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12-10 瀏覽次數(shù):994
我們往往認為共情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擁有共情能力是一件好事,我們也應(yīng)該主動培養(yǎng)這種特質(zhì)。
但是,心理學(xué)家對共情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
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認為,共情是一種善舉,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因此他認為共情是人類進步的必要條件。但是耶魯大學(xué)的保羅·布魯姆在《反對共情》中認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xiàn)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
那么,我們應(yīng)該相信誰?為什么心理學(xué)家對共情有著不同的看法?近期發(fā)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xué)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盡管大家都覺得富有同理心的人比較溫和。但是共情也會發(fā)生在一些偏激的政治場景中——當我們看到有人對那些持有偏激觀點的人表達共情時,就會產(chǎn)生厭惡感——這表明,不是所有人都會認為共情是一種純粹的美德,而其中的關(guān)鍵在于共情的對象是誰。
研究方法
在第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向464名參與者展示了Ann(共情目標)和Beth(共情者)第一次見面的情況。
Ann有兩個身份,其中之一是兒童醫(yī)院醫(yī)生;Ann的同時又在一個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中工作。
Ann在實驗場景中的兩個身份
然后,參與者觀看了兩人之間的對話。Ann告訴Beth,自己為一群人策劃一次活動時,工作壓力很大。
在兩人的交談中,Beth一直都很“共情”Ann。有些參與者認為Beth共情了Ann的感受,而其他參與者則認為Beth沒有做出共情性的回應(yīng)。最后,參與者需要指出他們有多喜歡、尊重、信任Beth;他們愿意和Beth做朋友的程度;以及他們覺得貝絲有多體貼、有善良,理解能力有多強。
研究概念模型圖,大多數(shù)共情研究關(guān)注的是共情者和被共情者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這項研究關(guān)注的重點是共情行為在二元體外之層面的影響。即,觀察者如何評價共情者。
Wang, Y. A., & Todd, A. R. (2020). Evaluations of empathizers depend on the target of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41
研究結(jié)果
正如預(yù)期的那樣,當Beth共情醫(yī)生身份的Ann的時候,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更尊重和喜歡Beth,認為她更熱情。然而,當Beth在共情白人至上主義身份的Ann的時候,參與者表示不喜歡Beth。
即,這取決于Beth共情的對象——盡管她富有同情心的語言確實讓人覺得溫暖。這些結(jié)果在第二個研究中得到了復(fù)制。
共情道德觀的相對性
很顯然,如果一個人對白人至上主義者表達了共情,那么,人們顯然就不會喜歡那個人。這項研究為我們更深入的了解共情提供了一些啟示。
如前所述,共情往往被描述為一種簡單的道德善行——我們應(yīng)該無條件地為之奮斗。但研究結(jié)果顯示了一種更為復(fù)雜的情況,即共情的道德屬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種相對觀體現(xiàn)在人們對Beth溫暖和熱情的人格特質(zhì)的感受中——即使參與者不喜歡或不尊重Beth,他們?nèi)匀徽J為她很溫暖。
我們往往認為同理心是兩個人或兩個群體之間的事,但我們很少從第三方觀察者的視角研究同理心。正如研究所顯示的,了解共情的更廣泛的社會背景可能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共情的真正效果。
本文轉(zhuǎn)自心理學(xué)空間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預(yù)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