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8-4-2 瀏覽次數(shù):1734
死亡有時候來的很快,死亡有時候來的很慢。
在一個奶奶的死亡過程中,她90多歲,算起來也算白喜。奶奶對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安排的非常周到,她會把自己的財產(chǎn)上交給組織,會把自己的臟器捐獻給紅十字會,她會指定自己的兒孫給自己埋在某一棵樹下,其中一些骨灰要撒到大海里去。死亡來臨的時候,孩子雖然對奶奶有很多的感情,但是在內(nèi)心中并沒有覺得奶奶的離開是多么的不可接受。
反過來說爺爺?shù)碾x開,雖然同樣也是接近90多歲的人,但是他對生的欲望很強烈,他最后終老死去,可是生前他反復的買養(yǎng)生的藥品、保健品,而且很明確的表示他還不想死,并且在身體衰弱下去的時候,眼睛中透露出貪婪的目光,似乎想把周圍的親人都抓住。最后死去的時候給孩子留下的感覺是哭不出來,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所謂的未完成的哀悼既是對逝去的親人的,也是親人留下給孩子的。
死亡的速度
雖然長痛不如短痛,但是快的死亡導致哀悼的不能。慢的死亡雖然導致了財力、物力和精力的消耗,但是慢的死亡讓人在內(nèi)心中逐漸做好了迎接死亡的準備。
所以,對于目前的哀悼儀式來說,對于死亡的接受還是要一個慢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要特別快的忘卻的過程。
死亡的溫度
有的人在看到自己親人去世的時候,會去摸親人的皮膚。有的人會有特別感性的感受,他的腳、他的手、他的皮膚的溫度是冰涼的,可是有的人在親人去世以后去摸他的臉和脖子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他的脖子的地方還是有余溫的。親人在你面前躺下的時候,摸到的是一具冰冷的皮膚感覺,這會讓人突然會有一種特別不真實的感覺,好像躺在你面前的不再是你當初認識的那個人,而是一個僵化的物體。
所以有些人能夠摸到他已經(jīng)去世的親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有溫度的時候,不僅僅是他不承認這個死亡,更在于他內(nèi)心還想把親人活著的意象聯(lián)系起來,因為身體冰涼的人和曾經(jīng)身體有溫度的一個人,不是一個人,甚至身體冰涼的已經(jīng)不是人了。
骨灰
在當今世界,親人需要被火化,火化的親人常常是至親或好友。可以設想一下,有著健全四肢的人在火爐中化成一縷灰煙,這個灰煙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你去火葬場,你明確的知道這里的氣味是死亡的氣味,當然你聞到的就是焚燒成灰的感覺。你會聽到親人指著冒著煙的煙囪說“那是你爺爺”,這時候就有一些煙灰飄落在你身上,很有感情的孩子會歡迎這種飄在身上的灰,好像是爺爺又回到他身邊,圍繞著他一樣,所以他甚至會很貪婪的聞這個灰、摸這個灰。
這說起來有點日本對死亡的感覺了:一切事物都是短暫的,都會死去,可是死亡又是永恒的。
有的人在看到親人變成幾根骨頭或灰出來的時候,甚至用手去觸摸。觸摸骨頭的時候,他會小心翼翼的去觸碰,生怕弄疼了親人,可是在摸到骨頭或骨灰的那一刻,他可能會有異樣的感覺,有的人甚至手會腫起來,他會在心中默念:“可能我要用黃絲綢布擦一下手再來捧著你,是不是才是尊重你?”所以有些習俗還是要來遵守的,因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看到自己腫脹的手逐漸消腫下去。
死亡的色與夢
應該是白色的,有時會看到沿路的白幡,一路都是白色的,夢見在路的盡頭有一束白光,走近后發(fā)現(xiàn)白光處有一轉(zhuǎn)門,推進去發(fā)現(xiàn)轉(zhuǎn)門內(nèi)一些穿白衣的人懵懵懂懂地在走動,看不清面孔 一個不認識,彼此也不說話。
死亡的墓
應該是有墓的吧,可是幾類人沒有墓:遺棄的孤老、器官捐獻的人、不想給兒女留念想的人。他們不是葬在一顆樹下,就是撒在江河海里,或者印在一個共同雕刻有很多人名字的碑上,既不想留下啥也不被留下啥。
至于有過兩次婚姻的人,他們的子女總是會為他們的母親在死去的父親墓前爭得一席之地的,甲不同意左右合墓,乙不同意第一第二排墓,最后只好深埋樹葬了。
死亡的音樂
哀樂實在是有國家領導人的感覺,過于莊重,過于悲哀,有一一向欽佩的老師去世,其家人選擇了莫扎特的曲調(diào),真是讓人很安寧。
死亡的判決
癌癥晚期帶著父親四處求醫(yī)的女兒,看了十多個醫(yī)生,從來沒有一個醫(yī)生真正的看人,只看病歷、只開藥、開化驗單。直到一個90歲的老醫(yī)生,很慢的看片子和做檢查,很慢的問是肉色的還是啤酒色的?聽說是肉色的,老先生說“那可能不太好”,直接指著胸片中的一個點說:“這個點不太好。”患者家屬聽到這種不好的消息后反而心里很踏實,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醫(yī)生這么慢的看人,把患者當人。
還有一名患者,女兒在父親去世之前有個醫(yī)生很堅定的對她說:“聽我的,不要救!毫無希望,浪費錢財!停手吧!”
當她聽到醫(yī)生非常堅定的告訴她不要救的決定時,她仿佛自己找到了主人,找到了希望,而且醫(yī)生還對她說:“姑娘,是什么樣的力量讓你能夠陪你父親這么久,你是一個好姑娘!彼f:“如果醫(yī)生很有人性,他就是一尊佛”。
本文摘自 施琪嘉茶吧
作者 施琪嘉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