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海清一句話戳醒無數(shù)孩子: 我為什么一定要讓你讀書? 這是最好的答案!
發(fā)布時間:2019-9-1 瀏覽次數(shù):1482
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會讀書的人,往往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開學季,愿天下學子都能更上一層樓。
孩子們都順利考上大學,大人們都心想事成。喬英子去了心儀的南京大學,方一凡成功考上南京藝術(shù)學院,林磊兒憑實力進入清華大學,季楊楊到德國慕尼黑大學留學,三個家庭,四個孩子,都迎來了各自新的成長階段。
這部刷屏的熱播劇,網(wǎng)友們直呼“太過真實”,更有許多人隨著劇情的發(fā)展心情跌宕起伏,跟著劇中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有感動,有心酸,更收獲了對于家庭、對于成長的思考。
其中,海清飾演的媽媽與不好好讀書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戳痛了很多人。
兒子方一凡因成績跟不上,產(chǎn)生了參加藝考當明星的念頭,媽媽童文潔給了他當頭一棒:“你就是當明星,你也得有文化,你沒有真本事你就長久不了!
類似勸兒子認真讀書的話,媽媽童文潔在劇中掏心掏肺地說了不少:
“高考是你人生中最關(guān)鍵的一場戰(zhàn)役,這場戰(zhàn)役打贏了,你一生受益,打不贏終生遺憾!
媽媽用特別著急的語氣說:“我們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爸爸媽媽沒有任何背景和關(guān)系,就指望你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你躍過去會改變一生。”
這一連串妙語連珠卻被兒子直接發(fā)問:“到底是學歷重要還是真本事重要?”面對這個疑問,媽媽有些哀求的說:“真本事重要,但你先拿真本事,給媽媽對付一個學歷。你先考上個大學,算給媽媽吃個定心丸好不好!
這段對話發(fā)到網(wǎng)上后,許多人留言,跟我上高三時一模一樣,就連父母說的話也都差不多。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父母,都是拼了命的,想讓孩子好好讀書。
可我們也曾經(jīng)質(zhì)疑、曾經(jīng)不屑,總以為大路千千萬,讀書并不是唯一的一條。
直到我們一路磕磕碰碰,吃夠了生活的苦,才明白父母當年的用心良苦。為什么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的學習如此執(zhí)著?
不是為了回報,是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所以懂得讀書的重要。
更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孩子今天貪圖安逸,明天就可能會輸?shù)粽麄人生。
去年8月,“殺魚弟”喝農(nóng)藥自殺的新聞,曾在引發(fā)熱議。
小孟9歲就輟學在家,幫父母賣魚,因為一段視頻在網(wǎng)上爆火。后來,曾有好心人資助他重返校園。
只是沒多久,他就因?qū)W習跟不上、融不進同學的圈子,開始逃學、曠課、打網(wǎng)游,被學校多次警告。
14歲那年,他再次輟學。遺憾的是輟學后,他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
據(jù)報道,小孟幾乎沒什么可以溝通的同齡朋友,封閉的圈子、枯燥的生活,加上青春期叛逆,讓他內(nèi)心積壓了太多的負能量。
而自殺前與父親的爭吵,成了他萬念俱灰的導火索。幸虧搶救及時,才避免了一場悲劇。
年少時總以為,讀書就是最痛苦的事。后來才明白,讀書不苦,生活才是真的苦。
2018年,距離當初交白卷的第十年,已是2個孩子父親的徐孟南毅然重拾課本、參加高考,最終考上一個大專院校。
沒人能知道,這10年間他到底經(jīng)歷了多少失敗,才會在29歲回頭重來。
我們只知道,接受采訪時他常說的兩句話:千萬不要學自己,一定要堅持讀書。
而在生活中,越是這樣吃過苦的人,越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子女好好讀書。
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歲月的刁難,所以知道讀書是最容易的路。
讀書不會讓你立刻走上人生巔峰,但它能避免你跌入谷底。對于很多人而言,那張薄薄的學歷,其實就是面對生活的選擇權(quán),能隔絕許多生活的苦。
知乎有個熱門問答,“那些初中就輟學的小姑娘都怎么樣了?”
發(fā)問的小姑娘說“我初三,想不念了,但不知道以后的出路!
短短17個字,卻收獲了5874個回答,所有人都勸她別放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不讀書的人生意味著什么。
有人講了自己的表妹,輟學后,跟同樣輟學的混混在一起,不僅早戀,還吸毒、多次墮胎。人生雖然才剛開始,卻已經(jīng)毀了大半。
有人講了輟學的同學,女生大多很小就結(jié)婚,天天圍著孩子和灶臺轉(zhuǎn);男生大多是上工地或者做些體力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有人則講了自己,因為家窮輟學,在飯店里端過盤子,在理發(fā)店當過學徒,在菜市場賣過菜,后來想做點小生意,卻舉步維艱。
只有經(jīng)歷過才明白,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香港紀錄片《窮富翁大作戰(zhàn)》,曾經(jīng)引發(fā)過一場關(guān)于讀書的大討論。參加節(jié)目的富豪田北辰,是哈佛大學碩士,身價百億。
他的口頭禪是,“只要你有斗志,哪怕是弱者,都可以變成強者。”
在節(jié)目中,他身份互換成時薪只有25港幣,住“籠屋”的環(huán)衛(wèi)工。<, /section>
每天坐不起只有13元的公交車,只能步行去上班。辛苦一天工作17個小時,卻舍不得在便利店買一點東西。
他說,因為只要體驗兩天,所以他才有斗志堅持下去,但是如果一個月、半年、甚至一輩子都是干這種活,那真是太絕望了。錄完節(jié)目后,他感慨的說“這個社會,正在嚴厲地懲罰那些讀不成書的人!
年少時,很多人總以為不讀書就可以專心奮斗,但實際上光是求一份溫飽就能耗盡一個人所有的力氣,哪還有時間提升自己。
而那些大學生卻一畢業(yè),就找到了好工作,就能擁有自己拼搏十年都無法擁有的起點。
原來以為放棄的只是讀書這條路,后來才知道放棄的其實是人世間億萬種可能。
正如網(wǎng)友北斗師兄所說:本身條件并不優(yōu)越的人如果不上學,那就意味著你根本接觸不到更多優(yōu)秀的人,你的圈子和環(huán)境都會停滯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
你周圍人的生活會讓你失去上進的動力,獲取不到更多賺錢的信息,眼界和格局提升緩慢。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上學真的是你唯一的出路。不上學,你就永遠只能呆在底層看底層的世界。
“是真本事重要,還是學歷重要”,曾是許多不讀書孩子的金科玉律。
面對父母,他們往往拿退學的韓寒、比爾蓋茨舉例,理直氣壯的說“不讀書的人,更成功”。
卻從未想過,這么多退學的學生中,成名的不過一兩人。但就是這一兩人,也從未覺得退學光榮。
去年,韓寒坦言:“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在一項挑戰(zhàn)里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讀書除了意味著失敗,更意味著你吃不了奮斗的苦。
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橫跨半個多世紀,記錄了14個孩子的生活影像。
7歲時,私立學校的貴族孩子讀金融時報,接受嚴格的精英教育。而公立學校的工人孩子,則是把打架、玩游戲當成全部。
之后每7年一次的拍攝,都能看到不同的孩子之間,學習差距越來越大,人生差距也越來越大。
那些接受精英教育的貴族孩子,在幾十年后,依然是上層精英。而那些早早輟學的孩子,無不經(jīng)歷著早婚、多子、失業(yè)的底層命運。
唯一例外的是農(nóng)家孩子尼克,他一直堅持讀書,靠獲得的獎學金讀完了牛津大學,如今已經(jīng)成為大學教授。
去年,陜西延安市“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新聞,一度刷屏。這5個出身農(nóng)家的孩子,在學習上永遠你追我趕。
他們的高考不算成功,但因為堅持與努力成為常態(tài),他們的每一步都在堅實的往上走。
最后,有4人在研究生時考入清華或北大,另外1人正在備考北大研究生。
但那些學到的知識、開拓的眼界、養(yǎng)成的自律、砥礪的意志,都讓你收獲一個更加豐盈的自己。
而這些日積月累,終會在某一天,給你一個水到渠成的驚喜。
有位網(wǎng)友說,“我已輟學五年,特別后悔。以前覺得學知識有什么用,出了社會過日常生活就行了。但現(xiàn)在才明白天有多高,有時想了解一些時事或者與人聊天,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自己根本不懂無從說起。
昨天偷的懶,已經(jīng)沒有辦法彌補,所以只能用余生幾十年去償還。
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畢業(yè)于倫敦大學,回國開公司、投資,風生水起。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畢業(yè)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現(xiàn)在一個掌控長和,一個創(chuàng)業(yè)有成。
賭王之子何猷君21歲就成為MIT最年輕的金融碩士,畢業(yè)后拿到了世界最大金融公司的Offer,還創(chuàng)辦了一個慈善機構(gòu)。
越是站在塔尖的人越明白,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風險驟增的今天,沒有什么靠得住,能靠得住的唯有自己。
而那些比你命好的人都在拼命讀書,你又有什么理由,在最該好好學習的年紀,選擇放棄。
實際上,讀書獲取的知識,并不會直接給你制造財富,卻能讓你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改變你對世界的認知,讓你看清楚什么樣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電影《一一》里面有句臺詞是:“電影使我們的人生延長了三倍。”
讀書在磨礪個人意志的同時,也能讓你走進一個相對不同的世界,擁有更多的選擇權(quán)。
讀書不是唯一的路,但會讀書的人,往往能找到更多的出路。
文章部分素材參考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好教師、紅動閱讀、三有選學網(wǎng)訂閱號,由高中生家長群(ID:xxggjzq)編輯整理。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