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4-3 瀏覽次數(shù):1385
曾聽一位幼兒園老師說過一個案例。一個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專注力不好,做什么都是“三分鐘熱度”。老師建議這個媽媽把自己當成攝像機去記錄孩子一天的活動,不說話,不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玩水的時候,奶奶常念叨:“小心別弄濕了袖子!”還時不時給孩子擦擦臉上的水,又一會兒,孩子褲腿濕了,奶奶怕孩子著涼,一定要讓他換衣服,換好衣服再玩的時候,奶奶又給了孩子半塊蘋果,孩子吃蘋果的時候,奶奶就把玩水的東西收起來了,孩子后來就去玩別的了。做其他游戲時也與此類似,幾乎沒有一個游戲是完整的。后來這個媽媽跟奶奶溝通,請奶奶在孩子玩的時候不要打斷孩子,結果兩歲的孩子,玩水玩了一個半小時,專注力完全沒問題。
其實除了一些有先天性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外,大部分孩子不能專注是因為缺乏培養(yǎng)專注的環(huán)境。例如,很多成年人也知道孩子看電視不好,不讓孩子看。但是家里人都看電視,孩子很容易被聲光電和跳動的畫面吸引,也想看電視。而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孩子是被動被吸引的,看起來很專注,其實并沒有主動去思考,這又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導致孩子長大之后很難靜下心聽課、做作業(yè);蛘呒议L自己無法安靜下來,忍受不了一個人,因此不相信或者不接受孩子可以自己玩耍這件事,總是想方設法地參與甚至干預孩子的活動,給孩子造成持續(xù)的干擾。
不干擾孩子,與父母有沒有獨處力有很大關系。獨處力指個人的獨處能力。這里的獨處不是指因為沒有人陪伴不得不一個人待著,而是指能夠自得其樂,享受一個人的狀態(tài)。這和獨自生活但卻為此感到痛苦、難以忍受的狀態(tài)截然不同。能夠享受獨處的人在獨處時是愉悅、充實、滿足的。獨處力本質(zhì)上來說是能夠安靜下來的能力,這種“靜”對個體來說很有益處,它可以讓我們保持對自己的觀察和覺知,暫時放下所有社會角色,真實地做自己,維持穩(wěn)定平和的情緒,幫助個體儲備能量。
在心理咨詢實踐中,我曾接待過一些無法獨處的成年來訪者。他們無法一個人待著,沒有人陪伴時就會發(fā)慌,感覺孤單、寂寞、凄涼,他們會找人陪自己吃飯、逛街、上課、睡覺,總之身邊要一直有人,要有聲音,哪怕面對的是自己并不喜歡甚至讓自己深受傷害的人,也會因為擔心自己沒有人陪伴而對此進行忍耐。這些人之中有一些人已成為父母,他們事無巨細地參與孩子的生活,這種情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還未造成什么明顯的影響,甚至這些人會因為愛孩子而受到普遍的肯定,他們自己也在這種被需要的生活方式里自我感動,獲得滿足。但是當孩子長大、開始獨立,需要父母放手時,問題開始出現(xiàn)。父母緊緊抓著孩子,在對孩子的干預甚至控制之中獲得存在感和價值感;如果孩子對此有強烈的反抗,作為父母不能再為孩子“操心”“拿主意”時,失控感就開始出現(xiàn),這些人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情緒、行為和關系問題。
成年人要先學會獨處
父母需要鍛煉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獨處能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練習。
1.客觀認識獨處,破除對獨處的偏見和錯誤的認知
獨處不代表孤獨,更不代表沒有朋友、沒有人愛、缺乏社交能力,恰恰相反,能夠獨處的人反而更能夠建立穩(wěn)定和持久的人際關系,因為他們在生活中自洽自如,能夠自我滿足、自我認可和自我安撫,不會為了獲取存在感和掌控感依附或控制其他人,也因此能夠跟別人建立真實的關系。所以一個人能夠跟自己好好相處,才能跟別人建立起好的關系,尤其是配偶和孩子。
因此,要鍛煉獨處能力,第一步就需要破除成年人對于獨處的偏見,讓自己不害怕獨處,認可獨處的意義和必要性。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有意識地主動練習獨處。
2.創(chuàng)造心流體驗,培養(yǎng)興趣愛好
心流(Flow)是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yi)提出來的一個積極心理學概念,指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感興趣或擅長某件事時高度投入、沉浸其中的狀態(tài),會讓人忘記時間,廢寢忘食,感受到強烈的充實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獎勵,是一種來自內(nèi)在的動力和激勵。心流狀態(tài)代表了我們真正熱愛的事情,如果能將這轉變?yōu)楣ぷ骰驉酆,會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我們的積極性和行動力,提升滿意度和幸福感。
每個人能從中獲取心流體驗的事情不一樣,有人是繪畫,有人是讀書,有人是聽音樂或者創(chuàng)作音樂,有人是運動或冥想,有人是做手工、做實驗或做社會調(diào)查。這需要我們拓展生活的廣度和寬度,保持對外界的好奇心,在不斷的嘗試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3.主動創(chuàng)造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對于父母尤其是一個媽媽來說,獨處的時間和空間并非隨處可見,而是要有意識地主動尋找。在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里,與人群包括家人和孩子暫時隔離開,做一些能夠讓自己產(chǎn)生心流體驗的事情或其他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即便什么都不做,只是安靜地跟自己待一會兒,哪怕用僅有的15分鐘感受自己的情緒,厘清自己的想法,都能夠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這里的空間既可以是物理層面上的,也可以是心理層面上的,例如,對于職場媽媽來說,午休時找一個安靜的咖啡館或者一個角落,給自己半個小時的時間聽聽音樂、閉目冥想,也是一種有效的獨處練習。
在與一些媽媽尤其是職場媽媽溝通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種普遍存在的情緒——內(nèi)疚感。一些職場媽媽因為要上班,感覺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便將晚上或者周末等可以支配的時間用來陪孩子,并且習慣性地把孩子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若這些媽媽拿出一段時間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去見見朋友、做做自己的事情,就會產(chǎn)生一種“這么做是不對的、不應該的”,是有悖于一個“好媽媽”的要求的想法。這種內(nèi)疚感以及對自己需求的忽視對媽媽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能量消耗,長遠來看也會對親子關系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這是我們需要面對和克服的議題。
適度退出孩子的生活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要讓孩子自由玩耍,克制自己想教孩子、指導和幫助孩子的欲望,適度退出孩子當下的活動。
來源:依戀與12種親子關系力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