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2-10-21 瀏覽次數(shù):4049
剛剛走出校園走上社會的青年朋友,常常會在職業(yè)適應方面出現(xiàn)各種問題,其中的一種就是角色障礙。在社會生活這個大勇臺上,每個人都扮議著一定的角色,而且這種角色不是單一的固定的。曉然心理專家認為,人的任何一種社會角色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漸學得的。青年走上工作崗位,便是社會角色的一次轉變。
在角色轉換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如下的角色障礙。
一是職業(yè)角色意識不強。青年剛走上工作崗位,往往對自己擔任的職業(yè)角色缺乏理解,對自己在職業(yè)生活中應履行的權利、義務以及應遵循的職業(yè)規(guī)范和行為模式缺乏認識,沒有職業(yè)歸屬感。比如,有的青年師范畢業(yè)當了教師,還像一名學生,言行舉止與教師身分很不相稱。
二是職業(yè)角色行為不當。一位女大學畢業(yè)生,分配到某機關工作。一次要下基層,她不愿去,便習慣地以在學校時一直當學生干部的勁頭,把這一任務派給上司。上司火冒三丈:“你是處長,還是我是處長?”
三是職業(yè)角色技能不熟。這是剛從事職業(yè)生活的青年中較普遍的現(xiàn)象。
對角色障礙的調試策略如下:
首先要促進期望角色、領悟角色和實踐角色的一致,減少角色偏差。期望角色,即社會對處于某一地位的人所規(guī)定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guī)范;領悟角色,即每個人對自己所充當?shù)慕巧睦斫,它因諸多因素固人而異;至于實踐角色,則指角色行為的實施。這三者完全一致很難,但初就業(yè)者應努力縮小三者的差距。社會對某一社會角色行為的期望有可變性和靈活性,如今天的教師與古代的教師、這位老師與那位老師,其角色行為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可變性僅表現(xiàn)為演進,靈活性也有一定限度。就個人而言,只有在一定限度內,遵循社會的角色期待,來調整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實施角色行為,使自己的實踐角色、領悟角色力求盡快地貼近社會的期望角色,才能減少角色偏差。
其次,從三個方面進行角色扮演,以盡快進入社會角色。
一是角色扮演的數(shù)量方面。一個人能夠扮演的角色數(shù)量越多,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例如,一個人在下屬面前是個好上司,在領導面前是個好下屬,在同行面前是個好同事,以及在妻子面前是個好丈夫,在孩子面前是個好父親,他就是成功的角色扮演者。
二是角色扮演的程度方面。進入角色的程度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應該適宜。比如就職于一個工程技術部門,身為技術人員,在本職崗位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盡職盡責,但在本職以外介入過深說三道四,則不可取。
三是角色扮演的時間方面。一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各用的時間應掌握好。比如,成為一名科技人員,還像學生時較多地在娛樂中度時日,便與角色不符了。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文章只提供學習參考。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版權屬于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會立即刪除。
2025-7-26
2025-7-25
2025-7-23
2025-7-22
2025-7-18