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10-30 瀏覽次數(shù):1261
我們十幾二十歲的時候,父母都不大待見當時喜歡的流行歌曲,對他來說,這些音樂聽起來就像是“吵鬧的噪音”,而且,他們堅持說自己喜歡的音樂才是“音樂”。
這種態(tài)度貫穿很難改變。他們就是不喜歡今天的音樂,依舊以秦腔/評彈做伴。
為什么年紀大的人,不喜歡流行音樂呢?
我們知道,音樂品味最早形成于13~14歲之間。當我們20出頭的時候,我們的愛好基本已經(jīng)鎖定,60后的鄧麗君羅大佑、70后的四大天王、80后的周董、90后的鄧紫棋。
事實上,研究發(fā)現(xiàn),當我們過了33歲,大多數(shù)人就不再聽新的流行音樂了。同時,你十幾歲的時候發(fā)行的流行歌曲很可能在你的一生中都受到同齡人的歡迎。這也導致了“我喜歡的音樂和大家一樣”的錯覺。
生物學的解釋是:有證據(jù)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對不同和弦、節(jié)奏和旋律進行細微區(qū)分的能力越來越差。所以對老年人來說,新的、不太熟悉的歌曲可能“聽起來都一樣”。
但我相信老年人對新音樂的厭惡有一些更簡單的原因。社會心理學研究得最多的定律之一就是所謂的“多看效應(effects of mere exposure)[點擊了解]”,簡而言之,它意味著我們接觸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越喜歡它。
這種情況在我們認識的人身上也會同樣發(fā)生,我們看到的廣告,我們聽到的歌曲,我們喜歡的口味。
當你十幾歲的時候,你可能會花相當多的時間聽音樂或看音樂視頻。你對自己喜歡的歌曲和藝術家特別熟,這些讓你的日常生活更舒適。
對于許多30歲以上的人來說,工作和家庭的責任都在增加,所以探索新音樂上的時間就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只會在他們生活中的空檔簡單地聆聽一聽那個年代老的、熟悉的最愛。
當然,十幾歲的少年不一定無憂無慮。眾所周知,青春期的困惑會伴隨整個發(fā)育階段,這就是為什么這么多的電視節(jié)目和電影劇情,都離不開青春期身份認同的動蕩和整合過程。
《少年的你》劇照
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青少年期經(jīng)歷的情緒變化大都比后來的體驗更加強烈。我們也知道,強烈的情緒與更強烈的記憶和偏好有關。這些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在這段時間里聽到的歌曲變得如此難忘和受人喜愛。
所以,你的父母只是不喜歡你鐘情的音樂。在某種程度上,這都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作者: mints
轉自心理學空間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