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8-31 瀏覽次數(shù):784
一般而言,依戀安全感是一種與他人有聯(lián)結(jié)的感覺,它能促進對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和過程的積極影響。
依戀安全感增進情緒穩(wěn)定
保持著高水平安全感的個體在各種情緒體驗下都更擅長維持平衡。
他們的情緒更不容易被激活,傾向于用更溫和的方式理解事物,也能容忍不確定性。
他們會將不良事件歸因于可基于控、與情境相關和暫時性的原因。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痛苦通常是可控的。
在生理反應方面,他們不太容易經(jīng)歷或陷入焦慮的過度興奮狀態(tài),也不會習慣性地的麻痹自己或情緒化地關閉感受
他們更善于探索體驗的意義所在,而且相信并能夠利用情緒呈現(xiàn)出的信息來引導及影響生活。
他們還能夠反思自己的情緒體驗并進行梳理,這種能力多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時期有一位充滿愛的依戀對象。
照顧者重視嬰兒的心理體驗,并以這種方式表現(xiàn)出來:“照顧者將其轉(zhuǎn)化為嬰兒能夠理解的行為語言,嬰兒就此被賦予了一種錯覺,即心理過程的映象是在自己能夠理解的心理界限內(nèi)完成的。這是穩(wěn)固確立的反思性自我得以進化的必要背景條件!(Fonagyetal1991)
情緒的穩(wěn)定性使得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不太可能否認、扭曲或夸大他們的情感體驗(Shaver &Mikulincer,2007)。
他們進而可以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敞開心扉,表達和交流情緒,并將其作為自己有效行動的指南。
回避型/焦慮型依戀會導致情緒的“防御性排斥”、
抑制、強化或慢性激活
如前所述,抑制往往會引發(fā)反彈效應。這是一種脆弱的策略,通常會在強壓下失效。
慢性激活經(jīng)常會在焦慮型依戀個體身上看到,他們會陷入情緒之網(wǎng),反芻真實的或潛在的威脅并泛化消極經(jīng)驗,因而一個線索可以引發(fā)大量的其他信息,導致了混亂和無序的情況。
這樣就容易理解為什么不安全型依戀的伴侶更容易產(chǎn)生憤怒、敵意和暴力行為;這種行為在焦慮型依戀個體身上尤其明顯,在回避型依戀個體身上也是如此,盡管他們極力否認自身的脆弱性。
特別有趣的是,在面對真實的生存威脅(包括與死亡有關的畫面和想法)時,焦慮型依戀的個體會陷入反芻和恐懼中,而回避型依戀的個體則會在抑制恐懼的同時對死亡線索表現(xiàn)出更高的內(nèi)隱/無意識反應。
與更具安全感的個體相比,這兩種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死亡焦慮的影響下往往變得更易評判和懲罰他人,而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傾向于通過將他們的能量引入到象征性不朽的思想中來處理死亡焦慮,例如留下一份遺產(chǎn),以及增加他們與他人親密聯(lián)結(jié)的渴望。
文章參考:《依戀與情緒聚焦治療》作者:Susan M.Johnson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