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9-2-2 瀏覽次數(shù):1676
農(nóng)歷新年馬上就要到了,新年氣氛日漸濃厚,朋友圈里也充溢著回家的喜悅,無論多遠,都阻擋不了回家的腳步。
在回家潮中不乏有在外地務工的父母,他們忙碌了一年,盼望著回家和孩子團聚的那份喜悅。
在經(jīng)歷了很久的分離后,馬上要與孩子見面了,短暫的團聚一方面讓父母子女都感受到了溫馨和甜蜜,但另一方面,由于平時溝通不夠,留守兒童和父母之間的矛盾也容易在這個時候激化。
回家后該如何陪孩子過一個幸福的親子時光?回家應該和孩子如何溝通?成為了不少鄉(xiāng)村家長亟需面對的問題。
春節(jié)這段彌足珍貴的時光,為了讓更多的家長能處理好親子關系,幸福家顧問吳和鳴老師給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們和孩子相處的五個方面建議,針對學習成績、分離隔閡等焦點問題給出了專業(yè)的解答。
您或許正在奔馳的汽車、火車上,希望你能閱讀這篇文章,讓您與孩子的見面更加溫馨,與孩子在節(jié)日的相處更加美好。
如果您并非外地務工的父母,以下針對和孩子談成績的方法也非常有效,您也可以將文章轉(zhuǎn)發(fā)給需要的朋友,讓更多的家長因為看到而受益。
【與孩子見面的第一件事】
擁抱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
孩子日夜思念的您回來了,他/她內(nèi)心非常開心,但可能因為分離太久了,您真正站在他/她面前,他/她會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他/她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您主動走向他/她,擁抱他/她,抱得更緊一點,更久一點。
您的擁抱會迅速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找回從前的感覺,好像你們從未分開。
【與孩子見面的第一句話】
說出孩子的變化
仔細端詳孩子,從頭到腳,看著孩子時您目光中的喜悅,是送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然后對孩子說:你長高了,你長大了,你變漂亮了……
直接對孩子說出您覺察到的變化,讓孩子知道,盡管您沒有與他/她生活在一起,但他/她一直在您的思念中。在您心里,一直記著離別時的他/她。
【當談到孩子的學習時】
平和溝通、關心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每個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著父母看成績單的那一刻,所謂“見包公”,哪怕再滿不在乎的孩子,灰溜溜的。
我們由此應該明白,孩子是知道自己對于學習是負有責任的,對于自己不夠理想的成績他/她們心里已是滿懷內(nèi)疚與羞愧。
因此,在與孩子談論學習時,一定注意方式方法,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提高而不是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最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外出打工,當然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學習為代價。在了解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強人意時,父母難免會有情緒,一時沖動,就訓斥,乃至打罵孩子。
父母不在身邊會影響孩子學習嗎?有些科研人員經(jīng)過研究得出結(jié)論,留守孩子并不等于差生,就是說留守孩子與非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中央教科所的調(diào)查就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和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沒有顯著差異(吳霓,2004),請您務必記住這一點。不要因為是留守孩子,就特別擔心孩子的學習。
建議您調(diào)整心態(tài)、調(diào)整情緒,以平和的狀態(tài)與孩子談學習。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關心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把孩子的成績放一邊,問他/她是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的,讓他/她講個例子,比如,碰到不會做的題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么想辦法解決的。
孩子講一個學習的故事,您和他/她都能從故事中看到孩子的努力,他/她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他/她找到辦法解決了碰到的困難,一定要問他/她是怎樣想到這個好點子的,他/她肯定兩眼放光地給您講一個讓他/她自信滿滿的故事。
【當有人向您告狀】
不要急于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
老人們會歷數(shù)孩子在家諸多不聽話、不乖的情況,帶著孩子逛街、串門時,親朋好友也會逮著機會向您講一些孩子干的調(diào)皮搗蛋的壞事,這都是向您“告狀”,您可能覺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應該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他/她。
您錯了!
首先,這些告狀的,并不都是在說孩子不好,他/她們在表達別的意思,老人在說自己很辛苦,親朋好友在說您不家時,他們也在關注孩子,您只需對他/她們表達您的感激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要清楚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護、支持力量,一般會比較膽怯、退縮,所以,在碰到告狀時,您可能要先“護短”,護著孩子,而不是急于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你應該讓孩子有底氣,知道父母是始終站在他/她這一邊的。
當然,可以在私下詢問孩子具體情況,問明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孩子一些建議、指導。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有可能的問題行為】
先理解孩子
根據(jù)已有的調(diào)查,農(nóng)村留守兒童大多數(shù)是正常的,與父母沒有外出的兒童沒有顯著的區(qū)別,他/她們不是“問題兒童”(譚深,2011)。
請您注意:首先,許多孩子的問題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有可能是孩子特定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比如俗話“七八九,嫌死狗”,就說得很明白,過了那陣子,所謂的問題就消失了,因此不必太在意。
其次,影響孩子行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問題,如父母離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輕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學校環(huán)境不好等,孩子的問題可能是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要全面了解情況,分析原因,找到癥結(jié)。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最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單純講道理沒有什么效果,有時孩子比我們懂的更多,講道理我們不一定講得過孩子,表面上他/她在聽,在點頭,在答應,心里不一定服氣,孩子更喜歡一個理解他/她的父母,而不是一個說教的父母。
打罵教訓孩子更不行,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抵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我們對于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幾點理解,稍后我們會給出一些建議:
因為與父母分離,孩子內(nèi)心對親密關系會有些恐懼。對于他們而言,別離是切膚之痛,是真切、難以忘懷的體驗,所以他/她們與他人親近時,會對分離非常敏感,有可能因為恐懼分離,干脆就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系,他/她們會顯得比較孤單。
盡管我們一再鼓勵他/她們多交朋友,但因為恐懼,他/她們很難邁出這一步。與父母分開時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梁,在與父母密切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孩子從父母言傳身教中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規(guī)則,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缺少了學習的機會,有可能因此孩子覺得茫然無措,顯得比較退縮,注意到孩子的這一傾向,就要多跟孩子講一些具體的事例,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講到,越仔細越好,這樣孩子就心中有數(shù),遇事膽量自然會大一些。
另一種情況,孩子比較調(diào)皮搗蛋,這實際上是孩子鼓起勇氣,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輕易責怪他/她,盡量與他/她一起分析發(fā)生過的事,從中學習。
有一個調(diào)查說,華中師范大學周宗奎教授等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0%的留守孩子遇到煩心事會悶在心里,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要關心他/她們的內(nèi)心感受和想法,多問他/她們的心情:最近開心嗎?有什么好的事情發(fā)生?多聽他/她們講,不要隨便打斷他/她們。我們急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礙了他/她們表達。
這里特別要說一下我們注意到的一種現(xiàn)象,因為分別太久,孩子可能已經(jīng)不習慣媽媽做的飯菜的口味,應孩說,孩子盡了最大努力去適應了您不在身邊的生活,包括吃老人們做的飯菜。
再說,孩子處在變化比較快的年齡階段,您一定要留心觀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比如當他/她吃得不香、不歡,又不直接表達時,您需要去仔細琢磨琢磨原因,耐心地去詢問他/她,盡量去適應孩子。
即使您們在外地工作,留在家鄉(xiāng)的孩子也并不比其他孩子缺少些什么,您們會盡可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夠加強與孩子交流、溝通,我們相信,留守的經(jīng)歷或許對孩子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創(chuàng)傷性的。
本文節(jié)選自吳和鳴老師的《留住情,守住愛 - - - 寫給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們》
文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