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2-1-4 瀏覽次數(shù):824
人的一生要面對很多的選擇,似乎每次選擇都是一次轉折點,抉擇的正確性就顯得至關重要。為了探索人們的決策過程,心理學家Veroica Denes-Raj和 Seymour Epstein于1994年進行了一項實驗。
實驗者準備了兩個碗,碗里放著紅色或者白色的軟糖,被試每次可以從碗里摸出一顆軟糖(摸完后要放回去)。摸到紅色軟糖就獎勵1美元,累計最高獎勵7美元。
被試可以從一大ー小兩個碗中做出選擇,小碗里面放著1顆紅色軟糖和9顆白色軟糖(摸出紅色軟糖的概率為10%),大碗里面放著7顆紅色軟糖和93顆白色軟糖,紅色軟糖的比例更。黾t色軟糖的概率為7%)。
結果顯示,一些被試還是選擇了(摸出紅色軟糖概率較小的)大碗。
實驗人員好奇的問那些選擇大碗的被試,他們?yōu)槭裁匆龀鲞@樣的選擇?他們說,盡管知道自己的選擇不是概率計算的最佳選擇,但還是覺得如果碗里的紅色軟糖多一些,機會可能更大。研究者認為,這些被試的選擇受到了直覺的影響,即,大碗里較多的紅色軟糖數(shù)量(直覺感受)戰(zhàn)勝了較小的統(tǒng)計學計算結果(理性選擇)。
心理學家解釋說,被試選擇小概率事件的傾向說明,人們會根據(jù)其想法而非概率知識進行決策。
大家都知道汽車事故的發(fā)生概率遠遠大于飛機事故,但是心理學家加扎尼加發(fā)現(xiàn),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后,乘飛機出行的人數(shù)還是減少了,而乘汽車出行的人數(shù)增加了。統(tǒng)計表明,這期間為了避免飛行風險而在公路交通事故中喪命的人數(shù)遠遠高于航空事故致死的人數(shù)( Gigerenzer, 2004)。
行為經(jīng)濟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根據(jù)直覺或者想法做出決策, 是因為人們受到了期望效用理論的影響。該理論認為,如果人們能夠掌握所有的相關信息,就會在理性的做出獲得最大期望效用的決策。但是,由于人們并非完全依照理性行事的。因此,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人們并非總是做出效用最佳的決策。
比如,假設我們知道老虎機的獲得勝算的概率,也知道玩老虎機的花費以及回報的大小,就可以根據(jù)理性的判斷——從長遠的角度來講,玩老虎機總是所失大于所得。即便我們能根據(jù)概率推算出最佳行為策略,大多數(shù)人也不一定會按其行事,人們的日常行為往往都是不符合最佳行為策略的。盡管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總的來看老虎機總是贏家,但總還有許多人愿意碰碰運氣。
所以,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如果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效用理論得到最高的經(jīng)濟收益,那么就需要排除偶然情緒影響,做出規(guī)避風險的策略,戰(zhàn)勝直覺以理性的分析進行選擇。
來源:心理學空間
本文僅用于分享,傳播心理學知識,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 The End —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