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6-13 瀏覽次數:1049
1.
為孩子準備好未來的一切,TA就幸福?
昨天打電話給朋友,想約她一起吃晚飯。才說明來意,朋友便大吐苦水:不行!孩子的作業(yè)未完成,我不能出去。我一刻不盯著,他就不會動筆。她還說自從去年孩子上小學后,她晚上就從沒休息過,每晚不管多累,都要陪孩子寫作業(yè),擔心孩子作業(yè)完成不了,擔心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擔心孩子考不上好的中學......
這讓我想到一些類似的畫面:
不管上班多累,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周末都風雨無阻地陪孩子去上補習班,特長班;孩子遠離家去上學,不管怎樣艱難,為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家長都會辭掉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不管怎樣節(jié)衣縮食,都要為孩子購買一套房子。
我們很多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千方百計為孩子準備好未來的一切,還擔心自己做得不夠。
然而父母這種無微不至的關心,真的就能讓孩子幸福嗎?
孩子再大一些,因為從來沒有機會獨立完成一件事,他們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于是他們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照顧,心安理得地做一個孩子;而父母也習慣了照顧他們,希望他們一直是個孩子。
前段時間佛山一名31歲的男子用假駕照被罰,交警對其依法進行罰款及行政拘留。他的父母得知后立馬趕到現場對交警破口大罵:“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yōu)槭裁戳P那么重?!”
兒子已經31歲了,父母還認為他只是個孩子。也許很多父母的潛意識里,也希望孩子永遠是個孩子,不需要懂得太多的生存技能,只需要接受自己的照顧,安心地留在自己身邊就好----因為我們無法接受孩子擁有良好的能力而遠走高飛。
4.
孩子只是我們的房客
然而這樣的結果可能是,孩子學不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父母也很難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鄰居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二年級,每天起床都要媽媽連拉帶拖才能從床上爬起來,爬起來后發(fā)呆半天不肯動,為了不讓孩子遲到,媽媽只好推他去洗漱,幫他穿衣穿鞋。她說每天早上都像打仗一樣。也許孩子不是起不了床,穿不了衣服,而是他知道媽媽會為他上學的事焦急,既然媽媽替我焦急了,我就可以不那么焦急,等她來叫我就好了。
如果告訴孩子,準時起床,洗漱,穿衣穿鞋這些事情是你的,你需要自己去完成。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導致遲到了,那是要受到學校懲罰的。讓他自己去選擇并承擔相應的后果。這樣孩子慢慢就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處理自己的事情。
把屬于孩子的事情交還給孩子,讓TA自己去經歷,去體驗。這樣TA才有可能發(fā)展足夠的認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溫尼科特說,孩子是父母的房客。TA首先住在母親的子宮里,然后住到我們家里。既然是房客,TA便有自己的目標和旅程。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便是尊重這個房客,按照房客的要求照顧好TA,而不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意愿塑造TA。哪一天TA要離開了,我們全心祝福TA。
這也許是我們對待“房客”最該有的態(tài)度。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