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5-15 瀏覽次數(shù):2546
小的病如感冒、失眠、頭痛、鼻炎,大的如糖尿病、癌癥、艾滋病,我們最先使用的是傳統(tǒng)生物醫(yī)學的治療方法。當各種藥物、激光都不見效的時候,我們或者重復使用上面的方法,或者認定其為絕癥。然而,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我們逐漸將心理和身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的時候,很多從前我們覺得頑固或者沒救的疾病出現(xiàn)了希望。當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身體的癥狀,卻感到不對勁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到心理治療,如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然而,身體的癥狀本身也是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一種表達方式,只是我們往往將他分隔開去,這是由于人們自身的防御性,因為好像身體是不由著自己的,是客觀原因?qū)е碌娜睋p,如果把它看做是由心理原因?qū)е碌,就好像在責備自己主觀上不愿意成為一個健康的人,這似乎是反生命反普泛價值觀的,是不被我們允許的。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談到了這一點。在“作為隱喻的疾病”及“愛滋病及其隱喻”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諸如結(jié)核病、愛滋病、癌癥等如何在社會的演繹中一步步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zhuǎn)換成了一種道德批判,并進而轉(zhuǎn)換成一種政治壓迫的過程。她從社會意識的角度討論了疾病的意義。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疾病意味著失去和諧,或是原本平衡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墒牵椭C的破壞是發(fā)生在意識之中的,是在信息的層面,只是表現(xiàn)在身體上罷了,所以,身體代表意識的再現(xiàn),可以由此來了解意識,所以的過程和變化都是在意識中進行的。因此,如果一個人的意識陷入不平衡的狀態(tài),就會通過身體癥狀的形式成為可見的實體。
《疾病的希望》一書第一篇闡述了身心整合取向背后的假設理論,并詳細解釋疾病的哲學;第二篇針對最常見的疾病——癥狀,提出象征的觀點,并解釋為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例如:哮喘是抗拒并逃避生活的某一面,封閉自己,不均衡的給予和拿取;感冒是一種健康的潔凈過程,身體和靈魂都從危機中變得堅強。
------曉然原創(chuàng)如需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南京曉然心理咨詢中心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