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8-13 瀏覽次數(shù):2208
一些涉世較深、把人性看得較透的所謂老江湖,會高度懷疑人的忠誠品質。李敖說得就很極端,他說,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一條狗更忠誠。事實似乎也的確如此,被朋友出賣的事情司空見慣,但卻真的沒聽說過狗出賣主人的。
李敖大約沒有學過精神分析。如果他學過,他就不會說這樣的話了。精神分析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處的心靈成長的環(huán)境決定的,在他成年以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內心、言語和行為、成功與失敗、幸福和悲傷等等,都或直接或間接、或明顯或隱晦地與他的童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童年的經歷,就像一個刻滿了各種符號的火紅的烙鐵,印蓋在一個人的心靈之上,即使窮盡一生的時間與精力,都永遠無法將這些印記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們的,恰恰又是這個人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實在是最忠誠的動物。狗的忠誠,是本能的行為,說到底是對造物主的忠誠,這實在算不了什么,因為它別無選擇。而人的忠誠,則是對先天之后的、人為的環(huán)境的忠誠,這顯然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忠誠。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跟撫養(yǎng)者的矛盾的關系。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主要的撫養(yǎng)者就是母親。嬰兒躺在母親懷里,小嘴吸吮著母親的乳頭,臉上滿布安全和幸福的微笑。這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最感人的關系,似乎山崩地裂都不可能將這樣的關系切斷。但是,不必等到山崩地裂;在每個嬰兒的內心里,早已有著切斷這種關系的愿望,此時此刻的依賴與纏綿,只不過是為了將來更好、更遠地離別而已。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之路,就在這樣的糾纏與分離之間的沖突中展開了,只有到了生命的盡頭,沖突才會真正停止。
撫養(yǎng)者越是能夠給與孩子高品質的親密關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撫養(yǎng)者分離。換句話說,撫養(yǎng)者做得越好,就越會被“拋棄”,越會變得不再被孩子需要。這會導致?lián)狃B(yǎng)者的嚴重焦慮。所以撫養(yǎng)者經常會用各種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來改變自己被拋棄的宿命。父母跟孩子之間永恒的沖突就這樣產生了。一切心理疾病,都可以被理解成在這樣的沖突中,孩子屈從于父母的壓力,以生病的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顧的狀態(tài)中,來緩解父母被拋棄的焦慮。這是一種具有犧牲精神的、悲壯的“合謀”。
疾童慧琦博士翻譯的雅羅姆這本書,細致地再現(xiàn)了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一過程枯燥而瑣碎,充滿了沮喪與哀傷,當然也有著希望與愉悅。從本質上來說,金妮和雅羅姆的關系有著嬰兒與母親的親密和糾纏,親密得血肉相連,糾纏得難舍難分。這既是一種滋補心靈的鏈接,同時也可以將關系中的所有人折磨得形銷骨立、精疲力竭。讀這本書也有類似的感覺,每個字似乎都有千鈞的重量,滯礙著閱讀的視線,時間分分秒秒過去之后似乎還停留在原地。
這本書的書名,直接呈現(xiàn)了母嬰關系的一部分,即相互親近的那一部分,卻忽略了彼此日益遠離的事實。親密是為了別離的。在別離之后,另一種親密就即將發(fā)生,那是健康的母親和健康的孩子、或者變得健康了的來訪者和醫(yī)生之間的健康的親密。
這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坨屛易鲂ぷ鳎龅梦译y受無比,由此可以想見翻譯過程是怎樣的艱難了。實際上,一切有關心靈的事情,都是艱難的。翻譯和讀這樣的書如此,做心理醫(yī)生如此,去看心理醫(yī)生也是如此。
不過,就象糾纏是為了離別一樣,對心靈之路的艱辛的體驗,也是為了行進得輕松一些。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在有限的時間里走更遠的路。生命的終點離起點的距離,幾乎完全等于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從這一點來說,一個人對自己童年的“背叛”本身,就是成長和健康。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8-2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