8624.2009.01364.x

 

7. Barber BK.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t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 Chi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996:3296. doi:10.2307/1131780

 

8. Barber BK, Harmon EL. 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15-52. doi:10.1037/10422-002

 

9. Pettit G, Laird R, Dodge K, Bates J, Criss M. Antecedents and behavior-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 Child Dev. 2001;72(2):583-598. doi:10.1111/1467-8624.00298

 

10. Schaefer ES.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reports of parent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1965:552-557. doi:10.1037/h0022702

 

11. Soenens B, Vansteenkiste M. A 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Developmental Review.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0:74-99. doi:10.1016/j.dr.2009.11.001

 

12. Bean RA, Bush KR, McKenry PC, Wilson SM. The Impact of Parental Support, Behavioral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Esteem of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03:523-541. doi:10.1177/0743558403255070

 

13. Grolnick WS, Ryan RM. Parent style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and competence in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1989:143-154. doi:10.1037/0022-0663.81.2.143

 

14. Ginsburg GS, Bronstein P. Family Factors Related to Childrens Intrinsic/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993:1461. doi:10.2307/1131546

 

15. McClure EB, Brennan PA, Hammen C, Le Brocque RM.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2001:1-10. doi:10.1023/a:1005260311313

 

16. Barber BK, Xia M, Olsen JA, McNeely CA, Bose K. Feeling disrespected by parents: Refining the measurement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Journal of Adolescence.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2:273-287. doi:10.1016/j.adolescence.2011.10.010

 

17. Joussemet M, Vitaro F, Barker ED, et al. Controlling Parenting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08:411-425. doi:10.1111/j.1467-8624.2007.01133.x

 

18. Simons RL, Whitbeck LB, Conger RD, Wu C.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arsh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1991:159-171. doi:10.1037/0012-1649.27.1.159

 

19. Kuczynski L, Kochanska G.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noncompliance strategies from toddlerhood to age 5.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ublished online 1990:398-408. doi:10.1037/0012-1649.26.3.398

 

20. Barber BK, Maughan SL, Olsen JA. Patterns of Parenting across Adolescence.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2005;108:5-16.

 

21. Jordan JV.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Women & Therapy. Published online June 13, 1995:51-61. doi:10.1300/j015v16n04_05

 

22. 李冬暉, 陳會昌, & 侯靜. (2001). 父母控制與兒童順從行為的研究綜述. 心理學(xué)動態(tài).

 

23 張珊珊,張野. 父母心理控制與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關(guān)系:校園欺凌的中介作用[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9,23(4):459-463. DOI:10.16462/j.cnki.zhjbkz.2019.04.018.

 

24 張珂;李湘暉 《父母心理控制、分離-個體化與初中生自傷行為的關(guān)系》

 

 


微信掃一掃,開啟免費咨詢

預(yù)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南京地區(qū)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