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7-12-30 瀏覽次數:2639
繼續(xù)疾病、癥狀的話題……
曾經陪伴過一位五十六歲的腸癌患者,醫(yī)生告訴她:你的生命只有三個月,接受手術治療或許還會有延長生命的一線希望。她毅然決然地選擇放棄手術,她說:我要把自己生命的最后三個月留給自己,而不是是交給醫(yī)生!她選擇了我、或許更正確的說她選擇了心理分析師來陪伴自己生命的最后三個月!她每天來做一個沙盤,在做完的一百個沙盤時,她說不想知道接下來還能活多久,她又選擇了出國旅游……
我堅信,每一個疾病和癥狀都具有其含義。這樣的含義不是泛泛而談,例如腸梗阻一定意味著堵塞。在尋找疾病含義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到來訪者的具體情況,和他所處的系統(tǒng)狀況。例如我們需要關注腸梗阻對來訪者本人和他的系統(tǒng)產生了怎樣的作用。而通過沙盤游戲,疾病和癥狀的含義被呈現到意識的層面。
如何將疾病和癥狀的含義轉化到療愈的力量中,有一定的基本規(guī)則,但是沒有墨守成規(guī)的定式。我們往往會將疾病的意義誤解為:你既然已經生病了,那么就必須去學習疾病的含義!這樣強加給來訪者的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會加重來訪者的負疚感。除此之外,別無它益。
在榮格理論中、在卡爾夫的沙盤游戲理念中,對疾病意義的解讀往往是處于愛,從而進入到了糾結當中。
一種會帶來死亡威脅的疾病,例如癌癥,或者癥狀較輕的疾病,例如神經性皮炎,有著本質的不同。越是危險的疾病,就意味著越深的糾結,和對于家族集體無意識越大的忠誠。往往面對嚴重的疾病,我們療愈的可能性很有限,我們必須對不可改變的現實學會尊重。
面對重癥,絕癥,接受也正是療愈。當無法治療的時候,也許最為重要的是改變來訪者內心的態(tài)度。當病人意識到, 他所患的疾病,會帶來死亡,那么在他有限的時間里,也許他會生活得更加投入,清晰,豐盈。
在我對絕癥病人的臨終陪伴中,才真正的體驗到,無論我們是否有器官上的疾病,死亡都會到來。向死而生會使得生命更加深厚,接受生命的有限,會改變生命,告別和死亡的質量。
陪伴這位腸癌來訪者的過程中,只有當死亡獲得了足夠的尊重之后,生命才可以去友善的注視來訪者。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