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7-5 瀏覽次數(shù):1373
老師您好!
我覺著活著沒有動力,整天情緒低落,提不起精神做任何事,怎么辦?
您好: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只是一個情緒問題,實際可能涉及個體生死存亡之趨向,是生死本能的沖突未能整合修通相關。
情緒低落可以理解為能量都消耗殆盡,生命力都顯得很微弱,猶如秋冬植物的枯萎狀態(tài)。不像春天的草木,郁郁蔥蔥,枝繁葉盛,一看就是有旺盛的生命力。
長此以往,生命的活力不再,很可能陷入抑郁的狀態(tài)。若不加調整和改變,體驗不到生活的豐富與美好,世界陷入一片荒蕪,生命也就會掉入黑暗。
也許有人會說,枯萎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施肥澆水就可以了。
但是且慢,這種時候我們稍作思考,就能看到不能簡單以為只需要給植物澆水施肥就能解決問題,因為實際情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們就拿植物做比方,有的枯萎是缺乏水分或營養(yǎng),這就好像有些人是因為養(yǎng)育(匱乏)而成長不了;有的枯萎是水分過多或營養(yǎng)過剩,導致成長受限,個體成長亦是如此。
無論個體經(jīng)歷過什么,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這些個體生命力的匱乏和喪失。
事實上每個個體都會有其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這時候若想解決問題,理解和思考的功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比如什么樣的經(jīng)歷導致生命力中死亡的氣息似乎占了上風,活力被如此削弱,以致內(nèi)心如同沙漠,一片荒蕪凄涼的景象?
解決這個問題,有人選擇通過藥物來改善,有人選擇運動來獲得活力,當然還可以選擇心理咨詢。世間有無數(shù)選擇,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我們還有改變現(xiàn)狀的動機,就有機會修通自己無動力的狀態(tài)。
這個世界每把鎖都會對應一把可以開鎖的鑰匙。只是如何找到那把鑰匙就很反映我們每個人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
禪宗里神秀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固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有些偏于固化、刻板。稍有變動,就可能不知如何應對。
這種方法適合對世界的理解流于表象或相對膚淺的個體。這個層面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功能,只需按照給定的方法去不斷重復研修即可(心理咨詢的很多流派基本都是這樣的模式)。
比如剛剛進入佛門的小和尚,就需要這樣具體的修行方式來幫助自己入門和完成初級的研修。但若已經(jīng)是老和尚的資歷了,卻還是停留在這樣一個修行的模式,顯然有些欠缺。
慧能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資深的老僧需要修行的層面,到了這個境界,什么沒有動力、沒有精神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只有精神分析才真正在人格層面工作,提升自我的心理功能)
這時候我們回到問題本身。首先需要了解每個個體自身的狀況,這不是簡單看看表象,是需要了解我們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了解我們潛意識中發(fā)生的愛恨情仇,才有可能知曉真相。其次再根據(jù)自身的心理功能水平(比如覺察、思考、體驗等),來選擇神秀還是慧能的策略(其它流派抑或精神分析)。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