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9-12 瀏覽次數:2372
Mahler(1972) 分離個體化的前三個階段
作者:格麗特·馬勒
翻譯:柯曉燕 Leo Chen
本文譯自客體關系代表人物之一瑪格麗特·馬勒1972年發(fā)表在《國際精神分析雜志》上的《On the first three subphases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是瑪格麗特·馬勒的代表論文之一,也是美國精神分析協(xié)會“美國客體關系學派”子主題下的推薦論文之一,建議與溫尼科特的《母嬰關系》一起讀。
Mahler M. S. (1972). On the first three subphases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53 ( Pt 3), 333–338.
譯者注
心理咨詢師的職業(yè)屬性決定了這個行業(yè)需要探究 “心理咨詢是如何起作用的“?紤]到心理咨詢是借助咨詢師的力量來使個體獲得療愈和成長的。另一個在現(xiàn)實層面上,被無數人見證過、并且親身經歷過“一個嬰兒借助母親獲得療愈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的事實,變成了咨詢行業(yè)研究對象。而中國俗話說的3歲看老,三歲之前孩子的發(fā)展,變成了心理學研究的重中之重。
馬勒根據對孩子的大量觀察將這個過程分為:融合期(0-4個月)(混沌期),分化萌芽期(4-7個月)(開始有些懵懂的想法),探索期(7-14個月)(好奇寶寶開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這里試試,那里試試),意識到現(xiàn)實(14個月-3歲)(世界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樣,自己也不全能,開始接受一些現(xiàn)實),建立客體恒常性期(現(xiàn)實的自我發(fā)展)。“這幾個階段在我們成長中不斷重演,最后引領我們成為一個成熟,能夠自我負責的人。
這個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一些必然的感受,一些客觀的需要,當然在一些情況下這個過程會發(fā)展的更順利,一些情況下會發(fā)展的更糟糕,當我們對這些情況了解的更深的時候,我們在經歷這個過程時的恐慌和害怕就會少一些。
對于咨詢師而言,一方面每段咨訪關系也是這樣發(fā)展的,甚至是咨詢中每次來訪者的探索,每次咨詢的升入都上演著這樣的過程,每次循環(huán)來訪者都會重新出現(xiàn)一些感受,這些感受背后也暗含著對咨詢師的潛在要求。咨詢師的工作就是協(xié)助來訪者更好的度過每次循環(huán),最后在自己和現(xiàn)實中間發(fā)展出更真實更有力量的關系
另一方面,來訪者來咨詢的問題也會表現(xiàn)在各個階段上,比如很多某個年齡段和處境下應該具備功能還處在混沌期,分化萌芽期,或者個體在探索期遇到了很多,或者面對現(xiàn)實無法哀悼過去等等。當然更多情況下是,在不同層面的各階段問題層層疊套和組合,成為一個需要逐漸展開的過程。
對這個過程的熟悉和理解,對于我們更客觀的看待咨訪關系,在咨詢中面對來訪者每個階段的無意識表達,在個案概念化上以及詮釋上給出更有力量的解釋,無疑非常非常有幫助。
弗洛依德曾經有過兩個說法,這兩個說法也構成了精神分析的兩大支柱。其一是,自出生起,人類就以不成熟的狀態(tài)進入這個世界的(這主要是因為個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需要一個過程)。因此,起初他對母親是絕對依賴的,之后這種依賴會持續(xù)到死亡,但是之后的依賴會是相對的。
第二個說法,可能是第一種說法的結果,一個人將客體力比多投注在另一個人身上的能力,也即,客體關系是我們評估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療難度的最可靠判斷要素。
我和特麗莎.貝內德克(Therese Benedek)不約而同的提出了“人類共生階段”這個說法(Mahler & Gosliner, 1955),我認為客體關系是是從母嬰共生中分化出來的。
“成長”意味著個體逐漸擺脫與母親“融合”的共生狀態(tài)。這個過程,就情感和心理意義上,比生理意義上要緩慢得多。一個孩子從會坐到會走之間,經歷了一個漸近的分離個體化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被自我的自主功能發(fā)展所推動,另一方面是被不同的識別機制所推動。正如Zetzel,溫尼科特以及Sandler & Joffe在他們的著作里指出的,而在獨立/成長的道路上個體每往前邁一步,都會產生一個比較小的客體喪失威脅,成長是一個終身的哀悼過程。
1930年代我在維也納嘗試曾使用經典兒童精神分析法治療具有精神病風險的兒童,也擔任兒科醫(yī)生和兒童門診負責人,20世紀40年代初我開始研究抽搐和兒童精神病時,我計劃對前面提到的兩個弗洛伊德說法開展更深入的研究。最后我將研究領域細化在在母親-嬰兒常規(guī)互動和母親-學步期孩子的常規(guī)互動上。
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嬰兒出生與心理意義上的出生在時間上并不一致。前者是一個時間點非常明確、引人注目的、易于觀察的事件,而后者則是一個緩慢的心理過程。
對于正常的成年人來說,完全“融入”“外部世界”,同時保有“世界”與自己是分開的體驗,被視為生命理所當然的饋贈之一。“沉浸在自我感受中“與“忘我的專注”以共存或交替的方式存在于我們身上,伴隨著程度的變化。這也是個人心理逐漸發(fā)展的結果。特別是,這種發(fā)展過程發(fā)生在(a)自己的身上和(b)自己關注的人上,比如嬰兒主要關注對象是母親。與任何心理過程一樣,這種交互影響貫穿 “我們”一生。它永遠不會結束,它總是可以重新激活,生命的每個新階段都會見證了這個過程的重復(參見埃里克森,1968)。然而,正如我們所見,這個過程的主要模式主要形成在孩子4、5個月到2歲半至三歲之間,在安妮瑪麗·威爾醫(yī)生(Annemarie Weil)的建設性提議下,我們將這個階段稱為分離個體化。
在我們相當不系統(tǒng)的以觀察為主的研究過程中,個體化開始出現(xiàn)分岔的時候,有一些變量總是會重復出現(xiàn),導致我們不自覺地留意到這些變量。這有力地向我們表明,依照行為上的和其他可重復觀察到的現(xiàn)象,對我們收集到的分離個體化的數據進行細分會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我們最后將分離個體化細分為4個子階段:分化萌芽期、探索期、意識到世界并不如意、和建立客體恒常性期。(目前劃分這些子階段的時間節(jié)點還不明確,我們還努力處理數據以求劃出清晰的時間節(jié)點。)
在過去我提到的一個無客體的階段—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對應著與安娜∙弗洛依德的“需求滿足”、斯皮茨的“前客體”階段,我傾向于將之稱為共生階段,不論是我的還是安娜等人所指的所有這些都是指分離個體化的第一個子階段,即分化萌芽期。
作者:格麗特·馬勒
翻譯:柯曉燕 Leo Chen
轉自心理學空間
本文只用于分享交流,傳播心理知識,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臺發(fā)布,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