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11-29 瀏覽次數(shù):4377
人人都有惰性,現(xiàn)在心理學又給出了個名詞,叫做拖延癥。由于惰性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從而激發(fā)煩躁、焦慮、自責的情緒和不良心理,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曉然心理專家建議大家可以通過如下方法克服惰性。
一、行為塑造。就是通過小步反饋幫助我們達到目標。起源于心理學的行為主義,強調行為的重要性。而行為的塑造自然運用了行為主義中的“強化”原理。斯金納采用連續(xù)接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對趨向于所要塑造的行為方向不斷地給予強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為。例如,訓練鴿子或老鼠頭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當其頭朝著實驗所需的方向抬起來時才強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點,直到全部達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這時,新的行為就塑造成了。因此,我們可以嘗試著運用強化方法拯救自己,克服惰性。
二、從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于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后,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也叫普瑞馬法則。
普瑞馬法則:就是如果把一件更難完成的事情放在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做。那更難完成的事情就可以成為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的強化刺激。換句話說,把不愿意干的任務或者工作放在喜歡完成的任務之前。如果經常完成困難的、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那么工作能力就會增長;相反的話,工作能力就要下降。也就是說,把好玩的事情留在后面做。
這也可以用心理學上得延遲滿足來解釋,延遲滿足感,經證實,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三、設定任務導向而不是時間導向,也就是設定任務而不是設定時間。比如,“我每天要完成N的學習量”,而不是“我每天看N個小時的學習書”。當人按照時間計劃來工作時,他所關心的是干了多少時間而不是工作的進度,而當人按照完成任務的數(shù)量的計劃工作時,就能控制住整個的進度。工作的進度決定了工作什么時候被完成,工作者什么時候可以“休息”,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完成工作而不再受工作的限制。
當然,惰性并都是壞事,當你長期處在壓力之中,有時候是需要惰性的,這時候的懶惰更是一種放松、一種釋放壓力的方法。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