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6-23 瀏覽次數(shù):891
原生家庭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來的,指個體從小生活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她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都與原生家庭有著割舍不掉的關系,一個人情感的最初體驗來自于家庭,家庭的獨特體驗成了其對社會關系的認知,進一步影響到成年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有人能夠選擇出生和成長環(huán)境,原生家庭亦即是每個個體無法回避的影響。
個體人格的發(fā)展一方面和個體的基因有關,但同時又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基因方面的問題囿于現(xiàn)代的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顯然無法控制。所以原生家庭的品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個體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因素。
英國有一部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導演Michael Apted 每七年拍攝一次,跟拍了14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未諳世事的7歲孩子,記錄這14個孩子從7歲到63歲的生活影像,到了63歲:
上層階級,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線,成為了精英代表,他們的孩子也在重復著他們優(yōu)越的路線;
中層階級,還依然穩(wěn)定地處在中層階級這個梯度里;
底層階級,這些孩子極少上過大學,只是做普通的服務工作,并且常常失業(yè)。
原生家庭與個體的關系猶如嬰兒之于母親。
母親的功能高低與否對嬰兒的成長當然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只是嬰兒成長的優(yōu)劣排除母親的影響,還有一個自身的原因。
那就是嬰兒自身的發(fā)育品質(zhì)導致的心理功能水平,比如耐受焦慮的能力、心智化的能力、整合和思考的能力等。
這些都會影響個體的人格健康程度,決定個體最終的生活品質(zhì)。
我們不否認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非常重要,但這個世界顯然沒有完美的父母。
——尼爾
你必須自己選擇如何生活:我在曬太陽時看到身邊有只蝴蝶,翅膀很美,深紅色,白色圈圈,它的生命很短暫,但它停在我身邊,并沒受到驚嚇,好像很高興地振動著翅膀,享受陽光里那美妙的一刻,生活無外乎是做自己,這世界生生不息,萬物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當我們把現(xiàn)在生活的不如意全部推到原生家庭的時候,也許反映了我們內(nèi)心對完美父母的期待。
這恰恰又可能反映了我們對現(xiàn)實世界中成長和成熟的拒絕與否認,希望回到童話世界中的潛意識幻想。
這又回到了成長和分離的永久主題。
也許強調(diào)原生家庭的影響恰恰是回避面對自我成長,不愿和原生家庭分離的又一次場景再現(xiàn)而已。
把“鍋”推到原生家庭的頭上,意味著個體緊緊抓住了原生家庭不放手,猶如孩子抓住母親不愿放手去上幼兒園,回避面對自我的獨立成長,希望可以永遠依附于母親身邊一樣。
原生家庭會影響個體的成熟和獨立的程度,有時候也許需要借助咨詢師的幫助,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
幫助自我更好、更快的成長,以期可以去探索、體驗更豐富的世界。
原生家庭的養(yǎng)育性環(huán)境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但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程度是可以修通的。
尤其有些原生家庭具備很大的破壞性和攻擊性特質(zhì)時,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具有殘酷、惡劣的性質(zhì),可以類比過去港臺電影中的黑社會,要么認同黑社會的殘酷理念,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要么完全斷絕關系,脫離這種惡劣的系統(tǒng)。但擺脫控制,脫離關系,往往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原生家庭猶如母體,當我們還需要借助“臍帶”來生存的時候,自然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個階段我們尚未發(fā)展成為完全成熟、獨立的個體,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需要家庭的養(yǎng)育。
當我們在現(xiàn)實層面發(fā)展到一個獨立成熟的階段,但還是會訴諸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破壞時,無論原生家庭過去造成的實際影響是什么,實質(zhì)上是我們自己緊緊抓住原生家庭不放手,把所有的不幸和不滿都推到原生家庭的頭上。
與原生家庭建立了一個非常緊密的連接。就像愛恨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本質(zhì)上都是一體的。
我們對原生家庭越憤怒,往往恰恰來自于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愛的不滿,期待不足導致了受傷的反應。
成長和分離是我們所有人一生都要面對的人生主題。
成長不只是生理的發(fā)育,也意味著心理功能的提升。只有自身的心理功能獲得真正的修通和成長,我們才能夠擺脫“臍帶”。
尤其當“臍帶”的營養(yǎng)功能已經(jīng)消失甚至相反,"臍帶“成了從我們身上汲取營養(yǎng),原生家庭成為“吸血鬼”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擺脫“吸血鬼"的能力。
這是我們自己要去面對的,和原生家庭無關。原生家庭是我們所處的外在世界的一部分,顯然不是我們可控的。
我們能夠做的是首先覺察關系的真相,然后嘗試發(fā)展自身的心理功能,也就是獨立、成熟的部分。最終幫助自己更好的面對和處理原生家庭的關系。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