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666在线永久免费观看-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上课忘穿内裤被老师摸到高潮-俄罗斯大胆少妇bbw

南京曉然心理咨詢專注南京地區(qū)心理輔導,是您身邊專業(yè)、貼心的心靈伙伴!

首頁 / 自我成長

自我厭惡是不幸福的根源 “對自己滿意”是一種能力

發(fā)布時間:2018-2-25 瀏覽次數:2525


自我厭惡(Self-loathing),是一種對“我不夠好”的主觀認定

自我厭惡,也被稱為自我憎恨,它指的是一個人從根本上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夠好的,因而也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那些好的東西或關系(White, 2013)。之所以強調根本上,是因為往往即便在他人說服或是有實質的外界證據存在的情況下,自我厭惡的人也仍然堅持認為自己不好,而這是一種絕對主觀的認定。

他們常常覺得,自己的內心深處仿佛存在著一個尖銳、苛刻的批評者,不斷地向自己提出切中要害的質疑、貶低,甚至是羞辱。


* 自我厭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身與關系

正如前文所說,這種對自我的厭惡會阻止人們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將目標設得很低),而這其實也就剝奪了人們在實現目標之后本該有的滿足感、成就感及自尊感(Matthews, 2014)——顯然,完成一個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是很難帶給人滿足感或成就感的。

自我厭惡還會影響人們在親密關系與人際關系中的行為與感受。

盡管渴望被愛,自我厭惡的人其實是害怕開始一段關系的,他們并不認為會有人真心實意地愛和關心自己,即便有人表現出善意,他們也會認為:這只是自己的錯覺,或者對方是受到自己的蒙騙”,一旦雙方深入交往,對方就會發(fā)現自己一無是處,也便不會再愛自己或者不會再和自己做朋友(White, 2011)。

另外,他們還會將對自我的厭惡投射到外部,認為是別人總在挑剔自己、拒絕自己,而他們身邊的人卻常常覺得是他們自己夸大了這個世界的不善”(White, 2011)。

而他們也往往更傾向于留在一段不健康的關系里。對方的看低或傷害,都會給他們一種熟悉的安全感——他們認為,這樣的自己也就是只配被這樣不善地對待的。相反,那些真心善待他們的人,卻會讓他們感到惶恐不安甚至討厭。因為善意,對自我厭惡的人的來說,是一種對自我認知的挑戰(zhàn)。人們通常害怕指責是因為它挑戰(zhàn)了對自己比較正面的認知,而對自我厭惡的人來說表揚才挑戰(zhàn)了自我認識,是極具威脅性的(Karson, 2015)(他們無法接受他人的肯定,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不僅如此,他們在關系中也更容易過度付出,很少索取,這源于一種補償或是內疚引發(fā)的自我懲罰的動機,他們可能覺得對方和這樣的自己交往是一種吃虧委屈”——想以更多的付出來補償對方,也可能覺得對方是受到蒙騙才和這樣的自己交往的——感到內疚,試圖以付出而不索取來懲罰自己。



人們?yōu)槭裁磿萑胱晕覅拹?span>?


1. “缺乏滿足感的家庭環(huán)境

人們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家庭。

的確,如果父母總是苛責孩子的言行,就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厭惡,尤其是當批評缺乏恰當的表達,而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將對言行的批評與對自我的指責區(qū)分開來時,便會習得我不好”,“我什么都不好的感知與思維方式。為了獲得力量感,也為了迎合父母,孩子也會選擇與嚴厲的父母為伍(而不再把自己當做無助的小孩),逐漸地變得自我挑剔,對自我感到不滿和厭惡。


不過有時,父母并未對孩子過分苛刻,但孩子也仍然在成年后感到了自我厭惡。這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父母缺乏對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勵,或是父母很少在孩子面前表達正面的情感。此時,幼小的孩子很可能會將這種情形解讀為我的存在,并不能給父母帶來滿足感,我無法讓父母滿意,我是不夠好的。


而第二種情況是,父母本身正在經歷著他們自己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謀求生存的父母也疲于應對各方面的壓力,這可能使得整個家庭充斥著緊張焦慮。有些孩子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家庭所面臨的困難和不滿意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負擔/煩惱”(Freedenthal, 2013),尤其當父母無意間有過類似的表達時。


而以上兩種情況,也都會讓孩子缺乏對自己和對他人/環(huán)境感到滿意的能力,從而更多地陷入到不滿和對自我的厭惡之中。


2. 以自我厭惡逃避失望感與無能為力感

自我厭惡給人們帶來諸多負面影響而人們卻仍然深陷其中,也是因為人們從中也獲得了某些積極感受。

當面臨得不到的目標、不幸福的親密關系、孤獨的處境,挫折與打擊時,人們在自我厭惡中反而能獲得一種希望感”,那就是當我變得足夠好了,一切也都會變好的。換句話說,他們以自我厭惡的方式,逃避了人生中必須要面對的失望和遺憾——真相是,即便我們足夠好,有些事情也不會好的。但這沒關系。

另外,經歷過創(chuàng)傷的人可能在自我厭惡中逃避了無助與絕望。比起接受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可能隨機發(fā)生一些可怕的事情,人們更傾向于接受一切都是我不好”(Freedenthal, 2013)。因為前者讓他們感到更宏大的無能為力感——無法報復或反抗,相反后一種方式,他們卻能在自我報復和傷害中獲得了某種確定感和力量感。

這樣看來,自我厭惡者是十分矛盾的,他們一方面覺得自己不好、厭惡自己,而另一方面卻又無法接受自己對于有些事情是無能為力的,是不足的。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微信掃一掃,開啟免費咨詢

預約電話:025-84584678
地 址:南京市龍蟠中路329號(陶然苑)203室 (南京電視臺對面)
分部地址:南京江東中路奧體名座E座805、806

微信公眾號

助理微信

點擊這里給我發(fā)消息
南京地區(qū)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