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3-2 瀏覽次數(shù):853
50歲,算“老年人”嗎?
在前不久的一期《奇葩說》上,蔡康永在聽辯手說了很多遍“爸媽都已經(jīng)50歲了”之后,忍不住發(fā)表評論:“50歲哪里是老……50歲就是一個活到稍微有點明白的時候,知道該為自己的人生,做些什么決斷!
從這個意義上說,50歲,確實不老。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卻并不這樣認為。
1.
50歲的 “尷尬”
國際上,65周歲以上被定義為老年;在我國,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而按照發(fā)展心理學(xué)的劃分,50-60歲的階段也屬于中年期。
但在這個90后都自詡為“老阿姨”、30、40歲的人們掙扎在中年危機中的時代,自稱“中年人”,這或許讓50多歲的人在內(nèi)心感受到很多不協(xié)調(diào)。
“說老不老”,這讓50多歲處在了一個的尷尬年齡段。
邁入50歲的年齡段,或是面臨退休,或是陸續(xù)開始退休;在家庭中,孫輩們陸續(xù)出生,輩份升級;人生開啟下半程,對自己的內(nèi)在的探索需求逐漸顯現(xiàn)……
與此同時,處在當下飛速變化的時代,外部環(huán)境更多的動蕩與不確定,也讓人們在面對在人生轉(zhuǎn)折期探尋自我的路上,更加迷失與混亂。
所以,這個“尷尬”,并不在于50歲究竟是不是“老年人”,而是在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歸屬感的不確定,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心理層面的動蕩。
2.
需要重新確立的自我身份與價值感
我的一位來訪者,就處在這樣的年齡段。前兩年退休后,她幫著女兒照看外孫。自從外孫上幼兒園,她就開始失眠頭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身體各種不舒服,去醫(yī)院也檢查不出結(jié)果,總擔心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這位來訪者的女兒對心理咨詢有一些了解,便勸說她前來試一試。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咨詢,我們探索到:造成她困擾的,是她對于自我身份與價值感需要重新確立的問題。
處在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節(jié)點,當一個人從一個社會角色當中退出,不再是xx職務(wù),就要在某種程度上面臨“我是誰”的身份拷問。
有些人在這個時期有了自己的孫輩,于是變成了xx爺爺奶奶、xx外公外婆。但這個身份并不會維持長久,當孫輩們開始上幼兒園上小學(xué),曾經(jīng)的社會角色一個個褪去,他們?nèi)砸嬲鎸Α拔沂钦l”的問題。
與此同時,工作、照看孫輩,都可以證明我有價值;而當這一切都成為過去,要到哪里去尋找自我價值感?
因此,他們急需為自己找到一個新的歸屬,并在這個歸屬的位置上重新找回自我的定位與價值所在!袄夏耆恕,便是他們?yōu)樽约簩ふ业男職w屬。
3.
對被愛與被照顧的渴望
歷經(jīng)半生風(fēng)雨,50多歲的人們到了這個年紀,疾病、衰老更加顯著的襲來,自然也更渴望得到更多的關(guān)愛和照顧。
在過去的時代,50多歲的人已經(jīng)享受兒孫繞膝、四世同堂的福了。
而在當代社會:50多歲,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縫中。
他們的父母倘若健在,已經(jīng)是八九十歲真正的老人了,照顧父母的擔子相對更重,同時也更容易激起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擔心、乃至自己的死亡焦慮。
雖然這時子女們已開始成家立業(yè),但在當今的社會,很多時候還需要做父母的給予經(jīng)濟和生活上的支持幫助。
所以,當今50多歲的人,很難獲得他們所渴望的關(guān)愛與照顧。
于是,“老年人”不但成為他們確認自己歸屬與身份的一個標簽,也成為他們在潛意識里想要享受一點被關(guān)愛和被照顧的“資本”。
但 “老年人”這個標簽,對他們而言的確又顯得不那么合適,也激起了他們內(nèi)心對自我身份認同的混亂與失衡。
說到這里,我體會到那位阿姨對于自己已經(jīng)得到重陽節(jié)福利那句話所傳遞出的復(fù)雜——她很享受單位發(fā)放給她的“老年人”福利;但對自己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老年人”,又心有不甘。
處在這樣的沖突和糾結(jié)中,顯然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4.
“老年人”是對自我的限定
盡管“老年人”的標簽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歸屬感,也多少讓自己能夠坦然地享受老年人才有的“福利”,但更大程度上,這是對自我的一種限定。
前幾天,我媽跟她的朋友小劉阿姨去看了場電影,回家路上碰到之前的同事王阿叔。聽說他們?nèi)タ措娪傲耍醢⑹逭f:“都這把年紀了,還去看得什么電影啊!
我媽聽了,心有不爽,卻又不好當面反駁,于是回來便來向我吐槽:“你說像你王阿叔那樣,天天在家看看孫子看看電視,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那日子過得才是相當沒意思好不好!
像王阿叔“這把年紀”的“老年人”,不在少數(shù)。他們不但用“老年人”的標準限定自己,并且可以說是用已經(jīng)過時了的“老年人”標準在限定自己。
比如:電影院健身房都是年輕人去的地方;人到了這個歲數(shù)就應(yīng)該給兒女們看孩子;上了歲數(shù)了,那些智能設(shè)備啊什么的新鮮玩意兒搞不懂也不想搞……總之,這不是我這個年紀能做的事情……
這一切,顯然不是如今50多歲年紀的人體力和智力所實現(xiàn)不了的。“老年人”三個字,將他們?nèi)松浪老薅恕?/span>
而日本卻有這樣一位老奶奶巖室純子,已經(jīng)84歲的她,白天做餃子、夜晚當DJ、業(yè)余著書。
“要么死在自己餃子店的料理臺上,要么死在DJ臺上,我最討厭躺在醫(yī)院的床上等死。”是老奶奶對自己人生的態(tài)度。網(wǎng)友大呼:“這位老奶奶也太酷了!”
不被“老年人”限制的人生,真的可以活出無限精彩。
5.
活出自己,拒絕尷尬
并不到了50歲,我們才突然想到要為自己找一個標簽與歸屬。
50歲的 “尷尬”,其實早已埋下了伏筆。
一個在50歲時急于為自己貼上“老年人”的標簽的人,那么很大概率在孩童時期,他也一直被要求做一個“乖孩子”,在20多歲的時候順從地結(jié)婚生子,30多歲只能忙于成家立業(yè)、40多歲認為自己就該捧著菊花枸杞保溫杯……
如果一個人一直遵循著他人和社會給予的角色標準,去過著自己的人生,那便不可避免地遭遇當標準不明確時候的“尷尬”。
記得在那一期的《奇葩說》上,蔡康永還說過:“不要把生活中的每個人看成他那個社會角色,而不重視他是一個人。每個人都先是他自己,才是那個角色!
這句話,也更應(yīng)該說給我們自己聽:我們首先也是應(yīng)是自己這個“人”,而后才是各個不同的角色。
無論現(xiàn)在的你處在哪一個年齡段,都要記得:
領(lǐng)略和享受這個時代當下的美好,無需受到年齡的限制。撕掉綁在身上的“角色標準”,告訴自己:在任何年齡,我都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事情。哪怕已經(jīng)到了50歲的年紀,我也可以穿色彩鮮艷的衣服、吃冰激凌、去蹦迪……
投身于自己感興趣的圈子,而不是只去融入自己年齡段的圈子。從來沒有人規(guī)定我們只能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qū)W街舞而50歲只能去跳廣場舞。哪怕到了50歲,學(xué)一樣自己喜歡的手藝、一門課程,去讀書去畫畫去歌唱……只要是自己真心喜歡向往,就不要讓年齡成為束縛。
不要回避生命本身的議題。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人到老年才會面對,這個議題貫穿于我們的一生。如果我們可以早一點對此多一些思考和感受,少一點抗拒和回避,便不會在50歲不得不面對它們時,抓一個“老年人”的標簽來擋劍。
而對抗衰老和死亡最有效的法寶,就是允許自己充分做自己、活成真正的自己這個“人”。這也是我們能夠給予自己生命最珍貴的禮物。
從現(xiàn)在開始,活出自己,拒絕尷尬。
來源:曾奇峰工作室
本文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文章只提供學(xué)習(xí)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預(yù)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