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5-29 瀏覽次數(shù):1360
簡單來說,原因有兩點:
1.用理想自我來要求現(xiàn)實自我。
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把自我分為兩種:理想自我和現(xiàn)實自我。
理想自我就是期望中的那個自我,這個自我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理想化的,F(xiàn)實自我則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呈現(xiàn)出來的樣子,這個自我往往是存在缺憾和不完美的。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對現(xiàn)實的自己不滿,并對理想的自己懷有期待。所以,無論工作也好,家庭也好,人際關系也好,都會不自覺的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成就,要有一個什么樣幸福美滿的家庭,要成為別人眼中怎樣受歡迎的人等等。
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對理想自我是能正確看待的,會把它當成促使自己不斷努力的目標。但是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會把理想自我這個目標當成必須要達成的標準,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目標,你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否則就是不可接受的。
完美主義的人就是這種思維模式,完美主義的最大特征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要求自己必須做到完美。這就像學霸要求自己必須考100分,考99分就好像自己墮落了一樣。 這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其實是因為不了解,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把目標和標準等同起來的緣故。
當一個人總是用理想自我來要求現(xiàn)實自我的話,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是必然的了。
2. 關注錯覺。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有這樣一種感覺,總是能輕易的發(fā)現(xiàn)別人的好:覺得別人更快樂,別人更自信,別人更受歡迎,等等。然后回頭看看自己,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就會感到一種落差和壓力,甚至感到自卑。
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你去和一個你認為很優(yōu)秀的人聊天,深入的溝通,就會發(fā)現(xiàn)對方也并不覺得自己多完美,甚至ta也總是為自己的種種不足而感到焦慮。
也就是說,我們對一個人感知的樣子,和ta自己實際的樣子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又是為什么呢?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選擇性認知。
在每天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其實都集中在了我們自己身上,而對于他人,只是在偶爾交往的時候,我們才會有一點點碎片化的理解。并且,人的心理特性也決定了,我們更容易被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所吸引,而對于別人的不足之處,會因為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而忽略掉,于是會下意識的誤以為,這就是對方全部的樣子。
這樣的認知偏差,就是關注錯覺。
其實,就像楊絳先生所說的:人生不會有單純的快樂,生活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愁。人和人表面上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是在感受的層面上,其實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你的煩惱和憂愁別人一樣也不會少。
無論是對自己過高的預期也好,還是關注上的錯覺也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nèi)菀椎暨M去的陷阱。但是如果再深入的去思考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說,這一切還是源于我們在自我價值感不高。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往往和ta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在一個經(jīng)常被比較、被否定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ta對待自己的看法,更多是復制了幼年時期父母對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的認為:我是不夠好的。
就像自戀的人,認為自己處處別人強,讓別人反感一樣,當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自己什么都不好,也會導致很多問題,甚至讓別人看不起。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